APP下载

和谐共生 本色回归 教学相长

2019-06-11韩增琴

课外语文·上 2019年4期
关键词:共生理念核心素养

韩增琴

【摘要】所谓“共生教学”,就是建立在教与学的良好相处、和谐相长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为追求,基于开放型目标而开展的一种“本色化回归”课程活动形式。“共生”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学目标;既是一种课程形式,又是一种发展方向。究其本质而言,教师之“生”是基础,学生之“生”则是目的。只有把“教生”与“学生”相互渗透并有机融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赢得令人期待的教学相长效益和效应。“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小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原始黄金时期。笔者立足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拟就如何实施新时期的“共生”教学,试对此抛砖引玉。

【关键词】“共生”理念;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本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从理论角度上来讲,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应当是目标一致、和谐相生的。然而由于种种力量性因素的影响,现实中的“教与学”之间客观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直接导致了两者之间的“不和谐、难共生”现象。那么,就小学语文课程活动而言,究竟如何实现教与学之间的“相向而行”呢?笔者在历经了一段时期的探索与实践之后,比较成功地找到了它们的“链接点”和“共生点”。现就“学习与理解”“体验与运用”“想象与表达”“阅读与习作”“实践与创新”等方面,简要阐述并非成熟的私家窥豹之言。

一、学习与理解共生——小学语文本色化教学的客观基础

众所周知,在小学语文课程活动体系中,学习与理解“字、 音、词、句、文”等有关知识是贯穿其中的最基础内容和最基本任务。比如,词句释义是最主要的基本功训练。鉴于“字词多义”的汉语言文字现象,我们应当组织并引导小学生——对于词语释义,切不可“以词解词”,也不能“望文生义”,而是要把这些字这些词投放到切实可感的具体语言环境或实际语篇环境中去加以认真理解,才能够体会得比较贴切、更加深刻。以《暖流》课文为例。单从字面上理解,“暖流”与“寒流”是相对的,它们本来都是指大自然中海洋水的大规模流动现象。然而,通过解析课文和学习理解,让小学生从中切实地体悟到了文中“暖流”别具含义,具体地说,是指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的实际到来与亲切会谈,为天津南开大学的广大师生带来了心中的无限温暖。再如“变色龙”,原本是指名为“避役”的一种热带珍稀动物;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它却是比喻善于变化、见风使舵的宵小之人。

二、体验与运用共生——小学语文本色化教学的基本途径

“学以致用”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光学不用伪知识,学用脱离虚幻象。”这是对“学用脱离”现象的验证批判。俗话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始终本着“不忘根本、牢记初心”这一指导思想,努力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积极开展“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的课程教学活动,从潜移默化中攫取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 以《黄鹤楼送别》课文为例,其中写道:“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登船离去了,杨柳与沙鸥就能够感受到两人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吗?当然不是。这是李白“相由心生”的情感写照。再如《孔子游春》课文,其结句写道:“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其意重在表明,孔子的循循善诱,让弟子们切实地领悟到了“水之真谛”,师生之间的敬意和情感由此而越发地深厚了起来。就是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更好学习与运用,从中赢得“1+1>2”的良好效果。

三、想象与表达共生——小学语文本色化教学的重要手段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从“工具性教学”还是“人文性教育”来说,“想象与表达”确是语文学科及其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共有元素”和“核心要求”。正因为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语言文篇的学习与理解、联系与运用,组织并引导小学生积极开展各类各式的“想象与表达”活动,以切实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和学用价值。以《狼和小羊》为例,笔者抓住课文结句“(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这一“空白现象”,以此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完全自我地想象“小羊的最终命运究竟能够如何呢”。经过“想象与情感”的融合,有些小学生认为小羊“难逃狼口、死于非命”,有些小学生却以种种理由让小羊成功(或幸运)地“狼口逃生”,如机智自救法、路人偶救法等。只要小学生通过想象并表达合理性说法,就已基本达成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四、阅读与习作共生——小学语文本色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阅读与写作”不仅是语文课程活动体系中的有机组成,而且拥有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半壁江山”地位。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纳,写作是倾吐。”这“一吸一吐”现象,直观而又形象地道出了语文学科及其课程教学活动的实质性内涵。在小学语文启蒙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指导思想,善于把“阅读与写作”相互渗透并有机融合起来,并且不断放大“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互动”效应,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赢得厚積薄发的良好效益。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文为例。在课时教学结束之后,笔者要求小学生就“‘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哲理名言,在联系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基础上,或者以“儿子”名义给高尔基爸爸写一封回信,或者写一份课文学习后的实际感想。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进一步理解与深刻性感悟,而且有利于更好地攫取“三维目标”教学效果,切实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

五、实践与创新共生——小学语文本色化教学的根本追求

无论个人还是集体,无论何时还是何事,都在努力追求“实践是基础,创新是目标”这一生生不息的社会发展规律。学校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以《负荆请罪》课文为例,笔者在教学结束后,组织并要求小学生在联系“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历史故事基础上,把课文内容改编为“课本剧”形式,并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表演和相互之间的评比等活动。出乎意料的是,有些小学生在“改创与表演”“讨论与交流”“评价与共享”活动中,提出了有悖于经典的“哈姆雷特之说”——蔺相如只是一味地“忍耐与避让”,却没有积极主动地做出“解释”,这只能说他的“宽容大度”;廉颇虽然心胸不够,却在自知错误的“第一时间”内主动地“负荆请罪”,这才是真正地以国家大义为重,是毫无争议的“深明大义”之举。经过比较与细量,这种“见仁见智”难道不是一种真正的学习与创新吗?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学生“小而浅陋”。与之相应的是,只有建立在“和谐共处、良好互动”基础上,积极开展“生本学主”的课程活动,才能赢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共生理念核心素养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