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筑牢“里子”,撑起“面子”

2019-06-11杨苏北

课外语文·上 2019年4期
关键词:里子小学语文课堂面子

杨苏北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趣味生成过程,是教师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研读过程,是教师对文本内容进行充实丰富的过程,是教师善于借助教学“意外”适时创造过程,是学生对文本内蕴迁移运用过程……它的成功生成,不仅体现在趣味所营造出课堂外在活泼、热烈、有声有色的“面子”,更体现在“面子”背后,基于文字理解、表达、运用所需要思维力度触发心灵愉悦的“里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趣味生成;“里子”;“面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李克强总理在内蒙古赤峰考察时提出城市的“面子”和“里子”的关系,我颇受启发。诚如一个光鲜亮丽的城市“面子”需要牢固的地下基础设施“里子”支撑,一节热热闹闹、有声有色的趣味语文课堂“面子”也需要基于“听、说、读、写”所呈现出思想深度、思维力度和能触及心灵深处精神愉悦的“里子”支撑。结合教学实践,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身体会。

一、丰富文本,营造情境趣味

选编进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基本上经过编者大刀阔斧修改,以更符合孩子认知能力,但也同时破坏原文的风貌,降低原文思想与趣味性。因此,教师研读教材不能局限于编者所提供的文本,而应对比原著,发现两者存在关联与区别,用原著补白文本空白,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从而生发出课堂趣味。

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一文主要塑造贪婪狡诈、诡计多端的白骨精和机智勇敢、疾恶如仇的孙悟空形象。文本对白骨精生存环境、外貌以及巧言令色哄骗只作蜻蜓点水似的描述,不利于学生对白骨精骨子里那种笑里藏刀性格深入透彻理解。结合白骨精“一变”,我首先引入原著中对应环境描写,创设情境:

【课文描述】山势险峻   峰岩重叠

【对比原著】看不尽: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豝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道旁荆棘牵漫,岭上松楠秀丽。薜萝满目,芳草连天。影落沧溟北,云开斗柄南。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我边读边描绘,渲染阴森恐怖的氛围,让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学生也入情入境,“毛骨悚然、胆战心惊、心惊肉跳、忐忑不安……”等形容心里害怕的词语不断从学生口中迸出,且声情并茂,立刻活跃了课堂气氛。随即我先设一问:

此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环境里,倘若居住一个人,会是怎样一个人呢?(初步领悟环境对烘托人物形象作用)

生:不是人,定是妖!生:一定是个极其阴险的人!生:一定是个极其凶残的人!

俗话说得好,山高必有怪,岭峻必生精!接着,我又引入原著对应的人物外貌描写,引导学生细品白骨精阴险狡诈性格:

【原文描述】美貌村姑。【对比原著】好妖精,摇身一变,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翠袖轻摇笼玉笋,湘裙斜拽显金莲……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拂峨眉柳带烟……真个是远看未实,近看分明……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

铺陈白骨精美貌之后,我又设一问:白骨精变成美貌村姑,有什么用意吗?(美人计)

生:想试试唐僧会不会动凡心,若是,便轻而易举吃了唐僧。生:想引诱猪八戒放松警惕,这样更容易得手。师:看来,花容月貌之下是蛇蝎心肠,且看看白骨精又是怎么对唐僧说的?

结合课文“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中的“特地”,我现场与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对话。我扮演唐僧,学生扮演白骨精。我故意设难题,学生临场随机应对。此环节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不仅过了“戏瘾”,又深刻理解白骨精毒辣贪婪性格。

二、善借“意外”,自然生发趣味

教师对教学内容可作充分预设,以更好把握课堂主动性,尽可能防止出现尴尬的教学情况。然而预设再充分的课堂也不能代替学生思维。学生是活的个体,有时不从常理“出牌”。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应对,甚至要改变原有教学目标,自然生发新的课堂。这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但也正是课堂趣味生成有利时机。教师若掌握得好,就会使课堂创造具有无限可能性,从而延展出一幅幅趣味无穷的画卷。

我教学《凡卡》一文,抛出的一个问题:爷爷能否收到凡卡所写的信?学生结合文本提供信息纷纷给出一致回答:收不到!正当我按照这个既定回答进行总结时,突然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能收到,且语气特坚决。我尝试按照其他学生思路引导他,就是改变不了他的想法。他幼稚的话语里总是强调着“有一个好心人帮助凡卡”的愿景。我竭力调整自己的思路,随即按照他的愿景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假如一个细心且好心的邮递员帮着凡卡把这封信送到他爷爷手中,爷爷看后,会把凡卡接回家吗?按照“会”与“不会”,我组织一场正反双方辩论赛,提示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文章内容作为论据,反驳对方观点。也可针对对方论据漏洞进行质疑。于是就有了如下观点碰撞:

“会,爷爷非常疼爱凡卡。要是知道凡卡在老板家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就一定会把他领回家的。”“既然爷爷非常疼爱凡卡,那为何还要把他送到城里打工?难道他不知道把一个小孩子送到城里打工是很苦的吗?”“爷爷把凡卡送到城里打 工,难道就说明爷爷不爱凡卡吗?乡下的生活可能更苦,连饭都吃不上。爷爷担心凡卡会被饿死,实在没办法才送他到城里打工的。”“既然如此,就说明城里生活再苦也比乡下好。爷爷爱凡卡,就不会把凡卡接回家。”“但是,爷爷不把凡卡接回家,凡卡有可能会被老板打死!”……

正反双方激烈争执着。我无法确定哪一方是对的。事实上,谁的看法对与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看到学生的认识在争论中悄悄地得到提高。爷爷把凡卡领回家,凡卡有可能会被饿死;继续让凡卡留在城里,又可能会被打死。不管是带与不带,同学们都已意识到对凡卡來说,活着就是苦,活着就是死。进而理解了真正造成凡卡命运悲剧是那吃人的社会制度。

三、迁移运用,体验创造趣味

诗歌,凝练语言中包孕深邃时空,充满感情温度。我认为学习诗歌不能纠结于字词理解,而是用来“熏”,让自己长久置身其间,饱览四季美景,饱尝人间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俗 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旦读诗,融入自己生活经历,诗歌的生命长度就在读者创造中得到无限延展。每每教学古诗,我总会引导学生吸取诗歌中情感养料,创造属于自己的诗歌。学生也总会在浓浓创造趣味中,迸发出一首首浸染灵性的诗歌。

在教学《赠汪伦》一诗时,我先后抓住“人名、所乘交通工具、送别方式、感情替代物”,引导学生对这首诗进行修改,以表达自己对友人对亲人深厚情感。学生个个兴致勃发,有的模仿古人作捋胡子状,惹得同学哄堂大笑;有的故作沉思状,老气横秋;有的面露深情,又忍俊不禁;有的抓耳挠腮,一脸茫然……紧接着,一首首带有学生明显感情印记的诗歌就从一声声幼稚童音中飞出来:“陈闯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徐凯送我情。”“陈闯乘车将欲行,忽闻车后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徐凯送我情。”“陈闯乘车将欲行,忽见徐凯把我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徐凯送我情。”“陈闯乘车将欲行,忽见徐凯把我送,大海水深深万丈,不及徐凯送我情。”“陈闯乘车将欲行,忽见徐凯把我送,要问天空有多高,不及徐凯送我情。”

改诗,嫁接文本内容与生活联系,延展文本情感时空,诱发学生潜在创造动力。学生主动向诗歌表达借“技巧”,向诗歌文字借“温度”,互相传达彼此情谊。这种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正是在情感迁移的深度思维训练中完成的。

总之,课堂趣味生成过程,是教者、编者、著者、学生多边互动交流过程。其生成途径不是靠一两个成功的教学经验可以概括的。但是,不论何种生成技巧,都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教师对事业无限热忱和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一生的时间去准备一节课。我想,正是这种责任与良知,才催生小学语文课堂一个又一个春天!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里子小学语文课堂面子
“看得见的广播”如何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Fac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某贪官的面子
小城镇公路重“面子”更要重“里子”
同仁堂的里子和面子
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研究
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创设思路与教学方式研究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