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19-06-11王雪婷

课外语文·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思维导图

王雪婷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中,有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有效地运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延长学生的知识记忆时间,实现师生互动性课堂,引领学生建构阅读经验,形成阅读方法,享受阅读愉悦。

【关键词】语文教学设计;思维导图;整本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要提高语文能力,得到综合效应,思维方面应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面世,无疑将“思维训练”再次推至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领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虽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但起到中介作用的“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也应与语言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同时,“整本书阅读”作为贯穿必修、选修、选择性必修的首个学习任务群,其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那么,如何在任务群学习中进行充分的思维训练?“思维导图”的引入似乎为整本书阅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

思维导图被誉为“瑞士军刀般的思维工具”,是由英国学者东尼·博赞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以人脑为基础,充分调动左右脑半球,将长串信息变成易于识别、理解和记忆且有高度组织性的形象思维图式的科学思考方法。它运用图文方式,将各级概念的隶属关系及相关层次“可视化”,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开发大脑在精神、记忆、动作、语言、创造等方面的潜能,有效地呈现了发散性思维的角度与步骤。可见,在语文课堂中融入思维导图,可以充分发挥思维训练的作用,提升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对于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模式更发挥着明显的优势。整本书阅读教学是我国固有的语文教育教学传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将其以任务群的形式再次提出。它并不是新理念、新模式,而是一种回归。这次回归需要全新的课堂内容支撑,更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二者在阅读量上都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则将学生的手脑结合,在归纳、思考、分析、整合中提升学生阅读速度,逐步形成大胆思考,敢于质疑的优秀品质。思维导图拓展了分析解读文本的思维空间,大大扩充思维容量,符合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自身要求,又为整本书阅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一、激发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与传统线性、文字式的提问引导相比,思维导图的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自主学习的动力也随之产生。图案、线条与文字的巧妙结合、色彩丰富的视觉冲击,为学生带来全然不同的学习新体验,活跃学生的语文思维。

新课标中建议“指定阅读的作品也可以从课文节选部分的原文长篇作品中选择”,若从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选择一部作品的话,《雷雨》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多被指导为自主阅读的课文,教师常通过提问进行文本解读和思维引导。但《雷雨》作为一部话剧文本,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及表演魅力,在梳理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组织学生排演话剧似乎是十分得当的教学方式。然而文本的梳理、人物特点的分析、情节的编排与创新都无形中为学生增加很大的压力,于是许多教师望而却步,学生也停留在梦想的“丰满”中不愿尝试。若此时引入思维导图,先将人物角色进行分配,一名学生作为导演,其他学生作为演员,导演就所需情景及场景等进行绘制,演员根据人物角色心理活动等进行绘制,就将学习任务化繁为简且赋予条理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由演入境,并在表演中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的热情。导演的同学从整体把握本书的写作思路和语言特点,又在创作中迸发自己的思维火花;表演的同学更细致地把握人物性格,在举手投足间构建人物关系的网络,推动剧情发展。思维导图使学生的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情感之灵与文字之美交相辉映,兴趣引领下的自主阅读和任务驱动下的深入研读共同构成了整本书阅读的对话空间。

二、培养思维,享受读书的愉悦

首先,思维导图是将大脑的思维可视化的科学方法,以线条图形带动思维展现逻辑层次,其发散与整合的特点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提炼关键点,形成知识、思维、经验间的关联,从而构建思维的空间感。整本书阅读的时间计划一般在四周左右,如果让学生在读完整本书后谈谈本书的主要内容,大部分同学的回答都很模糊,缺乏条理。思维导图则可以训练学生从长篇小说或学术著作中提炼出关键要素、核心概念,并梳理各要素之间的隶属关系,建立章节、段落间的联系的能力。对于没有情节,缺乏故事的學术著作,学生们往往因为缺乏阅读经验而缺乏阅读兴趣,曾冠霖老师的《乡土中国》导读课,则通过将思维导图绘制贯穿于导读教学始终,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在第一课时示范运用软件绘制“如何阅读学术著作”的思维导图,为学生自主阅读绘制导图作指导,而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绘制1—3章的思维导图,小组合作提高了课堂效率以及学生绘制导图的熟练程度。后三课时的导读中,教师布置了各自绘制4—8章思维导图、“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等概念的思维导图、对比研究等任务。这节课中,品析语言特点、理解学术概念、联系理论与实际等目标都得到了实现,学生们在一次次思考交流中,成了阅读的真正主人,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水到渠成了。

其次,学生对不同文本的多元解读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得以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构建阅读经验,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享受读书的愉悦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根据自身的阅读体验绘制着极具自我风格的思维导图,既反映了他们独特的体会,更充分地彰显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最后,打破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思维导图的设计构思完全依靠学生自己,创作过程中生发的惊喜与疑虑会促使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他人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教师。教师作为引导者,除了在绘制过程中给予观察与指导,还应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的独特思维,创设展示环节,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

三、延长记忆时间,培养迁移能力

思维导图不仅可应用于课内文本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此组织学生进行知识复习和技巧总结。训练思维的目的在于迁移,在于知识之间的由此及彼,融会贯通。学生在阅读不同类型作品之后,可以通过绘制导图的方式自行梳理知识点和阅读技巧,化零为整,形成知识迁移与运用。尤其是文言作品的教学,学生在语境中所形成的课内文言知识体系图,是最不容易遗忘和混淆的,当学生再次看到相关词汇或内容时,便可浮现相应的知识脉络,大大延长了学生的记忆时间,扩宽了迁移范围 。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通过思维导图,学生也成了自己的老师。

思维导图摆脱了全文字或全数字的轰炸式学习方式,采取了一种大脑更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更为学生和教师搭建了一个自由思考的舞台。布鲁纳十分强调知识的结构性,他认为应将知识放进构建的很好的模式里,有助于理解并掌握可能出现的类似信息,进行适当迁移。思维导图则作为一种好的结构模式,可以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英)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张鼎昆,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刘维维.用思维导图助力学生课外阅读[J].江苏教育,2017(7).

[3]赵长河.寻找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着力点[J].语文建设,2017(12).

[4]刘春芳.整本书导读教学需关注的几组关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18(10).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思维导图
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法在高职内科护理教学中的探究
思维导图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