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材内类文”的比较阅读对小学写作的重要作用

2019-06-11李磊

课外语文·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观察能力

李磊

【摘要】在小学阶段,学生在动作描写方面经常遇到困难,使得写作能力难以提升造成,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次:首先,找不到具有表现力的肢体动作;其次,不会将这个动作分解细化;再次,无法运用合适的手法进行描写;最后,动作所表达的情感容易出现偏差。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单一的文本范例,无法满足学生模仿写作的需求。而利用课内文本,开发类文比较阅读的教材,服务于习作教学,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类文比较阅读;动作描写;课内文本;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动作描写面临的“四大困境”

在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很多学生阅读量和观察力的不足,使得笔下的动作描写缺乏生动性和真实性,往往过于简单苍白,无法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

(一)难以发现重要的肢体动作

面对简单的行为,他们无法从中发现能表现人物情感或者性格特点的动作。比如,在教学《负荆请罪》的时候,我让学生为其中蔺相如扶起廉颇的过程加入一些动作。大多数学生只想到“将他扶起”“拿下荆条”两点,只有个别学生能够加入   “脱下衣衫披在廉颇身上”“同样躬身行礼”等动作。面对于复杂的行为,他们无从挑选最具表现力的动作,往往选择简单粗暴的操作。而教师日常教学中设置的情境、教授的观察方法,因为受限于单薄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写作需求。

(二)难以进行动作的细微拆分

找到适于描写的动作之后,学生写出的文字还是会有很大的差异性。比如,某一次我让学生描写一段安全教育影片中一位伤员的动作,大部分学生写出了那人“抱着大腿”“倒在地上”“翻滚”“惨叫”,只有少数学生观察到人物因为疼痛而造成的腿部肌肉的不自然颤抖、面部肌肉的扭曲,以及双手抱腿时因为过分用力而掐进肉里的指尖等内容。当我点评了几份优秀的作品,让学生理解细节在何处,他们第二次写出的内容便有了明显的进步。可见,虽然在观察之前,教师会反复提示学生注意细节,但是我们忽视了孩子是缺乏逻辑思维和生活阅历的个体。

(三)难以运用综合的描写手法

很多孩子由于阅读量的缺失,对各类手法的运用很不纯熟,无法适应高年级写作的需求。比如,有一次描绘人物紧张的动作时,我提醒学生可以抓住表情细节、五官变化进行配合。但是,学生的作文大量出现“嘴角颤抖”“紧皱眉头”等几个雷同描写,而且写出这样的几个单调的词语之后,几乎没有人再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进行进一步修饰。由此可见,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也缺乏各种写作手法的配合使用的训练。

(四)难以表达准确的人物情感

很多时候,学生对自己笔下的内容是缺乏共鸣的,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还不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不完善,他们所选择的素材往往缺乏价值。笔者曾经做过实验,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写自己想写的内容,结果100多篇文章中,大量出现了电子游戏、打架、恶作剧、动漫剧情等内容。由此可见,写作素材选择就如同课外书的选择一样,缺乏引导和监督,容易让学生陷入低俗创作的漩涡。

二、类文阅读拥有的明显优势

要想全面提升学生大的动作描写能力,便是通过教师的引导阅读和教学指导,增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对动作描写技法的体悟能力。因此,类文比较阅读就成为非常重要的选择。

(一)提高学生对核心动作的甄选能力

当类文比较阅读被引入课堂,教师就能够针对以上问题,为学生选择大量的、专业的阅读内容进行感悟和分析。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动作描写范本的阅读比较中,可以得到两方面的提升:首先是对经典动作描写本身的积累,其次是动作选择方式的积累,也就是第一层次观察方式的积累。这远比学生从复杂、无针对性的海量文本中自行阅读、积累、感悟、运用要更为高效。到一定阶段后,学生能够在相似的情境中找准最合适的动作进行描写。只要教师适当引导,他们便会以更加放松的心态和独特的视角来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渐实现写作内容的个性化和生动化。

(二)提高学生对动作细节的刻画能力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单一的范例,常常在模仿其写作方式的同时,模拟其观察细节的角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文学底蕴的丰富,学生描写动作很容易发生完善或者改变,但是观察动作的角度却成为习惯式的思维模式很难得到改变。因此,学生在写作能力不断积累的小学阶段,需要范本的多样性,需要思维的发散训练,当类文比较阅读成为动作描写的教学板块,学生面对的范本大量增加,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大大增加,观察某一动作的角度也就更加多元化,更利于学生写作的长期发展。

(三)提高学生对多种描写的运用能力

动作描写要起到表情达意、与读者共鸣的作用,绝不仅仅只局限于动作本身,更需要多种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的配合。但是教学过程中单一的范本,显然无法穷尽各种各样的手法。最好的方式,便是循序渐进,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呈现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等各种描写手法的组合运用,由易到難地教授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不同修辞手法服务于动作描写的方式。学生在比较和模仿中,感受到动作描写之中的无穷奥妙,掌握描写方式,从而克服对动作细节描写的抵触心理,达到更为自然和谐的写作状态。

三、课内文本需要的重构组合

动作描写的精彩程度,绝不仅仅取决于细致入微的刻画和精妙的描写手法,动作背后所表达出的人物情感以及反映出的人物性格,才是描写内容能够融入全文的关键所在。因此,利用现有教材来开发类文阅读的素材便成为重要途径。

首先,课内文本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大多数都是学习过或者预习过的,情感体悟有一定的基础。其次,课内的文本是经过筛选过的,它使用的是最为规范的白话文语言,包含了记叙文、说理文、说明文、剧本等多种多样的问题。最后,小学语文课本中使用的文章,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在文章中、文章末尾,往往给学生充分的留白进行想象补充,正可以作为动作描写的训练内容。

四、课堂实践面临的模式

要将现有教材变成可用于指导动作描写的类文比较阅读教材,需要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必须动用教研组甚至学校的力量,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再一次的深入研读,以写作而非解读的眼光,重构文本,对各个学段的教材之中的动作描写进行梳理。其次,以类文比较阅读对学生进行动作描写的训练,必须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之中。需要教师在日常课堂中以某一个范例为出发点,引出一组类文,进行随堂写作的训练。最后,学生进行动作描写的训练过程中,要将范例的扩写、续写、改写,与描写实际生活之中的动作相结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紧扣所教文本的写作训练点进行类文扩充,还要及时创设情境,将课堂所学和现实生活的内容接轨,让学生在运用课堂学得的动作描写技巧能够在描绘现实生活中起到明显的作用。

类文比较阅读,是一种逐渐变革课堂模式的学习方式。而开发课内文本为类文阅读素材,也只是在小学阶段促进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写作的手段之一。教师应当积极推进和鼓励类文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和写作打下兴趣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水仙.初中语文类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7).

[2]金玉.类文阅读:让思维的发展看得见[J].语文知识,2017(18).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观察能力
初中美术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生物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探微
让孩子喜欢上美术课堂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观察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如何激发初中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浅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营造良好美育氛围、提高学生美术素质
例谈美术教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漫谈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