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语文教学找一个支点

2019-06-11高燕

课外语文·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听说读写语文教学语言

【摘要】叶圣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听说读写”的语文教学目标,《新课标》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作为语文素养最基础的内容。在新时代新教改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刻体会“听说读写”的要义,突出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建构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听说读写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语言教学的核心地位

《新课标》将语文素养概括为理性思辨、文化心理、审美能力、人文情怀四大部分。语文教学作为中国语言文字的教学,就是要实现建构学生语言的理性思辨、文化心理、审美能力、人文情怀思维品质的崇高理想。而语言思维品质四方面内容的建构,均需回归叶老于1949年8月在《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中首次提出的“听话、说话、阅读、写作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思路上来。

有人可能会认为“老一套,没有创新”,殊不知,今天的语文教学的窘境,恰恰在于过度使用国外理论的创新、科技的创新、“新”文化的创新。须知,要想创新之树繁茂,还需守正之根深广。

二、语言教学中的“听说读写”

“语言的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说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在1980年《听说读写都重要》一文中叶老如是说。叶老认为听读和说写这两类能力,前者是接受,后者是表达,二者又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听和读的能力加强了,吸收人家的东西多了,有助于说和写的能力的提高。反之亦然。

“听”之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决定了老师课堂讲解的必要性和水平要求。

讲解,在教学法分类上称之为“讲授法”,其优点在于信息量大,时间的经济和表达抽象观念的便利。有些教学创新派,一听“讲授”就认为是“满堂灌”,习惯和应试教育的弊端画等号。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系统讲解并不等于“满堂灌”,尽管的确容易导致机械灌输。事实上,真正的讲解,是“讲”和“解”,是推论、演绎、阐释、揭示。好的讲解,往往条理清晰,详略得当,要言不烦,语调和音量富于变化,措辞精当,表达流畅而舒展,严谨而不乏机趣,庄重而不乏诙谐,使人如坐春风,如饮甘露,让人充分体验到语言的理性思辨、文化特色、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让人感受到“语言之妙,妙不可言”。

反观当下语文课堂,学生躁动、吵闹或者昏昏思睡,根本无法静心倾听教师课堂言语,自然不可能感受到语言魅力!如此,又何谈语言思维品质的建构!

“读”之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决定了阅读方法和书目选择的标准和要求。

毫无疑问,教育部语文课本选择的都是传统经典篇目和当代优秀篇目。毫无疑问,无论是小说诗文的阅读还是实用类文字的阅读,都得既能宏阔又能入微。读,就必须在文字用词、篇章结构、艺术形式、主旨意蕴等方面下功夫。读,就必须选择没有文法错误、字词优美、意蕴深厚、形式完美、启人心智、养人品位、怡人性情的优秀书目。如果没有一篇篇优秀文章一本本经典书籍规范我们的语言,我们如何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品质?如果没有一篇篇优秀文章一本本经典书籍润养我们的心灵,我们从哪里获得丰富而延展的生命体验?如果没有一篇篇优秀的文章一本本经典的书籍贯通我们的昨天和明天,我们如何传承优秀的语言文字,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反观当下语文课堂,学生课上不读课文,课下不读经典,整日沉溺于读图、读表情、读碎片文中,语言的品质如毒烈日头下的小树,严重营养不良,青黄细弱!

“说”之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决定了课堂上必须留足学生发言的机会和时间。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学生发言,是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直接反映,更是语言思维品质的综合体现。既然“说”如此重要,就一定要讲究“说什么”和“怎么说”。

当下课堂“说”分量其实还挺重的,但是“有的讨论,游离了文本,是泡沫,对学生没有作用”。关于“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于漪先生为文明确,这里我将原文抄录,以示对先生的尊敬,同时明确“说”的标准。

先生这样说:“学生必须和老师一样,要静下心来,沉入文本之中,倾听作者的发言,倾听心灵的诉说。作者到底倾诉什么,要真正搞清楚,在此基础上加以升华、拓展,这才是有力量的,才能品味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语文教学不能看表面的热闹,教学就是要货真价实,把泡沫挤掉,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我们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真正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无穷的智慧,这样学生就会成长。”

“写”之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下有很多研究“写”的专家学者,他们的教学成果丰硕,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如“性灵作文”“侯晨雨老师成长作文”“贾志敏老师想象作文”“窦桂梅老师主题作文”“王崧舟老师诗意作文”“薛法根老师素描作文”等。还有很多专家教师主张文学类写作,如正道语文群倡议并落实的诗歌写作、散文写作。

当下语文课堂写得过少,写完不读,写过不评,写错不改,写作应付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与老师教学时间有限、教学精力不足有关,写作还不能真正发挥建构语言思维品质的作用。这应该成为语文老师的一个命题用心研究,也应该得到学校的关注和支持。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和依据,是建构语言品质的核心方法和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努力促进“听”“说”“读”“写”的有效达成,促进学生语言品质的建构。

三、语言之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曹禺在《语言学习杂感》一文中说:“一天,我们对于语言着了魔,那才算是进了大门,而后才有可能登堂入室,从事语言的创造。”一个学习语言的人,对语言要像水手对海上的风云,猎手对鸟兽的声音那样具有灵敏的感觉。只有获得这种内心的视力,才能体会到语言的微妙,创造出经典的文字。那时,语文课才能担当语言文字复兴的重任。

我曾经大放厥词,“要让语文课堂成为语言的天堂”。虽看似堂皇,但实是心中愿景。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追求应是如高大庭院中的蘭芝,如灯火阑珊处的美人,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我说:“给我一个语言的支点,我将创造语文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大家国学:叶圣陶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2]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

[3]曹禺.语言学习杂感[J].红旗,1962(14).

作者简介:高燕,女,1983年生,山西寿阳人,2005年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学位,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十余年。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听说读写语文教学语言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始于精心行于精致成于精彩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初中历史课堂的“听说读写”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