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9-06-11黄婕

课外语文·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语文教学

黄婕

【摘要】语文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式教育,体现在好书品读、古诗词背诵、美文赏析、习作交流评比等活动中,点滴渗透犹如水滴石穿、细水长流,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如沐春风,完成文化教育的传承。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内蒙古师范大学语言文学教授李淑章先生谈到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时,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好母语,让学生能看、能说、能写,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与此同时,让学生生动活泼地掌握各种文化,尤其是文学艺术;培养他们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维、想象、审美与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它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语文教学中怎样做到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点滴之中呢?下面我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好书品读”活动培养学生优秀人格

著名作家冰心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句关于读书的九字真言,包含了她对读书的热爱、对读书意义的认知和选书的标准,也历来被后人一再引用。谢冕先生的《读书人是幸福人》更是将读书的意义推向了更高境界。因此,通过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是最好也最直接的行为。

模仿中央电视台的读书交流会活动,在班级中举行“好书品读”活动,每周两节课,每周一本书,让每位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不仅和同学们分享书中精彩的故事情节,而且谈谈自己读书的方法和独到的体会。谈到动情处,有的学生会大声地朗诵书中最为出彩、最让自己感动的段落,同学们也在他们的分享中充分领略读书的快乐。这项活动的举行,让学生们爱上了语文课,爱上了读书,因为他们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快乐和深情,更有甚者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自觉地引用名人语言来作为自己的对话,令人忍俊不禁,当然耳濡目染中学生的品行也在逐步提高。

二、古诗词背诵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利用学校举行的“古典诗词诵读比赛活动”,激发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尤其是以班集体名义参赛,更是让全体同学纷纷找寻体现家国情怀的古诗词,比如岳飞的《满江红》是选择频率最高的诗词,此外还有陆游的《书愤》《关山月》、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杜甫 的《春望》、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等等,同学们背诵古诗词的激情高涨。而语文教师正好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在背诵典型古典诗词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和分享诗人和词人的爱国故事,在领悟诗词情怀的氛围中加深理解和记忆。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诗词积累在逐步增加,同时诗人和词人的家国情怀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诗词背诵的点滴时光里。

三、美文赏析活动培养学生人文主义情怀

美文赏析是语文教学中的主阵地,通过对不同模块的众多经典美文细致的阅读、重点的赏析,不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人文主义教育也在阅读与赏析中悄悄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1.感恩情怀教育。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感恩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经典美文中吟诵不衰的主题。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老舍先生的《我的 母亲》、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等经典美文每读一次,便禁不住潸然泪下。带着这种深深的感动,和学生一起共同赏析,品读其中的经典段落,浅析作家遣词造句的技巧,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融入文章浓烈的亲情之中,在感动的同时更加珍惜亲情、感谢父母。

2.社会责任感教育。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诵道:“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先生将国之责任压在青年一代,将国之希望寄托于青年一代。然而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光有雄心壮志就能实现的。因此,日常语文教学中的社会责任感渗透是必不可少的。

从诸如“公交车上看到有人抢司机方向盘,你会怎么做?路上遇到有老人摔倒,你扶还是不扶?针对冬季严重的雾霾,你认为一个月的私家车限号出行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等各种社会难题的解决模式探讨到公益活动的参与训练,学生们切实体会到青年人参与解决社会问题时的责任感和压力,从而将关注社会发展、关心祖国进步作为自己的习惯和使命,自觉培养社会主人翁的意识。

3.美好爱情观教育。一直以来,学校教育中爱情都是一个极为尴尬的话题,提或不提都好像不是很恰当。其实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情感中最为美好的一部分。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中就大胆歌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是啊,伟大的爱情是建立在平等、独立、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的基础上的。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写出了诗人甘愿为爱人奉献一切的牺牲精神,无论是哪一种爱情观,它首先是健康的、美好的、互相欣赏的。在分析这些美好爱情诗的同时,教师也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通过美好的诗句传输给学生,在他们年轻的大脑里植入美好而又健康的爱情观,不是任由学生唱着“爱情它是个难题,让人目眩神迷” 而不加指导和回避。

4.自食其力的价值观教育。老舍先生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自己之所以长大后成为一个不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是母亲给了自己生命的教育。”其中,这个“生命的教育”中,就包括了爱劳动、爱生活的价值观教育。每每讲述到此处,我就会和学生一起探讨自食其力的美德,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正因为如此,在学到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学生们才会对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的性格特点进行一分为二的剖析,既批评她前期的爱慕虚荣,又肯定她后期的诚实守信和自食其力。无形之中,自食其力的传统美德就被学生内化并接受。

四、作文讲评活动培养学生相互欣赏的美德

陶渊明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好的文章,应该大家一起分享。但事实上每个人总是盼望自己被欣赏,自己的作品被表扬,因此能够从内心深处欣赏别人的品行,赞美别人的优点,才是真正的心胸宽广。为了让学生之间互相欣赏彼此的文章,我便抓住语文作文课的时间,和学生们一起欣赏他们的作文。尤其是关于统一题目的作文,我会让不同的学生来念自己的文章,让所有同学一起从语言、选材等不同的角度来互相学习,每次欣赏完毕评选出优秀作文。这一活动大大刺激了同学们的写作热情,让作文课不再变得枯燥、无味。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活动,也逐渐开始从欣赏的角度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语文课就像一块宝藏,只要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愿意倾注时间和精力去发现和发掘,总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也会有更多的方法来教会学生学习语文,让每一篇文章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让传统文化的教育浸透在语文教学的点滴之中!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语文教学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
试分析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