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项资金管理问题及对策探析
2019-06-11魏畅
魏畅
高校专项资金是高校财务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整体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对高校在资金保障、建设运营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高校专项资金与一般资金相比,额度大、覆盖范围广,加之其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及时限性的特点,使其在推行及运用的過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与困难,如何提高资金效率、将专项资金落到实处是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专项资金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项目管理重申请、轻管理现象突出
近年来,高校办公经费紧俏,加之专项经费管理的大趋势,越来越多的资金支出依赖于高校专项经费,为了争取更多资金,高校不遗余力在预算编制、项目论证、项目申请等环节,全力争取专项资金,但是资金一旦申请成功,管理就弱化了,至于是否真的能按照预算使用,或者资金是否发挥实效,却很少有责任部门问津,财务监管中也仅对项目对应性、票据规范性、资金执行进度关心较多,真正的资金效用较少,造成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欠缺。
(二)前期论证不充分,预算编制不够准确
1. 高校在专项资金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超预算或者预算执行过缓两种情况,超预算经常导致年底预算调剂使用或者学校自筹,导致学校资金紧缺,预算执行过缓不但影响专项资金整体执行进度,同时也导致项目资金大量结余,资金沉淀现象严重。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预算编制准确性不高的情况,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应更加详细、准确。
2. 高校专项预算编制申报一般时间相对较短,导致预算支出准确率降低,部分专项由于项目预算支撑材料多数由供应商提供,无法剔除商业因素,在项目评审过程中,又由于缺少合适的价格参考,难以确定价格的合理性,预算的合理性与实用性值得思考。
(三)部门沟通不畅项目执行与资金进度不匹配
专项资金的资金使用进度由财务部门负责,然而项目实施却分散在各学院及部门,财务部门难以了解项目的实施计划、实施进度等实际情况,只能了解项目立项及支出等少量信息,财务部门在项目管理中的职能被弱化加之部门之间的沟通及业务流程问题,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使得项目执行与资金执行不同步,或者不顺畅。
(四)绩效考评结果应用难
当前对高校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主要集中在绩效考核方法与评价标准上,但对绩效考核的指导意义、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等却比较少,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应用。另外,高校本身对上级部门的绩效评价非常重视,但对自身专项的绩效考评,包括项目执行及项目使用情况,的重视程度较差。
二、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的建议
(一)科学进行项目规划与论证
首先,在专项项目申报前,项目建设部门可以将所申报项目同国内、国际的同类项目进行对比分析,对项目的发展、效益、建设思路进行分析,高校项目管理者如果并非某个项目的专家,也可以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对各项设备的产品名称、型号、价格等技术参数进行多方求证,进一步落实预算的合理性、准确性。其次,兄弟院校之间可以成立专项资金联合工作组,高校的专项资金有很大的共性,例如改善办学条件专项,基本均为基础设施改造、房屋修缮、设备购置项目,其中,设备购置项目即可与有相关研究的兄弟高校进行沟通咨询,便于参考同类高校的建设成果、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沿,杜绝落后技术的建设与不必要的支出。最后,集体决策,高校自身建立专项管理小组,对项目可行性分析决策,避免独断专行。
(二)加强专项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
部分单位缺少有效的收支业务程序控制手段,没有定期检查收支金额与合同约定情况。如何借助当前突飞猛进的信息化技术,开发出适合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统,促进部门间的协调、沟通已经迫在眉睫。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首要任务是设置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单位应设置信息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部门信息建设间的有效衔接、相互配合。同时,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对本单位相关信息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为单位打造一支专业化的信息队伍,保障单位的信息安全与数据共享顺利实现。
(三)以绩效评价为抓手,建立综合奖惩机制
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是高校专项资金项目建设取得良好效益的助推器,每一个好的项目都饱含着大量的调查研究与精力投入,通过将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分期考核,设置奖惩机制,同时,将绩效考核结果与专项资金执行进度作为负责人及项目成员工作考核的一部分,监督项目全过程,能够有效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力。奖惩机制也可用于项目在可行性分析、预算编制、项目建设过程等多方面环节,形成综合奖惩机制对高校专项资金合理运用,节约财政资金意义深远。(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