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老师会怎么上?” 记一次“磨课”经历

2019-06-11杨静

阅读(教学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于永正小猴子生字

杨静

距离比赛只有十天了,我每天一大早去试讲,赶回学校补课,再不停地改教案。只可惜,这样的用功却无法转化教研员老师的理念,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初满满的自信早已化为力不从心的重复,我感到恐惧和焦灼,怎么办?我趴在桌子上,一动不动……凝视着书立中那一排于永正老师的书,“于老师会怎么上课?”这个问题冒了出来,对!就是这个问题,我就按于老师的想法上,从头再来!

“于老师会怎么上课”?于老师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他曾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我都做了,但不够充分。《小猴子下山》一课已经上了多遍,学情怎样?我立刻把每次课上学生遇到的困难记下来:“结”字每节课都有学生读错;“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玉米,扛着往前走。”这样相似的长句子共四句,学生注意了停顿,却总是把句子读破,连贯的动作没有读出来;表现小猴子动作的词如:“摘”“掰”“捧”“抱”学生总是混淆。这些学生不会的就是我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儿童本位,站在这里重新审视这节课。

于老师说隐性备课是看一个人的“内功”,它往往是看不到的,“内功”即文化修养高,悟性好,教学经验丰富。这么短的时间,我是不是来不及练“内功”了?不,功夫天天练,内蕴自然成。静下心来,我重温于老师的书,在《于永正经典课例评析》《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中追根溯源……夜渐渐深了,我的心里却敞亮了许多。此刻的阅读,让我可以站在教育的高度看教学,我恍然大悟,都说于老师的每节课都是“教育”,原来真是这么一回事!

怎么上课呢?把课上得有意思,是于老师毕生的追求。可怎样教才能有意思呢?还得看课堂实录。于老师在执教《梅兰芳学艺》时,请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有好多小朋友不举手,于老师说:“大概心里没有把握,是吧?没关系,那就再练一练。”等孩子们再次练习朗读后,于老师看到大部分孩子都举手了,又说:“我想把这个机会给一位不举手的。”并请一位不举手的女生站起来,鼓励她看一看台下听课的老师和周围的同学,指导她两次深呼吸,幽默地说:“有老师和同学们为你撑腰,能不能把第一段读一读?试一试,错了也不要紧。”女生读完后,于老师评价道:“看看,多好哇!没错一个字!掌声鼓励!”初读课文,读正确就是目标,于老师鼓励这位不举手的学生读课文,帮助她经历从不敢到敢,从不会读到会读的过程,提高了朗读的能力,但教学目标不拔高,还是读正确。于老师上课,关注的是学生,而且是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反应等学习状态。我要牢记,不能为了呈现一节顺风顺水的“好课”,就把学生变成配合我们的演员。随后的每一次试讲,我都对该班的任课老师说:“学生正常预习就好,千万不要提前教。”在充分备课的情况下,上课时,我总是把心放在孩子们身上,我能看到每一个孩子的眼睛,能看出他们的敢与不敢,喜欢与不喜欢,以及会与不会。正如于老师所说:“教学艺术本质上,首先不是处理教材的艺术,而是善待学生的艺术。”

当我在课堂上看到孩子们眼睛走神了,我就知道这里的设计没意思,需要改一改。怎么改?怎么才能让孩子的眼中有光?于老师说:“儿童的生活方式是游戏。”他上《狐假虎威》時,在传统的“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采用表演的形式,抓住一个主问题“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挑选好角色后,又对其余学生说:“大家都是导演,导演更了不起。”并不时地问:“各位导演,有什么意见吗?”这真是时时处处不忽略任何一个孩子。游戏让孩子们眼中有光!再如《小稻秧脱险记》中“气势汹汹”一词的教学,于老师演起了“杂草”,让孩子们也当“杂草”,在表演中引导:“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这样寓教于乐的教学让学生活学活用。

我执教的《小猴子下山一课》是统编教材中的长课文,有12个要认的生字,7个要写的生字,设计怎样的活动,才能让孩子们感到有意思呢?长课文要巧读,5个自然段,前4段都运用了重复的手法,学生发现了这个特点,读起来就感到有意思了。再如“掰”是一个会意字,用双手把东西分开,那就从字形去猜一猜字义吧,猜想让孩子们有了识字的兴趣,在探究中感受汉字的趣味。小猴子又是怎样“掰玉米”的呢?玉米孩子们都见过,但玉米结在哪儿?孩子们大都不知道,干脆就让孩子们掰玉米吧,我准备了一套玉米道具,让孩子们亲自来试试掰玉米,体会小猴掰玉米时的动作,在愉快的笑声中加深对“掰”的理解。再延伸到生活中去想想怎么用这个“掰”——掰饼干,掰手腕,孩子们说得很准确。

于老师说,有意思的课要“教出恍然大悟”。是啊,我这节课的“恍然大悟”在哪儿呢?找到了这个,便找到了学生的生长点。依据文本,研究学生,我将归类识字作为第一课时的重点。仔细研究这一课的生字,带有提手旁的字大都跟手部动作有关,带有足字旁的字大都跟脚部动作有关。没有老师的点拨,孩子就会错过的地方,就是“恍然大悟”之处。

“于老师怎么上课?”这个问题一直指引我走上赛场。当我真的站在赛场上时,我发现不必再想教案,只要看着身旁的学生就好。当我的眼里只有你时,我怎么会害怕,怎么会慌张呢?每个学生都支持着我,我对他们是那么地依赖!依赖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停一停,等一等。我给那个拼命举手还说不对的男生机会,以他的错为起点,纠正“顿笔就好看”的说法,再告诉孩子们怎样写才好看。我对那个把手举到我眼前,还哼哼唧唧的男生说:“你看,坐你后面的那个男生,多精神!”我对那个第一次走上讲台带大家做游戏的男生说:“我从你的眼中看到了勇气。”这些都不是预设的教学语言,但是,这些却被教研员老师看懂了,她在评课时说:“你就像孩子们的知心姐姐,知道孩子们的学习困难在哪里,并做了充分的预设。”

“于老师会怎么上课?”今后的每次备课,我都要用这个问题问自己,遵循于老师的课程观,时刻想着“儿童的语文”,我怎么会教不好呢?

猜你喜欢

于永正小猴子生字
关于“口”字的教学分析
斯诗私塾
于永正:短暂与永恒
风正一帆悬
于永正从教年记
小猴子
把握“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性
小猴子
生字变身
勇敢的“怕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