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诗歌品读教学

2019-06-11熊正佼

阅读(教学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古典文学核心素养

熊正佼

【摘要】核心素养已经受到高度关注,而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课堂重构,推进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也是刻不容缓。要实现古典文学作品课堂开发的成功推进,就必须建立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与评价、实施与反馈的科学体系,让课堂成为课程实践的主要平台。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诗歌品读   古典文学

根据教育部2016年9月13日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理性思维等基本要点。

当核心素养跟古诗文课堂教学相遇、融合时,前者是目的,为目标指向,后者是过程,为价值载体。二者相辅相成,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有品质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挑战。同时,也只有不囿于常规、勇于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的教师,才能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上,促使每一个孩子的思维“开花结果”。

一、创设情境:还原整体,组合鉴赏

小学阶段,诗歌,尤其是唐诗,作为一个重要学习范畴是无处不在的。教科书、练习题、试卷、语文读本等媒介都能看到其“身影”。诗歌既是小学各个阶段学业检测的主要对象,又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文学素养、涵养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同时,从知识“源头”的角度分析,任何一种新知的“产生”必然有其特定而又深刻的生活与生产背景。这是一种来源于又高于生活的体系,与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折射到课堂上更是一种与学生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相互影响的整体态势。只有不断强化对知识“情境性”的建构,才有可能让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成功“对接”。

以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素质测试训练(二)为例:

题目:将正确的诗句填写在句子上。

1.童孙未解供耕织,                          。

2.                            ,忽然閉口立。

3.路人借问遥招手,                          。

通过测验,发现有20位学生把第一句填错了,54位学生基本上能把后面两句填对。产生这种学习情况的原因为第一句是要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的,第二、三句是课内学习的。显然,学生对课外诗歌积累薄弱。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重点扶持的群体应是那些记忆力薄弱的学生。教学行为不仅仅停留在对答案的“回归”上,更要帮助学生还原知识发生的一个个“原景”。好比展现“一棵树”时,就要让其融尽“一片森林”;看到一块“草地”,就要体验“一片草原”;以便能将知识置于一个新的境界里,从而让旧知识在新的“环境”里形成知识结构,在学生的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建构的发展态势。基于此,我是这样做的:

1.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今天让我们通过这个测验走进诗歌王国,感受诗歌的美。

2.将诗句所在的三首诗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鉴赏支点:超越“平直”的回忆,挖掘诗歌内蕴:

1.三首诗所描写的主人公都是谁?把他们的年龄按先后顺序排个队(兴趣激发)。

2.诗人笔下的这些儿童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然后想象着,尝试着把自己融进去,优美地读上两三遍。

3.鼓励学生将第一首诗歌背诵下来,然后写在语文书第四课的旁边,也就是把与之相似的融合在一起。

如此教学,既让学生在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增强了记忆,解决了教学的“难点”,还能够在情境中体会诗中儿童可爱质朴的形象。从纯粹的记忆抄写到诗歌内涵的体验,从识记到内因探索,于此,学生学得深刻了,也学得透彻了。教学,不应停留在记忆的浅层状态,而应走向深刻感受。

二、跳出文本:与编者、作者共命运

曾有人说,小学教师要能够站在编者的角度来研读教材,这样能较为透彻地触摸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让课堂教学目标有一个明晰的指向。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5课《古诗两首》时,我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知道编者为什么要将《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古诗放在一起吗?经过学生短暂地思考后,我从他们的发言中板书总结了三种“可能”:

1.季节都是春天,内容都是乡下农村自然风光景象。

2.朝代都是宋朝。

3.体裁都是七言绝句。

不管这样猜测和揣摩是否符合编者的意图,但是赋予了学生领悟教材篇目布局的一个崭新视角,锻炼了他们缜密的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处于童年阶段的孩子们,大都具备综合统筹的天才。他们无师自通,学会了人类社会最为复杂的语言体系;他们着力探索,不断加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自我本领的感知。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诗歌教学的一开始,就不采用讲述,而是让他们从细节上探析诗歌内在“相同”之处。接着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为什么把《游园不值》置于前位?一个学生这样答道:《游园不值》里的杏花比《宿新市徐公店》里的油菜花开花要早,这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编排的。

激发学生站在编者的角度来辨析、发现诗歌间的联系,赋予学生以高阶思维触角来领悟教材,从而让诗歌学习从以前专注于一首诗歌本身的理解开始转向对诗歌组合内在的揣摩。理解的层次提高了,对诗歌美的鉴赏品味也相应提升了。

三、延展“链接”:让教室处处生成学习氛围

教室,应该成为一个处处是学习、人人能示范的空间。古诗词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及时进行“时空拓展”,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一次测验中,学生普遍写不出“天街小雨润如酥,(        )”,即使写了出来,也会出现一些错别字。如何改变这样的学习状态呢?只有当课堂上的知识呈现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时,学生才会较为轻松、愉悦地接受。这比“为知识而教知识”来的效果要好得多。于是,课后我找了第二天的值日班长,示意这位学生明天在“值日一角”上写下《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的诗歌。第二天的晨读课上,全体学生一起来品读,教师用蓝色粉笔标注,并重点学习“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两句诗。并告诉学生:你看,值日班长正好将我们要填的诗歌写在了黑板上,假如你格外留心后两句话,就可以作为试卷填写的一份资料了。

学生需要学什么,不会什么,教师就要有意地通过一定的措施来为他们提供测验、阅读、作业、作文、演讲等需要的资料。将他们对诗歌潜在的具体需求与教师主动的“提供”有机融合起来。这样就能彰显知识存在的价值和功能,在点滴的教学行为中启发和锻炼他们主动寻求、建立知识结构的意识和能力。

今天我们一起阅读了值日班长为大家呈现的骆宾王的一首诗歌,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这首诗歌。在师生诵读完毕之后,教师为学生剖析诗歌,讲述诗歌内涵美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首先,要找到这首陌生的诗歌与学生已经学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教师将诗歌中的荆轲与燕太子分别的历史故事与已学过的课文《秦兵马俑》里的大秦帝国强大无比的军队进行联系,并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述一些基本的史实。接着就诗歌本身,教师可以为学生作一个再次学习的示范:黑板上标出“太子”身份:燕太子丹;壮士:荆轲。“发冲冠”的“冠”读音是第一声。

教师这样的示范,至少能产生以下作用:

1.亲身示范如何从对词语的注释开始学习诗歌,包括对历史人物的标记,多音字的注释等。

2.告诉学生,一首诗歌的诵读,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词典来准确地掌握和了解。

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本来是一首简单平易的“一日一记”,但是教师却独具匠心地对全体学生进行细致的示范教学,这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即生活,学习处处有空间!

构建课堂,也可以是将新知与已知有机结合,然后再融合。教师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引导、帮助学生每天发现知识之间深藏着的惟妙惟肖的联系,这些联系会让他们觉出知识的价值,让学生认为自己以前所学是可以在今天找到类似的源头。这样深挖细节,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兴趣、热情、信心永远是能力与素质提升的“首要”。

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高年级古诗文教学,始终瞄准核心素养的内涵。在每一节课上,不是全面开花,而是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一点一点地,一步一步地,拨动心灵的琴弦,唤醒潜藏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渐渐激发,他们对诗歌终于有了獨特的领悟。诗歌也终于“润化”了他们。

猜你喜欢

古典文学核心素养
更正说明
考研知识点之日本古典文学中色彩词的意象研究
编读往来
重要启事
重要启事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