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剥茧,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2019-06-11张锦标
张锦标
《学与问》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本课围绕“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这一观点,列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事例,强调了“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与之前的说理文不同,本篇文章的两个事例不仅有中外的关系,而且各有侧重,其中哥白尼的事例重在于问,沈括的事例重在于学,但他们学中有问、问中有学,并且两个事例都叙议结合、事理结合,证明观点的说服力更强。
【教学目标】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能理解“好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并善于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做学习的主人。
【重点难点】
1.理解“学”与“问”的关系。
2.学会说理文事例的选材、说理文事例的写作特点。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首先,我采取读悟的方法。其次,引导学生在文本语言运用的过程中体会学与问的重要性。最后,利用教材的引领,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学”与“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中心,复习学与问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本篇说理文主要讲了什么?
《学与问》这篇说理文主要围绕“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这一观点,列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事例,强调了“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只有在问中学,在学中问,才能求得真知。
2.复习哥白尼的事例告诉我们的道理。
(1)你从哥白尼的事例中懂得了什么?
(从哥白尼的身上懂得了“问”的重要性,知道了不懂就问。)
【板书:问】
(2)不懂就问,可以向谁问?(“能者为师”,向能者问。)
【设计意图】回顾本篇说理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明确“学”与“问”的关系。回顾上节课所学,明确“问”的重要性,为本节课学习作铺垫。
二、精读语言,理解学与问
(一)学习沈括事例
1.你了解沈括吗?请学生介绍沈括。
【出示】沈括(约1033-1097):字存中。北宋年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地理、地质、气象等学科上都有重大成就,西方人称他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沈括曾任负责制订历法、观测天象的司天监长管。他提出用《十二气历》代替农历,《十二气历》比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还要合理;在历史上他第一个提出了地磁场存在磁偏角,比欧洲人还要早400年;数学上创立“会圆术”“隙积术”;著医书《灵苑方》《良方》。晚年居住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的梦溪园,为后人留下了一部长达26卷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成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的难得的资料库。
2.快速浏览第4自然段,沈括的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出示】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3.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词句可读出沈括勤学好问、善于观察思考? 圈画关键词句,做批注。
预设:
(1)勤学好问
“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生汇报:沈括在读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时发现了桃花的问题,体现了沈括的勤学好问。
①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四月山下的桃花都已凋谢了,而山上的桃花刚刚盛开。)
②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诗。
③沈括在读诗中发现了一个自然现象,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板书:学】
④知道这首诗的后两句吗?(“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
生汇报:沈括不懂就问妈妈,体现了他的好问。
①问妈妈得到答案了吗?“兴许”是 “也许”的意思,这只是推测,沈括并没有完全相信,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
②想象说话:
当他吃饭时会想起: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当他 時会想起: ?
当他 时会想起: ?
③沈括真是个好问的孩子。(指导朗读)
(2)观察思考
“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生汇报:沈括去深山的寺庙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体现了沈括善于观察思考。
①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6摄氏度。)
②沈括对于妈妈给的答案没有盲从,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获得正确的答案,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4.小结。沈括的事例告诉我们: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设计意图】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情感与文本中的主人公有机地融为一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和课文内容的感悟。
(二)探究学与问关系
【出示】有人说,哥白尼的学问都是“问”来的,沈括的学问都是“学”来的,你赞同吗?
1.小组合作学习,说说理由。
2.小组推荐汇报。
(1)从“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可看出哥白尼“问”中也有“学”,作者写哥白尼事例强调了“问”的重要性。
(2)沈括遇到问题不懂就问,可看出“学”中也有“问”,然后通过观察思考获得答案。
3.哥白尼的“问”中有“学”,沈括的“学”中也有“问”。作者在写哥白尼例子时强调了“问”的重要性,沈括的例子强调了要把“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侧重“学”的过程。
【设计意图】教学中适时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并灵活运用学到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做学问要“边学边问”的思想,与课文的主题一脉相承。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学”与“问”的关系,为接下来学习本篇议论文的选材和结构的独特奠定基础。
(三)得出结论
1.与学过的说理文比较,发现不同之处。
【出示课文】快速浏览课文《谈礼貌》《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
这几篇文章都是举了几个类似的例子证明一个观点,而本文各有侧重地选择了两个不同的事例,这也是本篇说理文与以前学习的说理文在选材上的不同。但哥白尼的“问”中也有“学”,沈括的“学”中也有“问”,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2.体会如何做学习的主人。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齐读。
(1)什么是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 “学”与“问” 是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 )
(2)小鸟少了一只翅膀还能自由翱翔吗?
(3)可见——“学”与“问”的重要性。
(4)指导朗读。
(5)提问:怎样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6)【出示】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请同学们齐读。【板书:学习的主人】
3.结合实际谈体会。
课文学到这里,相信你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一谈体会,也可以说说你又想起哪些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4.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先提出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接着列举了哥白尼、沈括两个事例,进一步强调了“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只有在问中学,在学中问,才能求得真知。
5.【出示】质疑:作者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事例说明了“勤学好问”的重要性,这两个事例能否调换?
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下节课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得出结论,让学生明白只有在问中学,在学中问,才能求得真知。以前学过的说理文中的几个事例都是类似的,设置质疑问题给学生思考发现本文的独特之处。
三、内化语言,质疑学与问
1.学完了课文,也收获了许多道理,但是我感觉这篇文章跟学过的说理文有一点儿没进步,所写事例还是有一点儿不生动,老师改动了一下。
【出示改动的文字】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扑闪着大眼睛问他们:“爸爸,爸爸,你说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呢?”爸爸愣了一下,抚摸着哥白尼的头微笑着说:“这个呀,我也不知道,等你长大了应该就知道了吧。”“我还想知道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哥白尼小声地说,“我还有好多问题呢,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来……”爸爸哑然失笑:“这个呀,我还真回答不出来呢,帮不了你!”
(1)指名朗读。
(2)加了些什么?(细节描写)加了这些细节描写,你觉得好不好?
(在写记叙文时,事例要求具体生动,能表达真情实感。但是在写说理文事例时只把事例概括写出来。)
【板书:概括地写】
(3)我又省了些什么?这部分文字可以不要吗?
(在说理文的事例之前或者之后用一句道理总结事例,和事例形成叙议结合,增强了事例的说服力。)
【出示学过的说理文】找出学过的这些说理文中叙议结合的句子。沈括的事例中有没有?
我又学会了一招,写说理文的事例时要做到叙议结合。【板书:叙议结合】
3.小结:在写说理文事例时,一定要围绕论点,概括地写事例,要做到叙议结合,事例才更有说服力。
4.小组合作把下面的文字改写成符合说理文的事例。【出示倒计时表:倒计时6分钟】
【出示】李时珍在撰写《本草纲目》的几十年间,为了让自己的研究更加翔实可信,他研读过八百多种典籍。在研读古书时,他发现诸家说法不一致,且相互矛盾,便经常跟徒弟一起钻进深山老林,深入实际考察,亲自采药。当发现鸡肠草和鹅肠草的叶子十分相似时,他仔细端详了一阵,放在鼻子跟前闻闻,之后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地记下了两种草的藥性: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有时,他遇到不认识的药物,眉头紧锁,心想:这到底是什么药呢?一人走过,便赶紧跑过去拉着别人:“请问,您知道这是什么药物?它有什么作用?”当别人也不能做出回答时,他毫不气馁,又继续向另一人请教,直到弄懂为止。期间,他请教了许多有经验的药工、医生、樵夫,终于为历代记载的一千多种药物重新做了科学定论。
(1)小组合作改写,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
①“当发现鸡肠草和鹅肠草的叶子十分相似时……鹅肠草,生嚼无涎。”改成“尝草药”。
②把“眉头紧锁……直到弄懂为止。在这段时间”删除。
③在结尾添加“可见,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学与问相结合,才能求得真知。”
(3)学生点评,是否做到了写说理文事例要概括地写、叙议结合?你还有什么修改建议?
(4)学生再次修改。
5.拓展提升。
(1)本文向我们阐述了“学”与“问”的关系,我们懂得了“问”的重要性。“学”除了贵在“问”,还贵在什么?(贵在思、行、勤、恒……)
①【出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②【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朱熹)
(2)练习说说《学与行》说理文事例。
提示可说事例: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谈迁写《国榷》、司马迁写《史记》等。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阅读教学需要一定性的指向写作,说理文学习到六年级,学生需要初步明白说理文的写作特点,并且会初步写成一篇说理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