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推进工业旅游产业发展的理念、路径与措施

2019-06-11王国华

关键词:工业遗产运营模式

[摘要]工业旅游是现代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而诞生、发展并不断演进的热门产业。它是以保护和开发工业遗产、整合工业资源、彰显工业文明魅力、提升工业企业综合效益为宗旨,以多样化的工业形态为载体的旅游新产品。工业旅游内容广泛、领域广阔、空间巨大、产业链长、跨界性强,既包括广大工业城市、工业基地、工矿企业、科技园区,也涉及诸多老字号品牌、珠宝与工艺品制造、美食美酒制造以及现代高科技制造产业。发展工业旅游能够促进传统工业城市不断更新、推动老工业区的环境改善、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企业资源的多次开发与利用。发展工业旅游能够让游客感受工业文明的辉煌、品味工业遗产的魅力、体验工业文明的甘苦、感悟智慧创造的艰辛、分享工业发展的成就、激发其创新的活力。研究工业旅游发展的内在机理、动因、效益与模式,对于工业旅游发展先进理念的确立、发展路径与方法的选择、运营模式的创新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业旅游;工业遗产;发展动因;产业效应;发展机理;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9)01-0047-08

工业旅游是现代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伴随着人类工业文明进程而诞生、发展与不断壮大的新兴产业,也是当前世界旅游领域的热门产业。工业旅游是以保护和开发工业遗产、整合工业资源、彰显工业文明魅力、提升企业综合效益为宗旨,以多样化的工业形态为载体的旅游新产品。工业旅游内容广泛、领域广阔、空间巨大、产业链长、跨界性强,它既包括广大工业城市、工业基地、工矿企业、科技园区,也涉及诸多老字号品牌、珠宝与工艺品制造、美食美酒制造以及现代高科技制造产业。发展工业旅游能够促进传统的工业城市不断更新、推动老工业区的环境改善、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企业资源的多次开发与利用。发展工业旅游能够让游客感受工业历史的辉煌、品味工业遗产的魅力、体验工业文明的甘苦、感悟智慧创造的艰辛、分享工业发展的成就、沐浴工业文化的光辉。目前,工业旅游已成为国际旅游产业中的热门产品,尤其是一些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工业旅游早已成为其实现城市更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以及生态修复的重要平台产业和工具产业。

尽管工业旅游如此功能独特、价值重大、效益显著,但对于中国广大民众来说,工业旅游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毕竟我国的工业旅游产业还刚刚起步,广大游客参与这种新的旅游活动还不够普遍,它还没有像山水风景游、文化名胜游、自然奇观游那样被普遍接受。发展工业旅游,对于当下中国的众多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区的转型发展、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工业企业的提质增效、老字号品牌价值的拓展提升等,都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发展工业旅游的动因与效应、理念与模式、政策与措施等方面入手,系统阐述推进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理念、方法与路径选择,力求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与对策,作为解决当下工业旅游发展所面临诸多问题的参考。

一、动因与效应

任何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乃至衰落,都是因为它内外在动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探究工业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因和它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效应,对于把握工业旅游产业发展规律、评估工业旅游投资效应、判断工业旅游项目生命周期与未来市场潜力等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从社会发展动因来分析,工业旅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大英帝国创办的世界博览会。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规模空前的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该会由维多利亚女王的夫婿阿尔伯特公爵亲自督办,历时5个月,前往参观人数多达600万人次。此次史无前例的盛会,不仅留下了一座由6.000根铁梁、30万块玻璃建造成的巍峨璀璨的水晶宫,体现了当时科技的最高成就,而且标志着人类发明了一种国际间大规模文明交流的新形式。”[1]63

当时的英国正处在工业革命的全盛时期,维多利亚女王为了向全世界炫耀其强大的国力,以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为主题,创办了人类第一个世界博览会(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r Exposition,旧译万国赛会或万国博览会),吸引了无数的旅游者,极其有力地展示了英国工业文明的强大实力。博览会会场是一个巨大的广告市场和商品展销地,具有深远的经济交流意义。所谓:顾各国赛会之意,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其着重尤在扩充贸易四字。[1]65它所获得的社会效应,比之他们用坚船利炮征服殖民地不知要大多少倍。尤其是博览会所带来的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产业技术的推广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等方面,都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产业。自1851年的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之后,世界各国相继举办了80多次各类世界博览会,“几乎‘无国不会,无年不会,‘赛会遂成为实业竞争上之一重要机关”[1]66。

根据历史学家马敏教授研究显示:中国参与世博会始于晚清。“1866年总理衙门首度受邀参加法国巴黎博览会,但置诸未理。 1873年,清政府派员参加维也纳博览会,是为中国正式参与世博会之始。 此后,先后参加了美国费城(1876年)、法国巴黎(1878、1900年)、美国新奥尔良(1885年)、日本大阪(1903年)等20余次国际性博览会。辛亥革命后,参与世博会再度引起人们重视。民国时期先后参加了巴拿马博览会、费城博览会。”[1]36此后,因战乱中国遂与历次世博会无缘,直到1982年才重返世博会的大家庭。从社会发展动因来看,中国晚清时期洋务运动的核心理念是“师夷之长以制夷”。中国学习与借鉴西洋的博览产业经验,目的是为了发展民族工业、抵御西方列強的坚船利炮,而非展示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但是,中国积极参与世博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的博览产业发展。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曾自行举办过各种类型的博览会,著名的有:1907年天津商务总会主办的天津劝工展览会;1909年在武昌举办的武昌劝业奖进会;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从规模来看,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性博览会,并略具世博会性质);1928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华国货展览会;1929年在杭州举办的西湖博览会展。这些博览会的举办,都是出于政府振兴民族工业、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提振民族工业自信心等强大的社会动因,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和民族品牌的世界传播。

近代兴起的世界博览会等会展产业,在促进各国技术创新、扩大贸易、推动国际合作,带动整个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整体性人类文明交流,增进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对话,改变人们内在价值观念的变化,推进现代城市的形成和城市形象的塑造等诸多方面都显示了巨大的社会效应,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而近代的博览产业应当算是工业旅游的最早雏形,也是工业旅游兴起与发展的社会动因。

从产业综合效应分析来看,工业旅游的兴起,与工业革命带来的产业结构大变化息息相关。工业革命衍生出无数与早期工业密切联系的新型产业,如博览产业、旅游产业、交通产业、酒店服务业、广告产业等。旅游产业与博览产业(又称会展产业)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自西方工业文明诞生之日起,旅游产业与会展产业也就随之兴起。博览会的旺盛人气依赖于旅游交通的帮衬,旅游业的兴旺又推动着博览业的发展。因为“近代工业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旅游业赖以支撑的交通工具以及旅游客体等都得到巨大的改善。火车、轮船、汽车等现代运输工具的诞生,使人员大规模流动成为可能。并且,时间与成本的大大节约,为各阶层的人们出行创造了条件,同时,使跨地区、跨国家的远洋旅游因此而成为真正的可能”[2]234。在现代旅游发展史话中,常常被人津津乐道并大为惊叹的是西班牙旅游产业诞生的故事。西班牙的旅游业竟然是由于当时的贵夫人们经常结伴去温泉疗养地洗温泉而触发的。英国旅游界把英国人托马斯·库克作为英国旅游业的创始人,“托马斯·库克在1841年7月5日,包租了一辆火车,組织570人参加一次禁酒大会,往返车费一人一先令,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次团体包价旅游,因而也就成为世界上旅游业兴起的标志”[2]36。可见,旅游业萌芽的最初动因往往是因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一次具有吸引力的会议、一个令人向往的目的地、一个有价值的吸引物,等等。伦敦的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托马斯·库克组织570人参加的一次禁酒大会、西班牙贵夫人洗温泉等,都是现代旅游业诞生的产业动因。

从产业主体的角度来分析,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因来自企业家对于企业资源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工业旅游产业的萌芽与企业主宣传企业形象、推销企业品牌产品、取悦顾客青睐等主观动机密不可分。19世纪末期,一批美国企业家为了推介其产品、宣传其企业形象,主动邀请客户参观工厂生产线、考察工厂设施,以增强客户对企业的信赖,进而从工厂参观演化派生出工业旅游的最早形态。很多企业主为了维系良好的客户关系,在工厂生产线上专门建设了客户参观通道,甚至专门制定了一整套如何接待参观者的游览手册。还有一些企业专门培训接待客户的专业讲解员,他们的职责类似于今天的工业旅游导游,但是,当时他们主要目的还是宣传企业产品、推介企业形象。今天的工业旅游发展不仅使企业形象得到提升,还使企业资源得到了多次的整合与利用。一个现代工业园区,不只是工业产品的制造场所,它还能成为人气旺盛的旅游景点、教育培训基地、品牌展示平台、明星聚集场所。这些都是今天企业乐于发展工业旅游的内在动因与效益追求。

二、理念与模式

工业旅游从19世纪中期由博览会衍生出的会展游,到19世纪末期的英美工厂主所倡导的工厂参观游,再到20世纪中期的工业遗产游与铁锈区怀旧景观游,以及21世纪的现代工业景观游,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发展到逐步壮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旅游的主导者与参与者对于工业旅游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狭窄到广泛、由单一到多元、由平面到立体、由节点到系统的漫长过程。尤其是在发展理念方面经历了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

众所周知,产业发展理念,是指产业主导者以及参与者在组织和谋划产业经营管理实践活动中所依据的行为准则和指导思想。发展理念是产业主导者的经营哲学和思维方法的具体体现,也是一个企业的发展宗旨和企业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判断一种产业的发展理念先进与否,主要看它能否充分体现这种产业的发展活力与生机;能否振奋产业精神;能否推动产业不断进步;能否促使该产业更好地造福于社会;能否给产业利益相关者带来更好的生活方式,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发展理念的先进与否,是关乎一种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要素之一,也是一种产业基业长青的内在动力。

早期工业旅游的发展理念是较为功利化和单一化的。企业主大多是带领游客(或工厂的顾客)到工厂参观,领略一下工业化大生产的魅力所在,或者观览工厂的建筑设施,感受一下该企业是否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追求的利益与效应仅仅是提升企业形象,或取悦顾客以获取他们对企业的青睐与信任,或展示和推销企业的新技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到了20世纪中后期,很多欧美国家已经率先进入后工业时代,推进工业旅游的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旅游的主导者和参与者由过去的企业为主,发展到政府、企业、旅游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工业旅游不再只是如何提升企业形象与增加产品销售,而是如何将进入衰退期的传统的制造业、工矿业以及被淘汰的诸多厂矿留下的种种资产转化为有旅游价值和具备旅游功能的复兴资产,将那些被称之为铁锈区的重工业衰退区的工业遗产转型为环境优良的工业怀旧景观区,并以此来实现欧洲工业城市的更新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这一阶段的工业旅游发展理念,使得工业旅游产业成为具有担当经济转型与城市复兴重任的工具性、平台化产业,其产业价值与社会效应大大提升。由于工业旅游属于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产业链较长,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它不仅为欧洲国家实现工业衰退地区的产业转型和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许多国家的重工业衰退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它还极大地改善了欧洲工业城市的环境现状。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通过发展工业旅游提升了自身的环境意识,加强了环保措施,客观上也提升了企业所在地区的环境价值。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以来,国际工业旅游产业已经演变为一种体量庞大、产业链长、带动性超强的文化产业。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的挖掘与应用,工业文明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经验的传承,大量的工业领域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当代高科技制造技术的传播等,都在工业旅游产业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得这一时期的工业旅游成为一种以工业遗产价值传播为基础、以文化创意为手段、以数字技术为工具、以品牌打造为特征的全产业链文化创意产业。其产业功能大大提升,产品内容极大丰富,产业模式不断创新。

今天的工业旅游产业在功能价值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其不仅能够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实现工业资源的二次整合开发,调整企业的产业结构,实现企业经营的提质增效,而且还能够促进地方品牌的全球传播、老字号企业的品牌价值提升、现有工业项目的招商引资,以及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的提高。在产品内容丰富性方面,现代工业旅游的产品种类不再只是老工业基地、老矿区、老工业城市的老厂房、老设备、老环境、老景观等一些冠有工业遗产之名的怀旧景观,而是大工业概念下的、人类工业革命以来一切与工业相关的、经过系统的文化创意而再造出的所有工业旅游吸引物。早期的厂区、工业建筑、工业生产线、机械设备、工业产品都可以经过创意设计变成工业旅游产品。传统工业企业所积累的大量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生产工艺等非物质遗产、无数优秀的工业人物,以及种种关于工业创造的感人故事等,都是当下工业旅游中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内容。各个区域的工业旅游资源不同,开发条件存在差异,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对于有效地利用工业旅游资源至关重要。产业发展模式是指某种产业对于其产业资源的开发经验、市场利用规律以及产业经营手段进行归纳与总结而得出的独特的经营模式。现代工业旅游产业已经创新出了多种多样的发展模式。目前国外工业旅游研究领域将工业旅游分成工业遗产旅游和工业观光旅游两大类型,这两种类型的开发模式分别为工业博物馆开发模式与工业遗产公园开发模式。[3]有的国外学者把工业旅游分为三大类型:开放厂区形式(不做任何调整的开放工厂,例如设立开放日)、销售中心形式(在厂区或者周边地区设置商店或销售中心)和交流中心形式(在特定的旅游接待中心展示工业产品复制品)。

我们认为,当下的中国工业旅游产业已呈现出如下特色鲜明的十大发展模式:

第一,现代制造业展陈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利用现代高科技生产线或高新技术产品作为工业旅游吸引物,满足游客对高科技和现代工业产品好奇与向往的精神需求。例如海尔的生产线游览、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生产与产品展陈观览等。这种模式能够给游客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强现代高科技知识的传播,对企业产品销售和品牌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第二,科技园区资源多次开发模式。目前中国有14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1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数据来源网址:http://Bailey.baidu.com/view/887968.htm。这些开发区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建立起来的,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方便企业入驻,大多数都能够集观光、购物、审美、求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适合其资源的二次开发。例如苏州工业园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它们都能够在不增加硬件投入的基础上开发工业旅游,以获取可观的资源二次开发效益、品牌传播效应与人文情怀的聚集效应。

第三,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模式。这些老工业基地都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较为响亮的企业品牌、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较为深厚的工业文化资源、众多优秀的工业人物和无数引人入胜的产业故事。他们只需要在工业遗产资源挖掘和厂区环境保护方面稍做努力,利用已有的品牌和政府的巨大支持,通过产业内容和产业形态的改造,就能够迅速获取新的市场空间。例如,北京的首钢园区、武汉钢铁基地、大庆油田、沈阳铁西区等,在它们周边都有成熟的社区环境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如果在工业旅游的发展理念、产业政策和开发模式方面进行深刻的变革,就能够很快地取得类似德国鲁尔工业区、美国克利夫兰那样的城市复兴成就。

第四,工矿城市更新发展模式。这种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修复工矿城市的生态环境,通过旅游化促使工矿城市变得宜居、宜游、宜养、宜業,用政策创新、人文氛围营造来改变当地的人文地貌,吸引优秀人才定居,用全新的人文地貌去改变当年的自然地貌。这类工业旅游发展模式最重要的理念就是秉承全新的人文地理观和人力资源观。例如湖北黄石市这样的工矿城市,他们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创新人文环境,在改造黄石市自然环境的同时,充分挖掘工业遗产中的丰厚的人文精神,并创新出独特的社会游戏规则以及迷人的工业旅游产品,使得区域的人文地貌不断影响并美化着自然地貌。

第五,百年老店升级换代模式。所谓百年老店指的是那些历史悠久、品牌影响力深远的老字号企业。这种模式并非依赖旅游活动直接增加企业的营收,而是依靠自身老品牌的影响力,借助工业旅游这种形式向游客传播品牌文化、讲述企业发展故事、传播企业精神,通过老品牌的影响力植入新的商业业态和新的产品内容,实现企业产品与品牌的升级换代。

第六,工业博物馆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往往适合于具有悠久产业发展历史,而现状又非常落寞与衰败的老工业区域,这些老工业区的许多遗存都已经失去了往昔的辉煌,甚至许多有形遗产已经离开人们的视野很久、近乎消亡了。但是它们在产业发展的历史记载中依然具有里程碑价值。例如湖北鄂州古铜镜市场、古时为冶铜而修建的湖北黄石大冶区域的五里界城、鄂王城、草王嘴城以及千姿百态的各类矿石标本等,它们令人惊叹的辉煌历史、巨大的经济文化与人文价值,都可以通过博物馆形式再现,吸引感兴趣的游人。

第七,遗址公园发展模式。工业遗址公园是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主要形式。它是指在弃置的工业遗址或工业废弃地上,通过对场地内的工业设施设备、工业人造物等,采取保留、改造利用、再生设计等方式,改造建设而成的,可供市民游憩、观赏、娱乐以及开展工业科普教育等活动的公园绿地。这类公园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与延续了工业文明,同时也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深受人们的喜爱。如北京首钢遗址公园、广东中山岐江公园等。另外,我国还有61处国家矿山公园。如我国首座国家矿山公园——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已于2007年4月22日开园,成为国家4A级景区。河北唐山开滦煤矿国家矿山公园于2009年9月23日正式开园,也是国家4A级景区。这些国家矿山公园都是经过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废弃矿山或者部分矿段,它们自然环境优美、矿业文化历史悠久、区位优越、科普基础设施完善,是发展工业旅游的良好载体。

第八,珠宝及工艺品体验购物模式。这种模式是利用原有的工业场地(或原有的工业制造技艺)建立旅游中心,吸引游客观摩其工艺流程、体验产品制作过程,进而实现现场购买目的的一种工业旅游发展模式。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众多的珠宝行就属于这种开发模式。

第九,生产流程参与体验模式。这种模式往往将生产状态、生产设备、生产过程等作为一种旅游吸引物,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并消费其生产的产品。例如上海星巴克烘焙工坊。它是中国目前最独特的咖啡系列产品烘焙工坊。它将咖啡制作工艺与生产流程艺术化、可视化、展览化,不仅可以让顾客参观明亮的绿色Scolari烘焙机器是如何工作的,而且还提供来自30个国家及产地的咖啡,以及来自当地面包店 Rocco Princi 新鲜出炉的手工烘焙食品。它将咖啡文化与咖啡全产业链形象地展现给游客,给游客深切的体验感、互动感和参与感。工作状态下的青铜烘焙锅炉也被人称为“一朵盛开的花朵”。面包生产线、餐前酒吧、充满戏剧化与实验感的冰激凌站,有温度的大理石吧台、地板,以及室内空间装饰等,都给游客别样的体验。尤其是咖啡系列产品之外的周边产品联合展示,让游客感受到周全而丰富的多样化服务,使顾客深深领会到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的浸润。许多酒庄、酒厂、食品生产厂家,都采取这种模式拓展市场,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青睐其产品。

第十,“腾笼换鸟”与空间重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利用原有的厂房和工厂的硬件设施经过空间重构、视觉形象与产业内容更换,形成全新的产业业态。例如北京的798艺术区。在完全保留原有电子厂包豪斯建筑的情况下,植入全新的现代艺术内容,使之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园区。

上述各种工业旅游开发模式各有利弊,关键在于工业旅游产业主导者与相关利益参与方必须秉承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根据市场变化特征,不断地创新自己的发展模式,以适应目标客户的需求变化。

三、政策与措施

工业旅游的发展需要专业化的规划、需要适合游客精神需求的空间布局与景观设计,也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去创新旅游产品和拓展市场规模,但更为需要的是工业旅游发展政策的创新与不断完善。国外工业旅游研究比较注重资金支持政策的制定、关注社区合作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尤其注意工业旅游发展与相关产业的融合问题,强调在工业城市陷于经济衰退时期,公共政策必须首先保障人们的就业,尽可能地减少因产业衰退带给人们的经济与就业方面的损失。产业政策制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工业旅游发展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政策的正确与否。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C·诺斯(Douglass.C.North)曾经说过,政策“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政策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4]。诺斯认为,政策有好坏之分,好的政策至少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人们搭便车的可能性,让社会每个成员从事产业活动的成果得到有效的保护,从而使得他们获得一种努力从事产业活动的激励;第二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要素的潜力,让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坏的政策则是无效率的,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它会造成社会成员搭便车而降低资源配置。好的工业旅游产业政策会激发旅游主导者和参与者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从而使得工业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因此,对现有的工业旅游政策进行创新是工业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务,几乎所有的产业发展都有赖于不断创新的政策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政策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政策的自有功能,这是政策创新的积极意义所在。美国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不断成功,主要依赖于三大激励政策:收入分配激励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风险投资收益制度。

世界各国在推进工业旅游的健康发展的进程中一直注重政策引导。英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就制定了一系列工業旅游发展的专项政策,例如,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参观产业生产现场”的活动。南非夸祖鲁·纳塔尔(KwaZuluNatal)北部煤矿地区通过实施强化社区合作、吸引外部资金、建立合资企业等公共政策,逐步发展成区域旅游中心。[5]德国政府为了推动鲁尔工业区的产业结构转型,通过实施区域性的整治与复兴方案,加快了旧工业建筑和废弃地的改造与利用,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6]在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过程中,政府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合作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他们的公共政策规定,文化复兴项目的执行,“至少应在城市的三个主要行业部门:即建设和城市开发部门、文化事务部门和经济发展促进部门之间达成合作,这对于在城市、文化和经济层面整合复兴项目来说至关重要。否则,仅以城市发展规模、土地所有人和开发商既得利益为目的的项目开发,容易忽视文化或广阔的经济问题”[7]151。

我国工业旅游产业发展的背景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尤其是所有制不同,大多数工业企业属于国有产权,在进行工业旅游规划设计时必须因地制宜,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进行政策创新。只有在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根据特定地区的内生资源和他们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和规范体系,才能实现工业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工业旅游的政策创新,一定是市场导向下而非权力主导下的创新,一定要把基于人的创新能力激励和创造力迸发作为基本出发点。政府对于某些产业发展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各种老旧厂房改造基金补助、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补贴等,这是政府过去的一贯做法。表面看起来似乎可以鼓励各个不同的产业主体之间的创新,尤其是鼓励它与其他区域同行业的竞争,而实质上这是一种权力主导而非创新能力主导的表现,其结果是让经营者围绕如何获取权力青睐而创新,并非围绕市场规律、为获取市场青睐而创新。政府对不同层级的工业企业给予不同的政策和不同的经济补贴待遇,明显地造成了各个区域之间、各种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政策差异以及规则待遇的差异,这必然会导致同一行业内不同企业为争得某一优惠政策而进行非生产性、非市场性的竞争活动。这种非生产性的竞争往往是一种代价高昂的人为的竞争。而且,那些以政策导向来改变要素成本和保持这种差别的企业集团,其资源的利用往往是不合理的。许多依靠政策而获得差异性的非生产性收益,很快导致了资源从生产性的努力转向人为的有利可图的行为方式上。因此,不同层级、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主体之间的不同政策待遇,绝对不会产生真正的创新,而只会人为地导致那种擅长追逐利益的官僚主义式的创新。[8]

有了好的工业旅游产业的创新政策,还需要一系列针对工业旅游发展进程中的种种不足而创新的各种措施去落实,这样才能发挥工业旅游的各种功能,实现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目的的城市的更新愿景。

首先,我们需要开展更多的各类活动策划人才的引进措施。工业旅游产业本质上是一种依赖一系列具有原真性的创新活动支撑的活动经济。各种卓越的活动策划对于推动工业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需要更多、更新、更具特定地域文化本真性的各类会展活动来激活现有的各类工业空间。“通过举办活动,人们可以参观新项目并体验它们传达的精神,可以从心理方面探索项目的特殊品质,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印象甚至感觉。活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已经在鲁尔区得到了证实。将废弃的工业结构用作音乐剧、戏剧舞台或艺术展览台,可以吸引从未到过此处的人们前往,或吸引原来在这里工作的工人体验他们原来的工作环境经改造后的全新面貌。”[7]149

其次,我们需要更多的应对各类优秀的工业旅游规划的投入措施。好的产业规划是产业发展的路线图和指南针,好的产业规划必然是境界高远、目标客户明确、定位精准、技术先进、模式创新、项目新颖、产业链长、落地性强的系统设计。这个规划既能够以全球化的视野鸟瞰整个产业的发展现状,又能够结合产业所在地区的特色制定出明晰的实施措施。当今的工业旅游界还缺乏对优秀规划的价值认知,尤其缺乏对规划设计的必要投入,导致许多项目缺乏起码的人文情怀和审美特性,缺乏对于消费者的深入研究。

再次,我们需要更多的对于工业旅游产业跨界研究的激励措施与成果评估标准的创新措施。实践证明,成功的工业旅游项目往往是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营销学、设计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专家密切合作的结晶。我们已经进入互联互通、开放共享、跨界融合的互联网时代,跨学科交叉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时代需求。工业旅游发展急需新思维、新方法、新模式、新路径。工业旅游研究空间跨度大、影响因素多、辐射领域广,仅仅凭借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等内容难以解决它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必须进一步强化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充分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加快跨界融合的进程。因而,激励各类专家从事工业旅游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例如,我们需要借鉴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研究工业旅游的地方感与文化认同问题;需要借鉴资源学、生态学及地理学理论研究工业遗产的二次开发问题;需要借鉴产业经济学和發展经济学理论研究工业旅游与区域社会经济转型之间的关系问题;需要借鉴管理学中博弈理论研究工业旅游中利益相关者的主体特征等问题;需要借鉴供应链和价值链理论研究工业旅游链构建问题;需要借鉴“3S信息技术”理论进行工业旅游资源、工业旅游游览线路和环境因素的空间结构布局分析与可视化表达研究;需要借鉴民俗学和历史学理论进行工业旅游资源的挖掘与提升研究;需要借鉴应用城市规划学和园林景观学理论进行工业旅游的资源评价与景观建设研究;需要借鉴跨文化研究方法开展各个地区与国外相关城市的比较研究。

在强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同时,必须改进和创新工业旅游成果的评估标准与评估机制。成果评估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在产业成果认定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导向作用。工业旅游的成果评估需要借鉴国际上公认的评价制度和普遍采用的评估标准。创新评估机制的核心理念就是依照国际公认的学术规范进行成果认定。

总之,推进我国工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不间断的理念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尤其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产业发展宗旨,应当跳出具体的工业遗产资源的囿限,从人类不断变化的精神需求特征上,创造出各种工业旅游新产品、新模式、新景观,以最新的科技手段和最富人性化的规划措施,打造出一系列令人回味无穷而又变化万千的旅游新品牌,实现工业旅游让人类精神生活更美好的产业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敏:《拓宽历史的视野:诠释与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国华:《从旅游到旅游业》,珠海出版社2003年版。

[3]Alison J Beeho,Richard C Prentice: “Evaluating the experiences and benefits gained by tourists visiting a socio——industrial heritage museum:An application of ASEB grid analysis to blists hill open——air museum,the iron bridge gorge museum”,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No.3,1995,pp.229-251.

[4]郭利华、贾利军编译:《经济学茶座》,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

[5]Wooder S:Industrial Tourism.Insghts,No.8,1992,pp.63-70.

[6]李蕾蕾:《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人文地理》2003年第6期。

[7]唐燕、[德]克劳斯·昆兹曼等:《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更新》,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年版。

[8]王国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经营理念探析——以北京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为例》,《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工业遗产运营模式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工业遗产数字化路径研究
连云港716创意产业园区文化营销研究
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开发
工业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保险企业运营集约化运营模式研究
商业运营模式下的绿色景观发展趋势
社群企业运营模式及核心要素简析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展望
对克拉玛依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