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今中国三大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其关系分析

2019-06-11邵明英申勇

关键词:外来文化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

邵明英 申勇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其他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其他外来文化,以下简称其他外来文化)是存在于当今中国的三大类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推陈出新的三大理论源泉。三者在新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内涵,呈现不同的特点,发挥不同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积累,其他外来文化是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文化的集中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把马克思主义摆在核心位置,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继承中华文化优秀基因;以其他外来文化为动力,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构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外来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9)01-0024-07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文化建设相比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的成绩还有一定距离。从唯物史观来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层面的具体体现,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只有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从而推动经济建设更好地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1]这其中蕴涵着深邃的辩证法思想,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把文化建设纳入相应的发展轨道,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创造新辉煌。

现今,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其他外来文化在中华大地“碰撞融合”,各种声音此起彼伏。要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就必须回应时代质疑。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中华文化?如何对待其他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成为必须回答的时代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2]23这段话实际上就对上述几个问题做了理论性的回答。我们认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要有选择性的继承、批判、吸收、创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放包容,吸纳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其他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因此,要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出发,准确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其他外来文化的内涵、功能和三者之间的联系。

一、历史进程中的三种文化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其他外来文化分别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时代特质,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演绎和发展的,换而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其他外来文化是历史的具体的,而不是静止的抽象的。因此,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其他外来文化的内涵,需要在历史进程中进行具体地把握。

(一)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角度可以给出不同的界定。目前学界主要是从以下角度进行界定的:“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3]2

本文中所指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从基本原理层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即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集中概括,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特征。之所以从这个层面界定马克思主义,是因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就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进行指导。而且这种理论层面的指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不同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提炼上升到理论层面后形成的马克思主义。这其中做出最大贡献的就是俄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更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在这里,还需要明确一点,對于马克思主义文化属性的界定,要从广义文化的范畴和特点进行把握,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地属于文化范畴,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二)中华文化的内涵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汉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对于中华文化概念的把握,也需要在历史和逻辑的进程中进行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是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的立体化结构历程。所谓由点到面,是指中华文化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在疆域的不断扩展中,中华大地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以及在与世界的交往中,和外来文化融合内化而成的中华文化,这是中华文化在空间层面的横向发展。所谓由面到体,是指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所创造出来的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融合和继承,这是中华文化在时间层面的纵向发展。这种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的文化发展历程,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厚重和博大。但是,这里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中华文化内在地包含着优秀成分和糟粕成分两部分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中华文化的优秀成分进行了科学界定,凸显了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特点,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41正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绵延不断的历史特质,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所以,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研究其在新时代的作用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三)其他外来文化的内涵

其他外来文化,是指除了马克思主义以外的其他外来文化。比如源于古希腊的欧洲文化(不包含马克思主义),源于两河流域的阿拉伯文化,源于尼罗河流域的非洲文化,源于印度河流域的南亚文化,以及近代工业革命后催生的美国文化等。显然,其他外来文化是一个地域的范畴,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本文中的其他外来文化,特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其他外来文化。对其他外来文化的这个定位,一方面是基于文化自身具有的历史传承性特点,另一方面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外来资本进入我国市场的同时,其他外来文化也随之渗透到我国的文化体系中。不同历史时期,其他外来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也有所不同,这和其他外来文化传入地的时代背景和环境背景有很大关系。自从苏东剧变以来,西方国家透过文化层面渗透我国,在文化层面上的侵略和和平演变的趋势愈发明显。进入信息化时代,各国的文化都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地区局势不稳定的全球背景下,各种思潮相互博弈,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在这种大变革的时代,一个国家能否始终保持稳定的发展,关键在于这个国家在文化上是否能独立和自觉,是否能延续和发展,是否能继承和创新。因此,研究其他外来文化,对我们丰富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构筑牢固的文化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三种文化的功能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经过实践和时间检验的科学真理。继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先进性、包容性、开放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其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其立足于实践基础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在理论积累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苏联和其他国家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等从不同层面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这种理论源泉和实践基础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全过程,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备科学性、革命性、先进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等特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理论品质,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得以全面确立。

(二)以中华文化为基础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奋斗中形成的。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四种社会形态,中华文化始终在中华大地蓬勃发展,呈现出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文化特点,孕育了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文化形态,彰显着自身的厚重和博大。这种文化形态的传承和迭新,始终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真正做到了一脉相承。正如前文所述,中华文化内在地包含着优秀成分和糟粕成分两部分内容,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我们研究中华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仅要研究中华文化的优秀成分,也要研究中华文化的糟粕成分。每一种文化形态都是历史的、具体的,也就是说每一种文化形态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其优秀成分和糟粕成分都有着历史和现实价值。在这里,我们对中华文化优秀成分的历史和现实价值不做赘述,仅对其糟粕成分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做一点阐释。研究中华文化的糟粕成分,透过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当地的文化形态,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历史、研究社会,这就是研究中华文化糟粕成分的历史价值。研究中华文化的现实价值在于,透过对历史的研究,分析文化形态中糟粕成分形成的土壤和孕育的条件,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剔除当下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形态的糟粕成分,力争培育更具正能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因此,坚持以中華文化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

(三)发挥其他外来文化的动力作用

综观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正如马克思所说:“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 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4]276。在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大厦,决不能固步自封、闭关锁国。要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文化中,与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崇洋媚外,也不是夜郎自大,而是在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外来文化的精华,剖析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和糟粕成分,汲取其他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对其他外来文化的糟粕成分进行深刻反思。黑格尔说:“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5]34, 所以“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5]57。这种反思,充分发挥了其他外来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使得我们可以在对比和交流中,发现中华文化的不足之处,利用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对此加以完善,从而有效地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吐故纳新、绵延不断。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三种文化的相互关系

(一)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文化,用中华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

文化建设作为搭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文化层面的架构,必然也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文化的发展。毛泽东在论述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时指出:“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6]698邓小平在谈到文艺工作时也强调文艺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要让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不流于表象,而抓住生活的本质。江泽民曾多次阐述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他特别强调文化建设是对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反映,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综合国力的具体展现。胡锦涛立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层面,阐释了和谐文化的内涵,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文化自信的重大理论命题。习近平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2]41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指导地位是一以贯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就是要宏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外来文化,其特殊性表现在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最具根本性的指导思想,与其他外来文化具有根本的、鲜明的不同点。但马克思主义终究不是在中国诞生的,其本身带有西方的很多历史积淀和文化特点。要想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绽放异彩,就必须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运用到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1921年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内涵。随着中国国情的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更加灵活,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语句,赋予“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含义,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成功实现了用中华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立足于当时中国的思想状况,对党的思想路线进行了新的阐释,将思想路线的精髓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世纪之交的历史特点,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增加了“与时俱进”,用中华文化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进入21世纪,胡锦涛针对党内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提出了要在全党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对我们党思想路线的精髓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全党智慧,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做了与时俱进的发展,提出了文化自信的重大理论命题。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文化,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要牢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指导地位,增强话语权,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文化中焕发生机。其次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塑造中华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对中华文化进行深入剖析,挖掘中华文化的时代力量和发展潜质。最后,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判断和衡量中华文化发展的标准。在发展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进行检验和衡量,确保中华文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坚持用中华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要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华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学习这一理论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汲取中华文化的养分。另一方面要自觉地建立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在认同中挖掘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在自信中寻找力量源泉,进而将这些优秀基因和力量源泉运用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

(二)用马克思主义改造其他外来文化,借其他外来文化阐释马克思主义

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外的外来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毛泽东指出: “那末,马克思主义就不破坏创作情绪了吗?要破坏的,它决定地要破坏那些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的、虚无主义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贵族式的、颓废的、悲观的以及其他种种非人民大众非无产阶级的创作情绪。”[7]874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像“韩流”“日流”“好莱坞”文化等,在中国占据了广阔的市场,更有一些腐朽文化和低级趣味的文化冲击着我们的价值观,面对纷繁众多的外来文化,如何区别文化的良莠,如何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这都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来判断和衡量。从意识形态层面来看,其他外来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式,还是搭载着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载体。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其他外來文化将所携带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渗透,这种植入于文化形式中的文化侵略和植入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观渗透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去透视其他外来文化,透过表象,把握本质。当然,其他外来文化也蕴涵很多人类文明的结晶,比如各国的文学名著、各国的艺术作品等,这都是人类文明的典范。对待这些人类文明的结晶,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汲取其中的养分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因此,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其他外来文化进行鉴别和改造。对于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软实力的文化,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文化,我们都要积极吸收。对于那些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的外来文化,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造,改造其与社会主义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改造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适应的地方,改造其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中国所需要的、优秀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规律的总结,但它首先诞生于西方。要想读懂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含义,就要根据西方文化的特点,借助其他外来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知识体系,结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进行研读。把马克思主义放在西方文化的大环境里加以理解,自然也就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价值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进而对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全面客观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貌,才能全面彻底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也不是盲目的迷信,其科学性就在于不是提供一套具体的模板,而是提供一种思想、一种方法来指导革命、建设、改革工作。因此,借助其他外来文化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环节。

用马克思主义改造其他外来文化,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其他外来文化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是仅对于中华文化的,对其他外来文化也是毋庸置疑的。其次,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审视、改造其他外来文化。对于符合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的其他外来文化,我们要进行吸收;对于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的其他外来文化,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去批判改造。最后,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其他外来文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其他外来文化自觉地向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价值理念靠近上。只有不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引导其他外来文化,才能形成其他外来文化适应马克思主义要求的自觉意识。

借其他外来文化阐释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要坚持对其他外来文化的包容态度,不能全盘否定其他外来文化。全盘否定意味着封闭僵化,明显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只有让其他外来文化走进来,我们才能有机会去接触、感知它,才能对其加以利用。另一方面,要在对其他外来文化的感知、认识的过程中,把握其他外来文化的文化特点和文化取向,站在其他外来文化发展规律的角度,用符合其他外来文化特点的方式去解读马克思主义,阐释马克思主义。

(三)用中华文化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精华,用其他外来文化传播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兴起之日,就有包容并蓄的特点,历经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开创了儒释道竞相争艳的文化盛世。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多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不断创新的过程。面对外来文化,毛泽东指出:“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7]1083这种批判性地吸收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将外来文化中有营养、有价值的精华部分融入中华文化,转化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形成的,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华大地进行了本土化的演绎和生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这些融合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所蕴含的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文化精髓。因此,用中华文化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精华,是新时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44我们要善于用外来文化传播中华文化,尤其是用外来文化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外来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植根于西方世界文化体系的,包含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和意识观。研究外来文化特点,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习性,然后利用不同民族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形象,这是我们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的最佳方式。正如《孙子兵法》所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文化建设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谁抢占了文化建设的先机,谁就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把握了文化建设的主动权。

用中华文化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精华,第一要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我们必须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华文化的根基,在此基础上吸收其他外来文化,决不能脱离中华文化谈其他外来文化,离开了中华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必然丧失其应有的价值。第二要坚持用中华文化的内在特质磨合其他外来文化的精华。几千年的历史传承,造就了中华文化独有的特质,也形成了深深的民族特色,要把其他外来文化的精华用中华民族易于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必须要实现对其他外来文化的磨合。

用其他外来文化传播中华文化,一方面要挖掘蕴含在中华文化中的营养成分,以中华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的共同价值点为切入口;另一方面,要对其他外来文化的历史、环境、特色有深入了解,做到有方向、有目标地把中华文化传播出去。

四、构建三种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新时代,文化发展成为大国博弈的关键要素,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稳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摆在第一位。背离了马克思主义,那么我们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动摇不得。其次,要坚持以中华文化为基体,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体之上构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脱离了中华文化这个基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会成为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经不起其他文化的冲击,也经不起历史的检验,最终将会导致民族特质的消亡。最后,要以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姿态去对待其他外来文化。绝对不能一味否定其他外来文化,也绝对不能割裂其他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否则将会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缺乏时代感、缺乏国际感,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通过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实现中华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通过用中华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和大众化;通过用马克思主义改造其他外来文化,实现其他外来文化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通过借其他外来文化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准确、客观的认识;通过用中华文化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滋养和扩展中华文化的内涵;通过用其他外来文化传播中华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如此相互关联,良性互动,形成“海纳百川”的文化建设局面,必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向人类文明的巅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层面的强大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3]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

[4]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黑格尔:《小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