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契合性

2019-06-11李培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人文情怀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

李培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传统人文情怀,这是语文教学的宗旨,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石。因此,教师需要寻找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的契合点,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帮助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继承优秀精神文明。文章在分析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契合现状基础上,提出通过朗读、赏析解读传统作品的为人处世之道,让学生内化为传统美德;扩大对古诗词的理解范围,帮助学生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通过组织多种传统文化活动,培养学生传统文化人文情怀等教学建议,以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人文情怀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5-0048-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是我们的文化根基与命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我们能更好地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初中教材中的传统文学作品以绮丽、精彩的篇章促成学生与先贤的对话,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与儒雅气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契合现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也被后人开拓创新,形成各具形态的艺术真品、建筑艺术等,价值不可估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资源。然而,在当前初中语文课堂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文学作品、傳统美德、传统习俗等的弘扬略有欠缺。有的学生只是略微了解古诗词词语意思,有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古文以备考试之需,甚至有的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如教学成语时,教师很少涉及对典故的讲解,大多以巩固练习的方式为主,语言教学过于功利。这与语文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人文底蕴在语文课堂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强调与凸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能与语文课堂相契合,难以抵挡外来文化的强大冲击。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契合

1.解读传统作品的为人处世之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借助简练而意蕴无穷的文字,传达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信息,许多质朴而美好的民情风俗随着作品情节的推移而氤氲弥漫,这些优秀的作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许多文学作品承载古人的思想精髓,蕴藉着先贤的生活经验与情感归属,隐藏着深邃的为人处世之道。

例如,“百善孝为先”让我们体会行孝的重要性,“天道酬勤”昭示我们立业之本,“有容乃大”告诫我们只有襟怀宽广才能够海纳百川等。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指导学生通过对文字语言意象与意蕴的体悟,具备立德修身、恬淡从容、收敛含蓄、乐天知命、厚德载物、处事磊落的文化素养,实现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语文课堂的最佳契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又如,“论语”一课,用质朴而充满哲理的观点告诫我们为人处世之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许多名言警句彰显了孔子的处事襟怀,深刻地影响着后代子孙。通过体悟作品丰富内蕴汲取思想精华,寻找人生方向的答案。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要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读,把握好停顿与轻重音,帮助学生疏通文义,促使学生深入作品意脉,理解中华传统美德。

2.扩大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范围。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特别是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更是涉及许多的历史信息。如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及特定时代的宗法礼俗等。通过整体把握,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表意、蕴意,进而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在情感上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弘扬传统思想与美德。只有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与语文教学达到真正的融合,才能够一脉相承,渊源而流长。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响应了新课程“开拓学生视野”的育人理念。

例如,“登幽州台歌”一课的教学思路是:认识诗人的生平经历一写作背景词句分析一赏析诗情一深入意脉。前两个环节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自主进行。要求学生查找基本的文化常识,一是认识陈子昂(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诗人,胸怀大志),二是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武则天掌权时期),三是了解诗人的遭遇(他不畏强权屡次进言,被统治者用“逆党”罪名株连而下狱)。

通过扩大诗歌理解范围,学生对诗歌情感与思想的理解也更为精准,能够追根溯源理解传统文化,而在这样的教学之下,传统文化的爱国、正忠无畏精神也深入学生心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3.培养学生具有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传统文学作品有着浓郁的人文底色,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内涵。这种文化底蕴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需要给予高度重视。重视传扬优秀传统文化须深挖其中的人文内涵,否则就只能够在表面上排列文字,形成套路化教学。失去人文性的熏陶教学,传统文化也难以与语文课堂相契合。

例如,展开群文阅读教学,弘扬传统美德。教师选取的经典书籍是《孟子》《礼记》等,让学生从“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中感受做人的底线与原则,从而在待人接物上更加懂得立德、修身之道。为了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教师可以设置古诗文阅读活动课,搭桥课外阅读。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投票选定古诗词篇目为研究内容,通过查找资料、探讨交流,理解这首古诗词的人文底蕴,进而领略传统文化风采。又如,延伸语文课堂。生活即教育,利用传统节日,如中秋节、重阳节等,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其来源及传统节日与古代贤土的深厚渊源,如《水调歌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让学生具备人文情怀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思想与精神观念以及高尚品质道德的总体,是需要继承的精神财富。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要立足文化基础,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将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让学生获得品质的提升。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的契合点,探究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继承优秀精神文明。如通过朗读、赏析解读传统作品的为人处世之道,让学生内化成传统美德;扩大对古诗词的理解范围,帮助学生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通过组织多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培养学生传统文化人文情怀,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人文情怀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论宋代豪放词中的人文情怀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