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性预习作业设计策略探讨

2019-06-11陈冬间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探究课堂学习方式小学语文

陈冬间

摘要:探究性预习作业是推动“知识预习”向“能力预习”转变的重要手段,是探究式阅读顺利有效展开的关键部分。探究性预习作业应以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为抓手,可从教材课文的特点出发,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巧设专题类、表达体悟类、辨证探究类、比较类和方法引领类探究问题,精准切入,联结课内外资源,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升其探究学习能力。

关键词:探究课堂;探究性预习作业;小学语文;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5-0014-02

探究性预习作业是推动“知识预习”向“能力预习”转变的有力抓手,即教师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根据问题指引,阅读课文并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自主分析并尝试解决的一项预习作业。探究性预习作业具有切口精小、指向清晰、形式丰富、着眼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的特点。

探究性预习作业中的问题往往是课堂学习的关键问题。课堂学习时,教师把探究性预习作业的问题引入课堂,课前的充分思考让课堂学习更深入、交流更广泛,课堂上探究的深度与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所以,探究性预习作业是探究性学习课堂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问题设计是构建有效探究式阅读、培养学生探究素养的关键环节。

一、设计专题类探究问题,拓展探究维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文本的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并深入思考。小学语文教材收录较多叙事型的写人、记事类文章,对此,教师可设计以人物品评、故事情节为主的专题探究问题,以问题引领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启发思考和想象,并引导学生依照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做出合理判断、推测和联想。这样,学生就能由外而内、由浅及深,从文本内容进入思维探究,产生理解和感受的共鸣,从而实现从浅阅读到多元心智活动的深度阅读的转变。以“晏子使楚”一课的探究性预习作业设计为例,可从人物专题研究切入(见表1):

此类人物品评专题探究问题,可有效引领学生提取文本信息,启动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对文本内容做出独特理解。在预习研读中,学生切入角度各不相同:有聪明勇敢的晏子;有为祖国不怕牺牲的晏子;有能言善辩的晏子;有有礼有节的晏子;有心思细密的晏子……每一名学生都努力从课文中寻找佐证片段并深入分析,勾画出他们心目中的晏子。

二、设计表达体悟类探究问题,提升探究高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阅读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和态度。”表达体悟类探究问题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语言品味变得有滋有味。

例如,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是“珍珠鸟”一课的教学难点,结合这一难点,教师在该课的预习作业中设计这样—道探究性题目:

读了课文,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美好的画面:由于作者____________,珍珠鸟可以___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___,还可以___________。这真是___________的境界。

读写结合探究问题不仅注重启发学生的阅读感悟体验,还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放情境的创设进一步激发学生预习时的阅读热情,让他们在阅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在创造中品味,从而达成对文本意蕴的高度感悟。

三、设计辩证类探究问题,拓宽探究广度

对于观点较鲜明的课文,教师可提炼出富有辩证意味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搜集课内外资料寻找依据,对问题进行论证。

例如,“乌塔”一课的探究问题:对课文的主人公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行为,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请先选择自己的观点,并从课文、课外资料中寻找依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完成表2。

辩证类探究问题既立足于教材文本,又着眼于丰富的课外资料,能拓宽学生视野,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探究性学习过程淡化研究结果,重在学生主动探究、感悟领会的体验历程,强调探究技能的发展、探究态度的培养。

四、设计比较类探究问题,推进探究深度

比较阅读是把内容或形式具有一定联系(相近或相对)的文章放在一起,运用比较思想与方法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将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进行综合性分析,揭示一般规律或归纳出个性特征。比较类探究问题能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策略进行阅读,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使阅读更充分、更深刻。比较阅读可以把主题相同的文章、不同作家相同内容的作品、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等放在一起比较,还可以把同一文本相近或相对内容进行比较。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构建全文,从腊月初到正月十九,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全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却安排有序、脉络清晰,在描述各习俗时详略得当、表达方法不尽相同,因此,比较阅读是学习本课的有效策略。

从表3可以看出,通过设计比较类探究问题,引领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内容、表达、情感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从而让学生关注叙事的顺序、事例的详略,关注事例选择与文本中心思想、人物情感之间的密切联系,带领学生领悟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五、设计方法引领类探究问题,延伸探究远度

以方法引领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循着问题的解决获得思考的方法,是方法引领类探究问题设计的原则。例如,“扁鹊治病”一课的探究性预习问题。“情节格”不仅能梳理故事顺序,还能帮助你复述故事,读故事,填表4并讲述故事。

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口语交际目标”的要求是: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而“扁鹊治病”所在的单元要求“练习复述”。“扁鹊治病”一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依托文本理解故事,跳出故事悟明道理”外,应增加“练习复述,学讲故事”。教师在探究性预习作业中设计“情节格——诊疗记录表”,引导学生借助“情节格”梳理故事顺序和练习复述,引导学生习得利用“情节格”梳理故事顺序和有顺序地复述故事的方法。

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探究素养的阶梯。“探究性预习作业”为探究式阅读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切入口,探究性预习作业让阅读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项充满趣味和挑战的智力活动,能帮助学生在享受閱读乐趣的同时提升阅读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其核心素养发展。

猜你喜欢

探究课堂学习方式小学语文
在高中生物教学如何实现探究课堂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谈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