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职融通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

2019-06-11谭正桥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立交桥教育

谭正桥

摘要:普职融通是指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这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才需求结构变革背景下对教育提出的改革要求。对普职融通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和破解,即通过社会、学校、家长、学生视角分析普职融通的实践困境,以探索解决对策,并逐步实现高中教育的综合化发展。

关键词:普职融通;破解对策;教育“立交桥”;社会认可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5-0003-03

2017年4月6日,教育部发布《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要求切实落实普职融通,按普职大体相当的要求,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作机制。为此,各级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高中学校应在国家构建的基本制度框架下探索融通动力,厘清目前普职融通存在的各种问题,进一步完善普职融通运行机制,增强政策与制度间的协同性,逐渐完善并最终实现高中教育的综合化发展。

一、普职融通的动力分析

1.普职融通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系统完善的现实选择。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技术更新频繁的现代社会,若我们还在继续秉持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泾渭分明的教育态度,将无法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无论是国家提出的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还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教育中国梦,都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习型社会打造终身教育体系。而打破各级各类教育边界,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以适应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高中阶段的普职融通势必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系统完善的现实选择。

2.普职融通是教育本质回归和教育价值实现的内在诉求。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各级各地高中学校不能再延续原有以应试教育为主、围绕高考“指挥棒”设置课程的老路,抑或是职业高中仅仅从提升技术技能的角度设置人才培养计划;需要认识到高中教育肩负着升学与就业并重、基础与发展结合、文化与技术并行等多重任务,从顶层设计出发做好高中阶段的普职通融工作,不断增强高中教育制度的适应性与开放性。各地各级高中学校需要认识到普职融通是教育本质回归的内在诉求,是连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在促成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社会生活的技能学习、提供基于实践的学习和参与职业体验的机会、提供个性化的学业指导与职业辅导等教育服务方面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二、各群体对普职融通接受程度的现状分析

1.社会对普职融通的接受程度。就目前来看,由于大众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存在认知上的偏差,社会对普职融通的接受程度比较低。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比较低,偏向于普通教育,而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不如普通教育的教育模式,是只有成绩不好的学生才去接受的教育。就拿高等教育来说,目前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女在高考后能够达到本科院校的要求,而我国本科院校大部分都是普通教育,这就造成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职业教育被认为是末流教育,是普通教育之外的一种无奈之选。

2.学校对普职融通的接受程度。学校作为教育最重要的载體,是实现普职融通的重要环节。但是就目前来看,由于受到社会的影响,各级的学校教育一直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是否能够升入优质的高一级学校作为衡量自身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学校对普职融通的接受程度很低。大部分学校会考虑到如果进行普职融通,自身将会面临生源减少的压力,社会、家长以及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也会有所降低。

3.家长对普职融通的接受程度。目前,普通教育的学校在家长的心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家长普遍认为只有接收普通教育这种“正规”的教育,孩子才会有未来,才会有发展。家长普遍存在这样的思想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部分家长都抱有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的心态。这一心态更进一步造成学校以及社会对升学率为教学质量基础的倾向。总的来说,目前家长对普职融通的接受程度不高。

4.学生对普职融通的接受程度。由于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不足,对教育没有自己的认识,尤其是中小学生,他们并不知晓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以及两者进行融合的意义。这些学生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印象或是认识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家长和教师。因此,学生对普职融通的接受程度不高。

三、普职融通的现实困境分析

1.普职融通过程中普高、中职社会认可度不对等。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大部分国家都存在重学术而轻职业的认知误区。就我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来看,20世纪90年代,由于当时我国政府对中职学校毕业学生施行包分配政策,中职教育在这一时期具有较高社会地位。之后,随着毕业生双向就业选择的施行,职业教育再一次“失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人们重新关注职业教育,我国政府也颁布多个文件强调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但基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收效甚微。对我们大部分民众而言,职业教育等同于差生选择,在我国普通教育导向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低。对家长而言,在可选择的情况下其更愿意孩子选择文化知识学习或普通高中。对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只有很少一部分有继续升学意愿的学生能接受普职融通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不对等的现状,严重制约、阻碍了普职融通工作的开展。

2.普职融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度融合。普职融通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课程进行融通。课程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教育的融通必然要求相关课程进行融通。随着普职融通的提出,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将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课程进行有效衔接,其中主要形式是职业学校为普通学校提供课程及相关教师、场地与实训设备等,普通学校学生到职业学校接受选修课教育或进行实操等。虽然普职学校已经对课程融通展开探索与实践,但其课程融通却大多停留于表面,融通深度受到限制。笔者认为,主要是人们对普职课程融通的认知存在误区,将普职融通归结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简单叠加,在这种认知下,其对普职融通的课程操作只认为是升学预备类课程与就业预备类课程的简单叠加。这种对普职课程的简单叠加已经成为普职融通实践中的通用做法,而缺乏课程内容融合的叠加课程,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接受普职融通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这种课程融通过程中的学习精力被分散,导致其文化素养不及普通高中生的同时,专业技能素养落后于传统职业教育学生,对普通教育学生亦是如此,由此导致学生、家长及学校对普职融通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3.高考制度制约普职融通进一步开展。高校入学主要通过高考这一方式进行选拔,而高考的主要评判依据是考试成绩,即高校通过高考成绩选择学生,高考成绩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学生自动被划分到高职院校。由此可见,对职业学校而言,也是依据考试成绩招生,这有违职业教育宗旨。普职融通作为教育改革提出的新方向,其对传统的高中教育目标、课程安排及考试评价体系都提出了相应的改革要求。目前我国普通院校与职业院校各自拥有一套考核评价制度,普通院校以学术为导向,采用知识学术型评价体系,职业院校则以专业技能为导向,采用技能性评价体系,这两种评价体系差异巨大,显然都不适用于普职融通。由于缺乏相适应的考试评价体系,普职融通的相关课程受到冷遇,学生、教师及学校对普职融通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4.普职融通相关政策实效性不足。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并针对普通高中提出建设意见,即对于部分具备可行性条件的普通高中,可根据现实需求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以此对综合高中开展模式进行探索。国务院于2014年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规划中。由此可见,我国政府与教育相关部门早已对普职融通予以高度重视,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但是,普职融通是一项系统性、实践性工程,仅靠具有提倡作用的政策文件,并不能切实帮助普职融通工作的落实。普职融通工作的切實推进需要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性、有强制推进力的政策出台。

四、推进普职融通的对策思考

1.推动普职教育的双轨制向单轨制转换。推动普职教育的双轨制向单轨制转换,不仅是对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还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渠道,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要对职业教育进行重新审视,确立正确的人才观。职业教育是我国技术型人才的主要供给方,应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教育地位。对此,要消除人们职业教育等同于次等教育的认知误区,树立多元化人才理念。其次,在实践层面要基于学生自身特点与意愿,合理进行普职分流考试。最后,在制度层面,要在“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下,构建、完善普职融通的教育体系。其中不仅包括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还包括高层级职业教育与低层级职业教育的融通。此外,要构建、完善职业教育学位制度体系,这是确立职业教育价值与地位的重要保障。

2.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普职融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进行教育转换,比如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的转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转换等。由于不同层次、类型的教育,其资源类型与优势存在一定差异,为了解决资源差异,促进教育转换,构建、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是一个有效途径。对于普职融通而言,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有利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对此,普通教育学校与职业教育学校可以互相提供教师、场地、设备等资源,通过资源共享加强普通教育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职业教育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如此,各普职融通接受主体才能更积极地参与、开展普职融通工作。此外,还可以将相关企业纳入资源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多方共赢。

3.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完善学分互认机制。基于“分层走班”的教学模式对考试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并提高高校对中职学生的招生比例,使其与普通高中学生在高校招生中的比例均衡,这有利于解决中职教育“终结性教育”的困境,有利于在中等教育阶段实现普职融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而言,完善普职教育之间的学分转换、互认机制是重要前提。对不同层级、类型的教育施行统一学分机制,有助于学生学习情况量化,使其更加直观,这便于各层级、各类型的教育教学成果互认和沟通。目前,我国仅在高校实施学分制,不同办学主体、不同类型的高校学分互认机制也尚未完善,更遑论中等教育阶段的学分互认机制。对此,我们可以从国家学分银行角度进行尝试,促进学分互换机制的实现,推动考试招生改革制度进程,最终作用于普职融合的有效落实。

4.强化相关政策制度的推进力。20世纪70年代,德国在《关于改组中等教育第二阶段中完全中学高级阶段的协定》中对相关评价体系构建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性的建议,比如在该文件中提出了利用积点来对普职教育学分进行认定。20世纪90年代,芬兰政府对综合学校的用地、建筑、设备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以此促进普职融通的落实。借鉴于此,我们应从具体性、细致性及实践性角度出发,对我国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完善。比如通过政策文件明确普职融通背景下综合学校的课程设置、师资安排、学籍转换等问题,以此提升相关文件的可操作性,强化相关政策制度对普职融合落实的推进力。

猜你喜欢

立交桥教育
山地立交桥上的角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最复杂的立交桥,路痴的噩梦?
立交桥有什么作用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