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移动应用开发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2019-06-11施冬梅孙翠改盛雪丰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课程体系

施冬梅 孙翠改 盛雪丰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200)

引 言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嵌入式移动终端及其相关的移动应用技术在交通运输、日常生活、电子政务、实时数据采集等领域凸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领域,移动应用技术几乎是无处不在,我国是移动支付的第一大国。同时,在线课程、云平台、移动学习APP 都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大中小学生的学习中,它们搭建了一个可随时随地学习的便捷平台,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提高了学习和工作效率。社会对移动应用开发人才的需求旺盛,很多行业需要有移动开发的专门人才。培养符合经济发展的移动应用开发人才是该专业学生所要面对的事实,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落脚点,也是培养人才的抓手。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采取有力措施实施课程教学,才能实现培养目标。综上所述,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背景下,研究如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与人才培养定位

1.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信息产业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手机用户以高于20%的速度持续增长,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快速普及,相关的移动增值服务、手机游戏、移动应用程序逐渐成为移动通信运营商和相关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移动应用开发作为一个新专业,备受关注,很多院校陆续开设了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但该专业校企协同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的研究,没有成熟的案例,大多数是从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参观实习等着手,没有形成完善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因为该专业十分注重应用性,培养的学生能够掌握移动APP 开发技术,所以,该专业设置时,必须紧跟企业技术步伐,以岗位技能为导向,有效地设置专业和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课程设置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寻,高职学生与本科生的区别就是要有较好的专业技能,所以对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要在深入了解企业的岗位工作任务前提下,不断细化并找出典型任务,分析对应的职业能力和岗位,反推出所需的知识。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满足学生高质量就业为目标,把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设置、内容选择与教学实施的依据。一方面要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和移动开发技术的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在移动开发人才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开发及课程教学实施等方面,必须全程寻求相关技术的合作企业,邀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修订中;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实践技能为本位,以移动技术开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岗位要求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3.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程序设计基础、移动互联开发技术、数据库操作及网络基础等专业知识,具备UI 设计、应用开发、测试能力、从事移动应用软件开发、测试、技术支持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计

移动应用开发专业是我校新开设的专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把脉,梳理确定了该专业课程体系。

1.构建“岗证课赛”课程体系

本专业根据移动应用开发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岗位要求,设计了四平台八模块的课程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考虑到技能型人才培养,所以专业实践课程课时数大于专业总课时数55%。“岗证课赛”四位一体课程体系是在制订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将岗位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学生专业技能竞赛与专业课程内容融合、对接,根据市场岗位需求科学合理地确定每门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也就是说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资格能力要求、专业技能竞赛要求融合贯穿到课程教学内容中,构建“岗位—证书—课程—竞赛”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培养高技能的移动应用开发人才为最终目标,以“理论+实践”课程为平台,以技能证书和技能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例如依据“岗证课赛”四位一体课程体系的特点和要求,设置了如下的岗位及岗位群:JAVA 平台开发工程师、Android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工程师、An⁃droid 移动应用软件测试工程师、iOS 软件设计师、UI 设计师、移动互联智能应用开发技术员等岗位,通过深入企业调研,确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再结合职业资格考证内容,同时在课程体系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加强学生职业素养训练,在此基础上完善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图1 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岗证课赛”课程体系

2.构建“三能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

在设计“岗证课赛”课程体系时,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是最终目标,如JAVA平台开发工程师、Android 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工程师、UI设计师等,所以应注重对实践课程的设置和学习、训练。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平台由行业通用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专业拓展能力模块组成,在毕业时,要求学生行业通用能力要“精”,专业核心能力要“强”,专业拓展能力要“会”。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对照专业核心能力要求,构建“三能递进”式职业技能实践培养体系,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按照“岗证课赛”课程体系的要求,在对本专业职业岗位群、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相应的行动领域及对应的学习领域、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职业能力和岗位。如图2详细列出了基于四平台八模块的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就业岗位、对应职业能力模块、行动领域(职业能力)、学习领域与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专业拓展能力培养中安排了微信公众号应用开发技术、嵌入式智能家居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TensorFlow机器学习,学生可以在学好专业核心课程之外,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掌握常用的微信公众号的二次开发技术,嵌入式智能家居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以及TensorFlow机器学习能力,拓展了专业知识与技能。

同时,在实践技能培养体系中,为了让学生一入学,就对本专业产生兴趣,设置了实物导论课,即用一个小案例演示说明,再搭建实物实现简单的手机APP 控制功能,教师演示讲解,让学生对本专业有初步的了解。

图2 “三能递进”式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3.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国家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当下校企合作大多数停留在表层,如签订一些校企合作协议,安排学生参观、实习与就业等,企业是为了解决用人难,学校是为了解决学生实习就业;或者企业工程师来校授课和讲座,校企之间没有达成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企业也没有完全参与到人才培养中。为了更好地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联合企业、行业协会,深入推进校企合作,融合行业、企业和学校资源,走工学结合之路。《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注重企业在人才培养链中的作用,开创思维,积极邀请企业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全过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在专业设置、实训室建设、课程体系、校企合作教材以及教学内容方面,引导企业深入参与,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途径。利用校中厂、厂中校,构建企业全景式教学环境,加强企业文化的提前导入,真正实现校企互融、产教协同育人。

(1)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通过阅读文献,查阅资料,走访企事业单位,充分调研,分析当前校企互融,产教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得不到利益;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布局不相匹配;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等。我们必须首先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重点要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育人过程共同管理,责任分工明确。长效机制主要包括:激励机制、运行与管理机制、保障机制、资源与成果共享机制等。以移动应用开发技术专业为例,针对具体的长效机制,校企双方要有诚意的商谈,考虑企业需求和学校实际,建立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在人财物方面给予支持,充分调动双方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学校要开放实训室,实现实验实训资源、人才队伍、科研成果与企业共享。作为学校,要主动走出去,与企业深入探讨,逐步建立校企互动、融合的运行与管理模式和保障制度、措施。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校企“双赢”,学校和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创造条件实现校企融合协同育人,要让企业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明确学校和企业各自承担的责任,要让企业看到校企合作是“有利可图的”,这样企业才会有动力,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校企合作共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搭建“多轴联动”的互融式协同育人平台

学校是培养高技能移动应用开发人才的主阵地,但学校还需借助“政行企”之力,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和技能训练中协同育人的作用,具体如下:①冠名班与订单班。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立冠名班或者订单班,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穿插合作企业的文化教育、岗前学习、技术培训,学生定期深入企业实习。企业可以设立企业奖学金,激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可以安排学生寒暑假进行短期实习。这样做的目的是提前为企业量身定制实习就业人员,缩短校企用工距离。②校企共建企业教学场景式。要共享校企的资源,发挥其作用,利用企业的教学环境以及校中厂,把专业核心课程移至企业“厂中校”或者“校中厂”实施,让学生参与到移动产品开发的全过程,增加专业教学的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请企业工程师给学生讲授实际案例,把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应用有效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③要与政府、行业协会合作,把实用的、紧缺的、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考级要求融合到课程体系中,结合移动应用开发专业的就业岗位,可以考虑与行业协会合作培养JA⁃VA平台开发工程师、Android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工程师、Android 移动应用软件测试工程师等。取得证书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多种机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构建思路,如图3所示。

图3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架构

(3)加强人文素养课程教育

通过调研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态度是现代人力资源部门招聘人才的一个重要参考,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所以为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移动应用开发专业的课程体系也整合了多门人文素养课程,根据专业职业岗位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由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基本能力课程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组成的“三元一体”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素质拓展课程包括文学名著、创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社交礼仪等选修课,通过专业课程渗透人文精神,校企融合的文化氛围提升人文素养,搭建一个服务专业、支撑技能、提升综合素质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通过系列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具备了较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三、实施路径

为更好的实施产教融合视域下的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根据移动应用开发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如图4所示的学期课程分布鱼刺图,明确各学期的课程。图中列出了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为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课程课时数超过专业总课时数的55%,如:为了加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第三、第四、第五学期分别安排了Android 系统基础、Android 进阶、IOS 设计基础的学期项目,通过这些课程设计把相关课程知识点进行融合学习,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在第三和第四学期,安排了IOS 应用软件开发及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实训等课程,其内容就是专业知识大综合实践训练,利用所学到的Android 及IOS 的编程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开发中去,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设计、编程、调试和系统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主要采取的是“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云班课、学习通以及在线资源库实施信息化教学。

四、结论

图4 学期课程分布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培养高素质技能移动应用开发人才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校企产教融合的现状和不足,提出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把职业岗位、资格证书以及技能竞赛要求融合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中,构建了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视域下“岗证课赛”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以提高实践技能为目标,构建了“三能递进”式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把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搭建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平台,并给出了具体实施路径和措施。学生毕业时,不但拥有较强的职业技能,而且还具备了企业所需的职业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此课程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