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特色英语课程建设的思考
2019-06-10刘昌斌
□刘昌斌
学校特色建设必须以课程建设为依托, 随着课程的实施, 不断丰富学校文化, 并达到整体育人的目的。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外国语学校从英语特色课程建设出发, 在充分应用好国家英语教材的基础上, 增加北京外国语大学引进的英国原版阅读教材 《典范英语》,并对二者进行有效整合, 推进英语课程建设, 形成了学校基础性课程、 延展性课程及综合性课程的英语课程架构。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实施跨文化学习和理解教育, 让学生在文化比较、 文化浸润中提高学习能力。
一、 项目选择与问题指向
(一) 项目选择:优化英语课程,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2010 年之前, 学校既有高中也有初中, 但高中主要是民族学生教育, 初中规模小、 质量不高。2010 年5 月, 经锦江区教育局批准, 学校正式挂牌为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外国语学校。 依托名校, 学校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如何抓住机遇, 克服困难, 创新发展, 我们选择先优化英语学科课程, 营建学校办学特色。
(二) 问题指向
1. 从语言获得到文化理解
英语学习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建构过程, 而是一个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建构过程。 文化学习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语言学习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 学生通过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 习俗、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 有助于促进语言的学习。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和传播工具, 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国外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语言规则,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提升, 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 运用所掌握的语言学习技巧去掌握其他语言。
2. 从分散学习到整体建构
英语学习既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又是一个整体生成的过程。英语学习的过程就像建造一栋高楼大厦, 准备好一砖一瓦是基础,但心中也得有高楼的框架。 单词的记忆、 语音语调的训练, 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法结构, 这是英语学习的基础。 机械的记忆, 不仅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趣, 也会让英语的学习过程失去价值。 所以,按照文化理解的主题, 将英语教材进行重新整合, 在进行文化学习过程中, 不断补充, 丰富词汇, 才会让英语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意义。
3. 从多元体验到创意表达
语言学习是一个情境体验的过程, 英语学习也是一个语言的生成与运用过程。 体验式学习摒弃了单一、 机械、 枯燥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能在情境体验中学习新语言, 可以使语言学习变得更加生动、 具体、 形象, 更具真实性和趣味性,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体验过后, 学生会有很多想法, 会有很多思考, 引导学生将这种思考表现出来,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利用英语进行思维表达, 这不仅可以展现孩子的个性, 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习过程与思维过程相结合, 学生的学就会更加自主和有效。
二、 关于英语课程的顶层认识
(一) 英语课程的基本性质
英语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英语这一语言, 还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 形成跨文化交流意识, 形成正确人生观、 价值观的任务。 这就要求英语课程教学要注重素质教育, 注重英语教学的情境性和实践性, 让学生在情境的体验中学习。 英语课程教学还不能仅仅是语言的教学, 更应重视语言背后浓浓的文化内涵。 在学习文化内涵的同时, 我们也要跳出语言学习的束缚, 做好整体设计, 进行文化理解, 生成文化意识。 丰富的课程资源、 多元的学习渠道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意的学习者, 英语学科的教学应该是具有建构性和创生性的。
1. 情境性—实践性
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 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 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 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 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 因此, 有效利用学生的知识储备、 生活经验, 创设相对真实的语境, 关注生活资源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不断沟通生活与教材的联系, 使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方式贴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英语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2. 人文性—整体性
英语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排除人文内涵的学习只能是空洞的符号。 语言学习的同时应理解和建构人文内涵, 生成文化意识。 若课堂上偏重词汇使用、 文章语法, 而忽视了文章中涉及的地理历史、 文化风俗、 宗教信仰、 价值观念等人文知识的传授, 这样的教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深度和文学修养。
语言本身是包含符号、 信息、法则与意义等各种要素在内的系统。 英语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整体的育人价值。 我们在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时, 还要促进学生提高艺术修养, 加强语言学习理解, 提高学习热情, 实现个人价值。
3. 建构性—创生性
英语学习是一个持续建构、 螺旋上升的过程。 从听、 说、 读、 写等基础学习, 到文化理解等深度学习, 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是逐步加深的。 我们既不能忽视基础的重要性, 也不能不关注深度教学。
英语课程学习还是一个语言生成、 个性表达的过程。 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表达的过程中, 彰显个性, 发挥创造力, 才能发挥英语学科的最大价值。
(二) 英语课程的教育价值
1. 工具性价值
英语的表达、 交流工具作用是很多人学习英语的初衷。 能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各国人顺畅交流是学习新技术、 新理念的前提。 能毫无障碍地阅读文献, 学习新知识都需要学会英语。 由此, 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2. 目的性价值
如果学习英语的目的仅仅停留在交流和学习方面, 就不能发挥英语课程教学的最大价值, 其最重要的价值应该是育人价值。 对学生的综合素养、 情感、 思维、 精神、 价值观的培养, 让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 特色定位
基于以上英语学科课程基本性质和教育价值的分析, 我校从多元体验、 整体建构和两度综合来进行英语综合课程建设。
1. 多元体验: 在实践参与中学习
将学校的德育活动与英语学科课程建设相结合, 让学生的英语学习在多元的体验活动中更充实。 学校一年一度的 “英语节” 是学生们展示的大舞台, 英语剧表演、 英文歌曲演唱、 英语电影对白配音、 英语演讲、 英语亲子朗诵等等, 让学生们收益颇丰。 每年的 “一班一国” 展示, 学生们要去了解学习英语国家的方方面面, 并展示该国家的特色, 在他们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收获的远比在课堂上多得多。 丰富的英语学科活动也是对课堂教学的很好补充, 西方美食节、 圣诞节日绘本、 英文故事改编和续写等等, 丰富多彩的活动课, 让大家接触到各种小语种, 多方位增长学生见识, 培养多元化人才。
2. 整体建构: 基于文化主题的课程内容模块化
《典范英语》 “学文化、 启心智、 达至善” 的课程理念与我校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 结合我校学情的分析和 《典范英语》 育人功能的有效实施, 我们将 《典范英语》的文章进行了分主题整合。 全书内容整合在了 “和谐与共生” “平等与尊重” “理解与宽容” “自我实现与超越” 和 “合作与互助”五大主题下, 教学也不再按照书中原有的顺序, 而是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进行, 让学生能整体建构, 有助于学生实现文化理解。
3. 两度综合: 从英语综合性学习到跨学科研究性学习
在英语学科内, 我们对国家英语教材和典范英语进行了二次开发, 开设了一系列创意表达课程,如 “节日绘本设计” “典范故事的改写与续写” “英语电影配音” “英语经典舞台剧表演” 等, 这是英语综合性学习的第一度综合。 接下来, 我们将 《典范英语》 分主题整合后, 我们还把初中语文教材和初中英语教材中的经典文章也按照这几个主题进行了整合, 并把他们放在一个主题模块下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课后的问题来完成思考, 体会同一个主题在两种文化中的区别, 实现文化理解过程。 其他学科陆续加了进来, 形成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的二度综合。
三、 课程目标的定位、 分解与描述
(一) 核心目标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2017年)》 指出,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 文化意识、 思维品质、 学习能力。 语言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 以听、 说、 读、 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以及在学习和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意识和语感。 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 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 态度和行为取向。 思维品质是指思维在逻辑性、 批判性、 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 拓宽英语学习渠道、 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
(二) 目标分解
基于以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我校着重学生 “以思维发展为中心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的文化品格培养。跨文化理解主要包括语言建构、文化意识、 审美鉴赏三个方面;跨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语言运用、综合实践两个方面; 思维发展包括推断思维、 整合思维、 批判思维、 概括思维、 创新思维等。
(三) 特征描述
特征描述主要是指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语言建构指学生会用英语正确表达主观想法。 文化意识指学生在使用英语的同时, 会考虑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在交流时更符合该语言的语用规则。 审美鉴赏指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能够简单评价一些美术作品。 语言运用指学生会熟练运用英语表达交流,用语正宗。 综合实践指学生会运用英语进行基础的听、 说、 读、看、 写, 并进行一些综合实践活动, 如演绎、 诵读等。 推断思维指学生能根据一些显性的表达领会其中蕴含的隐性的意思。 整合思维指学生能够将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 归纳, 领会其中的含义。批判思维指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辩证地思考, 评价获得的信息。
四、 英语特色课程的基本架构
经过探索, 学校英语课程包括三个方面: 基础性课程+延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 如图1 所示。
五、 微型特色课程的开发
(一)《典范英语》
图1 英语特色课程架构
首先, 通过观摩学习和自主探索, 逐渐形成 《典范英语》 校本化的课堂教学流程: “整进整出” 把握主旨—戏剧化朗读—情节复述—倾情演绎—自由讨论等。 其次, 将 《典范英语》 教材本身的内容按主题进行整合, 并将整合以后的内容有机地与国家英语教材《Go for it》 配套使用。 再次, 创设各种活动, 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展示的舞台。
(二) 创意表达
我们选择的 《典范英语》 (5)属于绘本教材, 教材图文并茂地展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完整的故事, 故事涉及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 重大节日、 花鸟虫鱼、 历史遗迹、 天文地理、 救援旅游等方面, 他们贴近学生生活, 也易于学生理解和体会。 所以在故事的输出环节, 学生可以通过戏剧化朗读来彰显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通过对故事的复述来表达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 进而达到对故事的改编、 续写等创造性的输出与表达, 使学生 “敢说” “敢想” “敢于创造”。
(三) 综合阅读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个交流的工具,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但理解和交流并不意味着对另一种文化的全盘接受,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都在一定意义上奠定了民族根基, 塑造了民族灵魂。 学生在学习语言时, 首先要熟悉和掌握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传统文化, 在对外交往交流过程中自觉地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 同时, 要善于辨别美丑, 有选择性地吸收和借鉴。 为达成这样的学习目标, 我校英语教研组和语文教研组整合教研, 针对学生开展大容量的基于“和谐与共生” “平等与尊重” “理解与宽容” “自我实现与超越” 以及 “合作与互助” 等五大主题的东西方文学作品比较性阅读。
(四) 社会参与
教育要回归生活, 回归社会。这就意味着英语学科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交往, 学会做事, 具备良好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 为此, 我校英语教研组与其他多个学科组联手开发了大量的社会参与性课程。 比如基于“和谐与共生” 主题的 “爱鸟周”“环保摄影” 课程; 基于 “宽容与理解” 主题的 “法制小论文” 课程; 基于 “平等与尊重” 主题的“两眼看世界” 课程等等。
(五) 多元体验
我们从教学需要出发, 开发了旨在能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多元体验性课程。 比如 “英语剧配音课程” “英语经典舞台剧课程” “友好学校文化交流体验课程” 等。 这些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适应能力,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 英语特色课程的实施
(一) 主题整合教学
首先, 改革传统的初三英语教材轮次总复习方式, 将三年的学习内容按照不同的 “中心话题” 进行重组, 从而变换师生复习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生成能力。 “话题统整”后的知识仍按照国家教材中每个单元分Section A、 Grammar focus、Section B 和Selfcheck 四个板块进行编排, 每一个话题由五名左右老师共同负责、 合作完成。
其次, 将 《典范英语》 (5a—5b) 中的故事文本按照 “和谐与共生” “平等与尊重” “理解与宽容”“自我实现与超越” 以及 “合作与互助” 等五大主题进行重新整合,并将整合之后的内容自然融入国家教材教学之中。
再次, 将国家教材和 《典范英语》 二者间的一些教学策略进行有机整合, 灵活穿插使用; 同时将学生在两套教材中的学习成果有效移植。
(二) 情景体验教学
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从 《典范英语》 课堂中去体验。 在 《典范英语》 课堂中, 学生以最大的激情参与其中, 享受着英语为他们带来的欢乐和收获; 二是从 《典范英语》手绘中去体验。 学生学习了 《典范英语》 故事, 他们对故事中一些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可以通过他们手中的画笔, 生动、 精彩地再现出来; 三是从 《典范英语》 演出中去体验。 在 《典范英语》 学习中, 学生会对一些情节跌宕、 语言绘声绘色的环节特别感兴趣。 于是, 学校为他们搭建了 “英语节”这个大舞台, 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英语才能和表演天赋。
(三) 综合实践教学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校以 “一班一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载体, 精心策划、 精密组织、 科学施教。
开展 “一班一国” 探究活动,以一个班级代表一个国家的形式对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逐步了解更多国家的文化, 在参与、 体验的过程中学会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和风俗, 让学生全方位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拓宽视野, 学会包容, 培养现代人应有的大爱气质, 培养世界意识。
为推动 “一班一国” 研究活动有序开展, 有效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发展, 学校 “一班一国” 研究活动领导小组对整个活动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 活动设计框架如下: 一是年级系列。 为方便年级交流与年级特色的突显, “一班一国” 研究活动领导小组给各个年级规定了相应的洲, 每个班在这个范围内选择喜欢的国家进行研究; 二是主题系列。 每个月固定一个主题进行研究, 有序推进研究活动。
七、 实际成效
(一) 学生外语能力显著提升
在近年成都市中考英语考试方向不断与高考融合, 试题更加强调阅读能力考查要求的背景下, 学生通过综合英语课程的学习和培养,词汇量大幅增加, 阅读速度明显提高, 阅读技巧更加优化, 文本解读能力显著提升, 因而, 中考中具有一定优势, 这也彻底改变了过去我校学生一直感觉英语学习比较困难的状况。
(二) 学生得以阳光发展
丰富的英语课程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和体验机会, 帮助学生不断丰厚文化底色。 因而, 学生更加阳光自信、 落落大方, 在面对挫折和逆境时更加豁达乐观、 坚忍不拔。 成都市 《典范英语》 课堂教学大赛至今举办过三届, 我校先后两次被成都市教科院遴选为大赛承办方; 此外, 学生近年在参加各种团体比赛和竞赛中获奖次数不断增多、 获奖层级不断提高,这些都与我校在英语课程建设上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 教师教改课改意识增强
在 《典范英语》 教学过程中,课堂成为学生对作品表演的舞台、对作品理解的沙龙。 学生在这种课堂模式下呈现出的精彩完全超乎了教师的预期, 学生的课堂学习所获也更加真实丰富。 一位位教学专家、 一批批教育同行陆续走进了学校, 他们给予了师生毫不吝啬的褒奖和鼓励。 这些景象、 这些变化、 这些真言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每一个附外人原有的教育理念,启迪着每一个附外人积极投身于教改和课改的洪流中。
可以说, 学校的英语课程建设在全校的课改和教改过程中始终起到了 “火车头” 的作用。 正是因为它的牵引和带动, 老师们更加自觉地改革课堂、 更加积极地参与课程建设。 语文组的主题式单元整合教学、 英语组的阅读课思维导图教学、 物理组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 生化组的主题探究式学习、 政史地组的 “文渊杯” 学科整合知识竞赛就是各学科组在这一背景下, 整体联动、 努力探索的宝贵成果。
(四) 学校外语特色日益彰显
1. 实现双教材教学, 教学内容国际化
通过引进 《典范英语》 阅读教材, 学生接触到更为地道的表达。同时, 《典范英语》 内容更加时尚, 和国内统编教材相比, 我们认为它在强化语言功能, 培养语言思维、 文化素养和解决生活及工作中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和统编教材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
2. 外语氛围更加浓厚, 学校特色明晰化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活动。通过丰富的英语课程的学习, 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 阅读速度提高了, 文化知识丰富了, 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增强了, 学校原有的“一班一国” 活动在学生的策划和组织下, 更具文化色彩和独特魅力; 校园里不论是教室里、 过道上、 操场边, 还是树荫下, 随时都能听到学生更加富有 “英语味” 的朗读、 交流和演讲。
总之, 我们从英语特色课程建设出发, 开展跨文化学习与理解,努力实现文化浸润、 整体育人目标, 促进了学生成长与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