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宣传

2019-06-09杨雪雁

新媒体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典型人物新媒体

杨雪雁

摘  要  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典型人物报道是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需求,也是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求,媒体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所产生的变化,对于舆论宣传来说的确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典型人物的宣传与报道必须从传统媒体的宣传模式中剥离出来,秉承以适应新媒體环境,特别是适应互联网信息互动效应的特点,淡化“跟风效应”以及审美疲劳的出现。

关键词  新媒体;典型人物;人物宣传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7-0143-02

1  思想宣传中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典型人物宣传报道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个伟大特征,其在新闻理论中有较强的舆论引领价值,在新闻宣传实践的过程中对于社会有较强的政治意义。强调这些典型人物宣传的与报道内容的真实性,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最强烈的认同感,因此,在对典型人物宣传的过程中把握好宣传的基本尺度,将报道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全面挖掘典型人物的闪光点与先进性,就能够让典型人物以及典型人物的相关事例保持良好的可持续性与较大范围的社会影响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俗话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典型宣传和其影响力之间的因果关系。典型是旗帜,是榜样。毛泽东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我党成立以来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所证明了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必须紧紧抓住典型宣传不放。而如何改变传统思维的模式,让典型人物报道推陈出新,就必须敢于突破既有模式,创新方法形式,最大程度还原典型人物的真面孔、真性情、多侧面立体呈现给受众。

2  新媒体环境下典型人物宣传的优化方式

2.1  注重挖掘典型人物的传统美德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想得以实现就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明显的突破,典型人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闪光点,恰恰是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源动力,因此在有效开展典型人物宣传之前,要对这些典型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传统美德进行有效梳理,以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基础,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原动力,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在海量的新媒体资讯冲击下,社会上产生或者形成一些不同的声音固然是基于不同的认知视角出现的,但是这些舆论信息不能与社会伦理以及道德形成抵触,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典型人物的宣传并非是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需要在表现出典型人物一个真实自我的前提下,将传统美德进一步提炼出来,这样才基本上符合新闻媒体宣传的基本特征。

譬如说前一段时间网络媒体中疯传的“交警砸车窗视频”,对于交警的这种行为是否要予以肯定需要看这件事情所形成的前提,新闻媒体能够将事情完全还原出来,让民众清楚地了解到交警是为了“救人”才会砸车窗,那么社会对交警的行为就会坚决予以肯定,而绝对不会去“戴着有色眼镜”或者用预设的立场去研读这则新闻。

2.2  创新典型人物的报道形式

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报道,其优势是极为强调时效性,网络平台的兴起能够让新闻内容实现实时互动效应,有些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将“宣传”与“报道”混淆在一起,过度地炒作新闻内容,这显然并不符合典型人物宣传的基本原则。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速度是任何传统媒体以及传统宣传平台所根本无法比拟的,而且这种信息传播还同步伴随着有互动性效应,这能够让典型人物的宣传从之前的“选择性记录”向“全景式记录”延伸。这种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特色固然能够让典型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闪光点能够被进一步放大,不过同时也让民众对于一些细节问题了解地更清晰和精准。这样就把“时间”“效果”完全放在同一个空间环境来进行检视,所能够催生出来的轰动效应往往是信息的初期传播者自身都始料未及的。

从云南的“最美乡村医生”到浙江的“最美妈妈”,一系列的典型人物报道,其新闻源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新媒体渠道,广义地叠加在新闻传播学上可能被视为是具有群体发散新闻效果,不过从舆论宣传的角度,特别是从正面新闻报道的层面上来说这种偶发性的新闻所引发的典型人物报道往往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有效地利用好新媒体环境固然是当下社会中典型人物报道的一种优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厘清新闻素材积累与新闻内容宣传与报道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新闻素材的整理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不仅不能凸显其时效性特点,反而需要依靠时间去验证新闻素材的可塑性。当新闻信息内容整合完毕之后,再借助新媒体环境将这些新闻内容全部传播出去才是一种正确的方式。

2.3  避免典型宣传的绝对化倾向

典型宣传中绝对不能搞片面化和绝对化。片面化和绝对化往往把某一方面强调得过了头,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结果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或者是把一种相对范围内、一定阶段上、或某种行业内的典型经验当作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认为可以“包打天下”“包医百病”。

逐步开放的资讯传播环境,让越来越多的民众深切地意识到典型人物也有喜怒哀乐,所谓特定的“脸谱化”效应不仅不会得到民众的认同,反而会在某种层面上受到质疑。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环境中的“自媒体效应”不断催化与放大之后,在普通民众的视角上来看,典型人物的一言一行愈发直观、愈发直白其实就越能够打动人心。

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上来说,民众对于新闻的需求有三个原则一是“须知”、一是“可知”、一是“认知”,广义上的须知和可知都是在被动环境中所产生的,只有认知是在主动因素下形成的,一旦将主动与被动因素混淆之后,那么势必会形成不同程度的反弹效应,而只有受众自发地从认知的角度上提升到可知乃至须知的程度之后,其才能够对新闻内容产生认同感。

例如前一段时间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上海民警教科书式执法”一样,这个事情其实很简单,而且这个人物也绝非什么大人物,但是当一个简单的事情和简单的人物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出现之后,其所产生的行为就绝对不简单了。视频的结尾其同事讲得非常好,在开放式的新媒体环境下,宣传和报道的权利是公平的,但是前提是必须要客观公正,新闻传播只有做到了客观公正,其作用优劣观众自有清晰、精准的判断。

2.4  拓宽典型宣传渠道,打造线上线下互动联盟

抓好手段创新,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是运动着、变化着的,万事万物都仅仅只是一个“过程”。社会本身就是在不断的发展中前行,典型人物的宣传,在某种程度上是想希望激起社会的高度认同感,单纯的依靠传统模式而忽视互联网线上的优质资源,这显然是一种极为不负责任的做法。做到了与时俱进地发展,才能够让这些生活在平凡环境中的不平凡的人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与肯定。才能够在社会上提升“正能量”的社会基础效应。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作为新媒体平台,尤其是一些互聯网环境下的优质资源平台,同样也要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是其在享受到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应当给予社会的回馈。

从之前的微博、微信到现如今的短视频平台,这些越来越多的资讯传播渠道需要带给社会大众的是蕴含着社会正面能量的信息,这样才能够全面地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典型人物仅仅是其中的代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将宣传工作做下去,才无愧于社会对其的期待。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和平时期社会不需要激情,需要的是认可与肯定,在这些典型人物身上,透过一点一滴的反馈,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自己与典型人物之间的差别,这种真实的效应是新媒体环境下所独有的,同时也是最能够打动民众内心的。社会的肯定不是靠华丽的辞藻所堆砌起来的,是需要透过心贴心的交流所营造出来的,这一切,都需要在典型人物宣传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1]刘晖.典型宣传在新闻报道中的亮色分析[J].中国报业,2018(19):64-65.

[2]李浩然.典型人物主题宣传刍议——以央视201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的宣传报道为例[J].中国广播,2018(8):79-81.

[3]宋茜.聚焦凡人善举 注重典型引领 讲述江西故事——江西日报新时代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实践[J].传媒论坛,2018,1(13):25-26.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新媒体
对文艺晚会影视化段落特征的探究
典型人物报道的时代特点与创新经验
论新形势下改进军队典型报道真实性的基本方法
采编札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从四个维度提升典型人物报道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