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艺晚会影视化段落特征的探究
2022-06-30张皓玉
张皓玉
摘要:近年来视听新媒体创设出新的信息生产空间,改变了观众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文艺晚会创作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庆祝建党百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首次使用5G+4K超高清技术,创新性地将视听语言融合舞台艺术,从内容、形式、人物塑造等方面为文艺晚会影视化段落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艺晚会 影视化段落 典型人物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11-0164-04
新媒体时代“短、平、快”的内容生产和传播特点,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以短视频软件、视频网站为生产和传播载体的视听产品具有制作成本低、传播速度快以及观看时间成本低等特点,导致以电视为播出端的传统文艺晚会关注度明显下降,引发学界对于文艺晚会内容形式、技术呈现等诸多方面的创新讨论。针对目前文艺晚会创新问题的探究,大致围绕导演创作观念和手段、晚会技术、媒体融合视阈下路径创新等宏观视角展开,对其中某一环节的探索不足,尤其是近年“影视化”创作融入晚会编排,为晚会效果的提升以及传播注入新动力,需要进一步探索其创作方式,以弥补晚会创新研究的不足。
一、影视化段落呈现——大众文娱形式新变
一直以来,文艺晚会、节目等大众文娱形式以满足大众娱乐需要、丰富大众精神生活为主要目的,并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导向,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电视文艺晚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形式上的创新几乎陷入瓶颈,于是创作者逐渐将创新视点转向节目本身——影视化段落出现在文艺晚会、综艺节目中。
2017年,浙江卫视竞演类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播出,引发人们广泛关注。其以舞台表演竞技为主体,以参赛选手一对一竞演的影视化段落为辅助,较好地解决了视觉上时空呈现单一、节目编排程式化等传统综艺节目的弊端,并将电影艺术的视听语言运用到“影视化段落”中,由此提升了观众的观看体验;2019年,湖南卫视运用音乐剧、舞台剧、情景剧融合的表现形式打造了《2019中秋之夜》,打破《中秋之夜》等于晚会的思维定式,最终收视率全国网、城域均排名同时段省级卫视第一,触达观众人数、收视率均是当晚省级卫视市场最高的项目,城域多个年龄段人群份额均接近 5%(00 后、 90 后、80 后、70 后),获得了良好的传播和接收效果。2020年,由腾讯视频出品的演技类综艺《演员请就位》第二季中《天才枪手》段落因15分钟内以“一镜到底”的形式完成6个场景转换和演员换装而引发关注,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达2139.2万,夺得同期综艺关注度榜首。
可见当下影视化段落作为一种全新的内容样态,已在实践中显现出优越性,且有成为文艺晚会、节目中固定呈现方式的可能性。
二、文艺晚会影视化段落特征——以《伟大征程》为例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文艺晚会《伟大征程》在央视播出。一方面《伟大征程》从播出时间、编排水准、技术创新等方面均可代表当前我国文艺晚会最高水准,具有典型性;另一方面以往文艺晚会影视化段落均以提前录制、现场播映的方式呈现,本质上仍属于影视短片范畴,缺少戏剧舞台空间特点,而《伟大征程》影视化段落以现场戏剧舞台演绎为主,使用实时投屏呈现,更接近“晚会”的主体特征,对今后文艺晚会影视化段落创作的借鉴意义更大。因此本文选择《伟大征程》作为分析对象,试图通过对其影视化段落特征的总结提出一些具体的创作建议。总体来看《伟大征程》影视化段落的特征如下:
(一)内容上呈现板块化、连缀化特征
《伟大征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事,以建国以来五位党的领导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历史成就为节点,分为“浴火前行”“风雨无阻”“激流勇进”“锦绣前程”四个篇章以及“启航”“领航”两个首尾篇章,叙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的历史境遇中燃起星星之火、推翻三座大山、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沧桑历程。其中影视化段落编排也遵循晚会整体框架,以板块为单位呈现;同时按历史顺序组合,时间上前后相继、主旨一脉相承,可单独看作一个整体,即呈现出连缀化特征。如首篇《启航》旨在叙述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传播至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历史阶段,其影视化段落《破晓》便相应展现这一时期中李大钊、陈独秀两位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青年学生立志发思想之先声;瞿秋白翻译《国际歌》以及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过程;第一篇章《浴火前行》讲述党带领人民进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府等历程,其中影视化段落以遵义会议为主要内容,展现党在生死攸关之际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新阶段的过程;第二篇章《风雨无阻》讲述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进行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等一系列伟大成就,其中影视化段落《战旗美如画》有抗美援朝战士的自白,以小见大,呈现出上甘岭战役的宏大叙事;第四篇章《锦绣前程》讲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的包括全面脱贫、军队改革等历史性成就,影视化段落相对应在电视剧《山海情》文本基础上改编,展现闽宁村全面脱贫的人间奇迹;选取精准脱贫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八洞村为创作对象,以点带面,展现国家全面脱贫后百姓的精神风貌,并自然过渡至下一阶段的乡村振兴目标。
由此可見,《伟大征程》影视化段落编排以晚会各时间节点为基准,呈现板块化特征,同时遵循时间顺序,叙事连缀成故事线,共同服务于建党百年伟大征程这一个主题。
但同时这一特点也对各段落间的衔接提出了较高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将晚会的主题精神作为贯穿因素置入每一个影视化段落中,起到强调作用;其次要对贯穿因素进行显性表达,通过最直接、鲜明的符号迅速建立起观众对情节、人物的认知;再次要做好段落之间视听衔接,如《启航》结尾处是对瞿秋白翻译《国际歌》的演绎,台词“那就一起唱响这首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战歌!”结束后,画面由大荧幕迅速拉回舞台空间,众多现场演员唱响《国际歌》,并保持向前走的动作趋势,形成了荧幕——舞台中央——舞台前部的视觉行动轨迹,这种延伸感较好地避免了影视化段落与舞台段落衔接不畅的问题。
(二)形式上呈现戏剧化与影视化相结合的特征
《伟大征程》晚会主创团队在主舞台两侧分别设置了可旋转舞台,并根据内容置景、追光等呈现出戏剧舞台艺术效果,再通过即时拍摄、瞬时剪辑以及5G传输技术投屏至巨幕,这决定了其同时具有戏剧化与影视化特点,它们集中体现在表演方式和内容呈现上。
首先,虽然名为“影视化段落”,但其内容是通过舞台现场实时传输至大荧幕而呈现的,所以演员表演的本质仍属于戏剧表演,连贯性仍是其首要目标,与戏剧的主导节奏相契合;同时,为配合最终的巨幕呈现以及现场机位移动,演员需要注意镜头方位、运动趋势,并根据镜头位置适当调整面部表情、动作指向,故又具有影视表演的特点。
其次,影视化段落在内容呈现上带有鲜明的戏剧化特征,集中体现在上述戏剧表演的本质和戏剧舞台空间设计方面;拍摄上呈现影视化特征,具体体现在视听语言的运用方面:如饰演李大钊的演员张桐说出台词“我们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那么中国彻底的大变革便有希望”过程中,导演使用移动镜头,将景别从囊括群众的全景迅速推至李大钊的近景,突出人物的坚毅神态,配合以演员台词重音的变化和节奏的放缓,给观众以强烈冲击感;再如《长征》一节,描述遵义会议召开的过程,创作者通过景别的调整和机位变化,有效突出了各人物心理和情绪,使观众有重点地关注人物;表决过程中,创作者通过逐一切换人物举手赞同的近景,清晰传递人物认同神态的同时,也展现出众人意见趋向一致的发展过程,而这一發展变化单纯凭借戏剧舞台是难以展现的。
戏剧化和影视化相结合的特征一方面增强了作品的视听表现力,另一方面也对演员的表演以及实时传输、实时剪辑的技术要求更高——在戏剧表演艺术中,一个假定的舞台空间是演员无法打破的生存环境,他们要在这个环境中一气呵成完成演出,这种有序且连贯的表演要求戏剧演员们按照规定情境和人物逻辑持续行动。这要求主创团队:第一,在选择演员时要坚持戏剧表演经验丰富这一标准。《伟大征程》影视化段落的几位年轻演员台词气息、面部表情稍显薄弱,段落情感表达不足,这与他们多为影视剧演员而戏剧表演经验较少有直接关系。相比之下,《长征》一节中,王晖等国家话剧院演员在仅凭视觉呈现的情况下,通过神态、动作配合舞台调度准确传达出人物心理,呈现出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遵义会议召开期间的情绪变化与人物关系,体现出丰富的舞台经验。第二,在指导演员台词的处理上应遵循戏剧表演的节奏性。在戏剧表演中,演员对台词节奏的把握,能让人物的语言有规律地呈现出来,从而影响戏剧节奏与情感的融合,进而提高表演的感染力。以《破晓》为例,刘烨等演员演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学子的奋斗历程,此段台词首先是演员独白:“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节奏分明,对情绪渲染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再次,具有掌握高水平技术的能力。《伟大征程》使用了全球首创的“戏剧表演5G即时电影拍摄”技术,并通过8路“5G+4K”超高清视频实时传输至导控台,进行镜头实时剪辑、实时调色等处理,在现场主屏幕上即时同步出细腻的电影质感画面,为观众奉献了沉浸式观看体验。这也是目前5G即时电影拍摄技术的全球首次运用,对于省级卫视、地面电视台而言远不能自如使用,故本文的不足之处也在于短期内无法对更大范围内文艺晚会影视化段落创作实践提供借鉴。
(三)多维度突出典型性以优化人物塑造
《伟大征程》的创作主要通过遵循“典型性”来把控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这一“典型性”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典型性理论中“典型环境塑造典型性格”实现的。其中,典型环境指那种具有时代感,能够体现一定生活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围绕并促使人物行动的具体生活环境,包括时代背景、人物关系、活动场所和具体环境等因素。关于典型人物,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个人物必须具备两点才能称之为典型,必须是典型的代表性与个性融为一体,两者缺一不可。
首先在典型环境塑造维度,影视化段落《破晓》将陈独秀、李大钊二人的对话设置在荒凉破败的北平,百姓裹着破旧的棉袄蜷缩在一起,这就直观展现出对话的时代背景,突出两人挽救国家前途命运的坚定信仰,进而塑造出持有马克思主义理想的知识分子形象;脱贫攻坚段落则选取闽宁镇和十八洞村这两个符号化的场景,在短时间内建立起相应的帮扶者和帮扶对象的人物关系和形象,而其环境风貌的典型性也加强了人物身份的典型性。
其次,在典型人物塑造维度,《伟大征程》一方面从人物身份入手突出典型性,以毛泽东、李大钊等具有代表性的共产党员为主人公,突出他们救国救民、无私奉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呼应党带领人民摆脱水深火热的苦难、走向光明未来的晚会主旨;另一方面从人物个性入手突出典型性,这一点主要通过人物台词及其主要成就来表现。如 “我们应当建立一个以马克思学说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直接点出陈独秀这一人物的目的和主要贡献;“我手里捧着的是《共产党宣言》,我陈望道一定要把它翻译出来,苦难的中国需要它!”由此陈望道的贡献及信仰充分体现出来;此外,创作者也从人物形象特别是服装入手突出典型性,如闽宁镇段落中人物以其口音、动作、服装为个性的外化:张嘉益饰演的村民身着20世纪90年代村镇最普遍的蓝布衣、操持一口陕北话、略微躬身,塑造出典型的农民形象;闫妮饰演的福建对口帮扶工作人员则身着衬衫、风衣,操持福建话,呈现出干练的女干部形象。前者与后者帮扶对象、帮扶者的关系也就不需任何台词的介绍直接呈现出来。
总之,通过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伟大征程》完成了在短时间内人物形象的塑造,呈现出了节奏紧密、主旨鲜明、人物立体的影视化段落。
三、结语
《伟大征程》作为建党百年献礼,内容与形式的传承与创新备受关注:不仅延续了此前同题材文艺晚会的线性叙事、以歌舞小品为主要内容、紧密围绕晚会主旨的特征,且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能够通过内容编排的板块化与连缀化、人物塑造的典型性更好地服务于晚会整体,为文艺晚会创作提供了借鉴,也标志着影视化段落作为文艺晚会创新样式又一次实践的成功。
参考文献:
[1]蓝添.湖南卫视《2019中秋之夜》影视化沉浸式电视文艺晚会新探索[J].科技传播,2020(02).
[2]薛宇杉.浅析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之异同[J].大众文艺,2016(23).
[3]宋文月.戏剧表演中的台词节奏分析[J].戏剧之家,2017(09).
[4]刘淼.5G即时拍摄是怎样炼成的?[N].中国文化报,2021-7-26(003).
[5]顾晔莎.恩格斯现实主义中的典型性和真实性——以杜米埃的作品为例[J].艺术评鉴,2019(12):31-33.
[6]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