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下山护巷煤柱合理尺寸选取
2019-06-05冯国龙
冯国龙
(汾西矿业集团贺西煤矿安,山西 柳林 033300)
1 工程概况
3402工作面所在煤层为3煤,位于34采区南翼,开采下二叠统山西组3(3上)煤层。工作面走向长(两巷平均)1 408 m,倾斜长225 m~230 m,面积330 933.4 m2,工作面平均煤厚8.5 m,可采储量306万t。该工作面北东为3402工作面,北西为-650大巷保护煤柱,南西为未开采区,南为DF64断层及3(3上)煤层风氧化带。该区段总体呈单斜构造,倾向北西,煤(岩)层倾角4°~26°,平均倾角9°。地面位置:位于昭阳湖里,地表标高+31.71 m~+32.52 m,地表水深2 m~6 m,与井下无水力联系。
3煤厚度7.1 m~10.1 m,平均8.5 m。3煤特点为:黑色,块状,玻璃光泽、油脂光泽,细、宽条带状结构,阶梯状、参差状断口,外生裂隙发育,煤岩成份以暗煤为主,亮煤次之,少量镜煤条带,煤岩类型属暗淡型或半暗型,3煤层工业牌号为气煤,特低硫,低磷,高挥发分。局部含深灰色泥岩夹矸,夹矸厚度不稳定,约0.1 m~2.5 m。煤层坚固性系数(普氏硬度系数)f=0.83~0.99。
3煤直接顶为泥岩,厚度一般为0.6 m~2.6 m,平均1.4 m。黑色,巨厚层状,致密、性脆,贝壳状断口,具垂直裂隙,未充填,含黄铁矿薄膜或结核及少许叶片化石。岩层坚固性系数(普氏硬度系数)f=3.77。
基本顶为细砂岩,厚度一般为0.4 m~5.2 m,平均3.0 m。3煤直接底为泥岩,厚度一般为1.2 m~4.0 m,平均2.4 m。基本底为细砂岩,厚度一般为2.4 m~6.6 m,平均3.9 m。
该区段总体呈单斜构造,倾向北西,煤(岩)层倾角4°~26°,平均倾角9°。3402工作面预计将依次揭露4条断层,断层附近伴生隐伏次级断层,煤岩层松软、破碎,易冒落,断层均不导水。
3402工作面最大瓦斯绝对涌出量为0.85 m3/min,相对涌出量为0.43 m3/t,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为1.10 m3/min,相对涌出量为0.55 m3/t。
3煤顶板砂岩含水层平均厚度22 m,底板砂岩含水层平均厚度6.5 m,赋水不均一,有少量涌水。在该区段内,侏罗系底部砾岩下距3煤层顶板约20 m~80 m。该含水层对巷道正常施工无影响。
巷道断面图见图1,工作面位置图见第94页图2。
图1 巷道断面图(单位:mm)
2 下山巷道间煤柱宽度选取
2.1 弹塑性计算
-650轨道下山、-650胶带下山、-650人行
图2 3402工作面位置图
下山为穿层掘进,岩层为中硬岩层,采用直墙半圆拱断面,巷道断面图如图3。锚杆、挂网、喷浆联合支护,喷浆厚度为10 cm,φ=22°,c=2.3 MPa,γ=24.4 kN/m3,埋深平均615 m。
图3 等效断面图
根据巷道断面尺寸,由式(1)计算-650人行下山、-650轨道下山、-650胶带下山外接圆半径[1-3]。
(1)
由式(2)计算-650人行下山、-650轨道下山、-650胶带下山塑性区半径[4]。
(2)
则:
根据以上计算可知,-650人行下山与-650轨道下山间的煤柱宽度只要不小于18.1 m,-650轨道下山与-650胶带下山间的煤柱宽度只要不小于17.5 m,就能够完全满足矿山压力要求[5-6]。
2.2 数值模拟
数值模拟结果如图4。图4数据表明,当两巷道间煤柱宽度为20 m时,煤柱应力峰值大小及距巷帮距离基本稳定,受相邻巷道的影响较小,巷道间煤柱宽度在此范围时能够保证巷道的稳定。模拟结果比弹塑性计算结果稍宽,这是由于弹塑性计算没考虑弹模的软化造成的。
图4 垂直应力系数图
在实际生产中,煤柱宽度的选取应在弹塑性计算的基础上乘以安全系数,并适当地加宽。-650人行下山与-650轨道下山间、-650轨道下山与-650胶带下山间的煤柱宽度均为25 m,能够满足巷道围岩稳定的要求。
3 下山巷道与采场间煤柱宽度选取
1) 模型的建立
2) 数值模拟分析
在回采不同距离时,得到下山巷道两帮和顶底板的位移变化曲线和两帮、项底板移近量变化曲线,如第95页图5和图6所示。
从图5和图6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a) 当回采距离为140 m时,此时,回采工作面距巷道水平距离为120 m,巷道两帮和顶底板的移近量开始明显增大,两帮移近量由24 mm增大到25 mm,顶底板移近量由29.95 mm增大道30.50 mm;
b) 当回采工作面距巷道水平距离为120 m时,煤层回采可能会对上山巷道产生较大影响。此时,应
图5 巷道两帮和顶底板的位移变化曲线
图6 巷道两帮和顶底板移近量变化曲线
设置停采线,留取护巷煤柱宽度,建议宽度为120 m。
4 监测分析
在-650胶带下山设置5个观测站,每个观测站设置4个测点,5个测站依次标号为1#测站、2#测站、3#测站、4#测站、5#测站,各监测站相距70 m。监测仪器选用JSS30A型伸缩式数显收敛计,JSS30A测量位移精度较高,能达到0.1 mm,适用于测量煤矿井下巷道围岩周边任意方向两点间的距离变化。测站布置具体如图7。
图7 巷道表面位移监测站布置
随着工作面向前掘进,巷道变形速度、变形量都发生变化。通过对-650胶带下山监测站各监测点的监测,将监测数据进行处理,确定不同的位移变化区段。
综合分析,-650胶带下山各点表面位移变形规律:
1) 1#~5#观测站在这条巷道内,1#和5#观测站附近所在位置有滴水,立交位置所在巷道断面采用U型钢支护,巷道有浆皮掉落现象。
2) 1#、2#观测站所在位置巷道的变形不严重,2#~4#观测站变化较大,从巷道内大片掉落的矸石可以宏观反映,顶底的移近速度大于两帮。
3) 从以上的实测数据分析可知,保留125 m煤柱可以有效地降低巷道变形速度,控制巷道围岩变形,大大减弱了巷道受上方支承压力和工作面采动的影响,保留125 m煤柱是合理的,与数值模拟计算保留120 m煤柱相吻合。
5 结论
文中结合数学模型计算及FLAC3D数值模拟的结果,最终确定矿井-650采区下山巷道间煤煤柱宽度为25 m,巷道与采场问煤柱宽度为135 m。实践应用表明,该方法分析结果可靠,实用性较强,为巷道护巷煤煤柱宽度的选取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