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埋深矿井区间煤柱合理宽度研究
2021-01-10寇成宝
寇成宝
(晋能控股集团北辛窑煤业有限公司,山西 忻州 034000)
1 工程背景
井下开采煤炭资源时,相当一部分资源损失在区段煤柱留设时,煤柱尺寸在部分矿井甚至达到100 m以上,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1]。高浩等认为采掘工程使地下空间原岩应力变化,通过经验公式求得合理留设煤柱宽度与煤柱内应力变化区域,再使用数值模拟手段论证煤柱留设合理性[2]。余学义通过对区段煤柱进行的应力监测,总结煤柱内应力变化规律,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结合数值模拟对煤柱尺寸进行优化[3]。
现北辛窑矿尝试小煤柱留设,由原来的85 m煤柱研究一个较为合理的煤柱尺寸。北辛窑矿平均埋深487 m,核定产能4.0 Mt/a,坐落于山西忻州市宁武县,低瓦斯矿井,现主采5#煤层,5#煤区段煤柱85 m,即将开采的8104工作面与尚未掘巷的8105回风顺槽现进行煤柱缩小工作,井田位置见图1。
图1 矿井位置图
取8104工作面煤层及顶底板制取岩样并进行力学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岩石力学参数表
2 理论宽度求解
巷道采掘后,原岩应力发生改变,区段煤柱应力分布发生变化,会在煤柱内出现一个弹性核,弹性核区间内应力降低,煤体内应力分布如图2所示[4]。
图2 煤体内应力分布
如图2所示,G(ε)[L(ε)]表示巷道开挖对左(右)侧煤柱内应力的影响,其中,g1(ε)[l1(ε)]为对塑性区应力的影响,g2(ε)[l2(ε)]为对弹性区应力的影响。
巷道开挖后煤体内应力分布同工作面回采后煤体内应力分布相类似,其中左侧煤体内应力分布见式(1)。
(1)
式中,k2为煤柱应力增高系数;γ2为煤柱应力侧压系数;xg为调节参数;x2为塑性区范围,m。t=(-ε+xg+B/2-x2)/xg。x2塑性区范围如第101页式(2)所示。
(2)
煤柱应力分布见式(3),区段煤柱应力分布示意图见图3。
(3)
其中,o=(xg+ε-B/2-W-x2)/xg。
煤柱保持稳定且可以有效隔绝瓦斯需满足以下条件:弹性核大于煤高度2倍且弹性核区间存在[4-5]。
因此,4102工作面回风侧合理煤柱宽度见式(4)。
B>X0+2M+x1
(4)
式中,x0为煤柱左侧塑性区宽度,计算见式(5)。
(5)
x1为煤柱右侧塑性区宽度,计算见式(6)。
(6)
由于煤柱宽度不同,相应的煤柱塑性区内宽度也不同,代入参数求解式(4)~式(6),得x0=12.79,x1=13.31,2m=7.86;则B=32.96。同时,考虑4105回风顺槽保留一定的安全系数1.1,则煤柱宽度应大于34.65 m。故煤柱宽度为35 m。
图3 区段煤柱应力分布示意图
3 数值模拟
3.1 数值模型建立
FLAC软件基于有限元计算,模拟真实地质赋存与围岩状况,根据高河煤矿实际工矿,建立数值模型[4-6]。模型包括3#及上、下不同岩性岩层共11层,根据不同煤柱尺寸建立模型,计算当煤柱尺寸为20、30、35、40 m时工作面开采后,不同煤柱尺寸的位移、水平应力与垂直位移,从而依据不同的围岩状况,选取最合适的煤柱尺寸。
模型考虑计数便宜性与准确性,采用均匀宽度制取网格在水平方向,但在垂直方向,考虑计算快速性,煤柱附近划分较密集,其余地方相对稀疏。固定模型8104模型两侧边界与前后边界,顶部施加13.2 MPa的上覆载荷。
表2为模型岩层的分类和力学参数,图4为构建的模型。
表2 岩石力学参数表
图4 模型三维示意图
根据留巷侧留设大煤柱实际情况建立三维数值模型,模拟8104工作面回采完成后,在不同的煤柱宽度下8105工作面回采时煤柱的应力、巷道围岩变形情况和塑性区演化过程。模拟留设煤柱宽度分别为25、30、35、40 m时,从而确定合理的煤柱宽度。
3.2 数值模拟分析
由图5~图8可知,左右两侧塑性区贯通,煤柱内应力不断增长,且煤柱基本上全部处于塑性区。就是煤柱塑性区贯通期间,煤柱内应力相对于开采初期有小幅度的突增,变化幅度6MPa左右,这主要由于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再加之煤柱弹性区过小,应力远超煤柱的承载极限。
相对于25 m煤柱应力峰值有所减小,并且应力峰值同样滞后工作面35 m左右,30 m宽煤柱塑性区应力分布情况与25 m宽煤柱相似,但30 m宽煤柱比25 m宽煤柱承载能力强,30 m宽煤柱是工作面推至140 m时塑性区才贯通,而25 m宽煤柱在工作面推至100 m时塑性区就已经贯通。从应力角度看,当工作面推进相同距离时,30 m煤柱应力峰值显然要比25 m宽煤柱小得多,说明其承载能力有所增加。
35 m煤柱塑性区较前二者更小,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煤柱右侧塑性区不断发育,但是并没有贯穿整个煤柱,煤柱中间部分仍保持完好状态。在应力方面,煤柱应力峰值不断增大,并由偏左侧向煤柱中间内移,但应力峰值没有重合,煤柱中间还有一部分应力较小的弹性区。
煤柱宽度增大至40 m时,煤柱塑性区范围也没有明显的增大,应力分布也比较均衡,应力峰值为38 MPa左右,但煤柱宽度较大,煤柱绝大部分在其极限载荷下工作,即弹性区很大,煤柱十分稳定,会造成资源浪费。
围岩内最小垂直应力为23.8 MPa,应力集中系数为1.28,此时煤柱宽度为45 m,但是当煤柱宽度大于35 m后煤柱应力变化不大,基本保持不变;围岩内最大垂直应力为41.1 MPa,应力集中系数为2.21,此时煤柱宽度为20 m。
图5 25 m煤柱塑性区应力变化情况
图6 30 m煤柱塑性区应力变化情况
图7 35 m煤柱塑性区应力变化情况
图8 40 m煤柱塑性区应力变化情况
4 结论
1) 理论计算求得煤柱应选取35 m左右。
2) 煤柱宽度20 m到35 m,巷道煤柱帮变形量由190 mm减小到132 mm,下降了30.5%,巷道实体煤帮变形量由322 mm减少到184 mm,下降了42.9%,巷道顶板下沉量由836 mm减少到356 mm,下降了57.4%,巷道煤柱帮变形量由261 mm减少到77 mm,下降了70.5%,因此,选择煤柱宽度为35 m。
3) 综合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并基于资源合理利用的出发点,求得煤柱35 m较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