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椎板对比全椎板显微入路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疗效及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
2019-06-05陈有林陈有霞
陈有林 徐 艳 陈有霞
椎管内肿瘤是椎管以及脊髓相邻的组织结构所发生的肿瘤,又称为脊髓肿瘤[1]。脊髓肿瘤分髓内肿瘤和髓外肿瘤,可在脊髓内任何部位发生并造成不同部位肿瘤临床特征。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初期感觉疼痛异常、肌肉无力,肿瘤进一步发展可对脊髓产生压迫,严重者会丧失括约肌功能和肢体瘫痪[2],因此及时的确诊与治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脊髓肿瘤的治疗以半椎板与全椎板显微入路手术最为常见[3]。全椎板显微入路手术为传统术式,存在手术切口大、术后康复慢、并发症多等一系列问题。半椎板显微入路在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椎管减压术应用广泛,用于椎管肿瘤切除术却存在争议[4]。因此本文针对半椎板与全椎板显微入路手术用于椎管内肿瘤切除进行研究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我院行锥管内肿瘤切除术的患者138例,其中男性76例,女性62例;年龄28~51岁,平均年龄(32.37±6.73)岁;病程0.1~6.2年,平均病程(3.37±1.73)年;肿瘤部位:颈段30例,胸段64例,腰段44例;肿瘤类型:髓外肿瘤96例,髓内肿瘤42例。根据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9例。对照组:男性37例,女性32例;年龄28~51岁,平均年龄(32.49±6.80)岁;病程0.1~6.2年,平均病程(3.29±1.69)年;肿瘤部位:颈段15例,胸段33例,腰段21例;肿瘤类型:髓外肿瘤49例,髓内肿瘤20例。观察组:男性39例,女性30例;年龄28~51岁,平均年龄(32.26±6.61)岁;病程0.1~6.2年,平均病程(3.47±1.76)年;肿瘤部位:颈段15例,胸段31例,腰段23例;肿瘤类型:髓外肿瘤47例,髓内肿瘤22例。2组之间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类型等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确诊为椎内肿瘤的患者;②能参与后期随访的患者;③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排除术前已经伴发脊柱畸形者;②排除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
1.3 方法
观察组采用半椎板显微入路手术,具体方法如下:患者术前经X线确定病变节段并标记,取俯卧位全身麻醉,经后正中切口1.2~1.5 cm,纵行切开皮肤和皮肤下脂肪并逐层分离至棘突,在保护好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的前提下分离椎旁肌至病灶阶段并牵开肌肉扩大视野,采用高速磨钻磨掉对应半椎板至棘突基底部。肿瘤先行囊内切除,处理好肿瘤供血动脉沿肿瘤上极逐渐与骨髓分离并分块切除。肿瘤切除后止血并逐层缝合。
对照组采用传统全椎板显微入路手术,具体方法如下:术前及麻醉与观察组一致,经后正中切口1.2~1.5 cm,纵行切开皮肤和皮肤下脂肪并逐层分离至棘突,采用椎板咬骨钳咬掉棘突、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以及两侧椎板,在肿瘤切除后止血逐层缝合。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临床效果、术后并发症、远期疗效。临床效果指标包括术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以及出院时间。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肌无力、脑脊漏液以及脊柱不稳。远期疗效时间为术后6个月采用Mccorick功能[5]分级标准进行评价,显效为Ⅳ级,有效为Ⅲ级,无效为Ⅱ级,加重为Ⅰ级。有效率为(Ⅳ+Ⅲ)/总例数×100%。脊椎稳定性比较。将术前MRI 及 CT检查结果与患者术后6个月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手术节段脊柱正位曲度变化≥12°或侧位曲度变化≥15°为脊柱不稳定。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术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2.2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7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64%,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8.427,P=0.023),见表2。
2.3 2组患者远期疗效的对比
术后6个月观察组有效率(89.56%)优于对照组(72.46%)(χ2=4.365,P=0.041),脊柱稳定性观察组优于对照组(χ2=3.984,P=0.046),见表3。
表2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例,%)
3 讨论
椎管内肿瘤是椎管以及脊髓相邻的组织结构所发生的肿瘤,属于神经外科常见病[1],目前其具体病因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可能与遗传、外伤以及环境有密切关系[6]。肿瘤初期会感觉疼痛异常、肌肉无力,肿瘤进一步发展可对脊髓产生压迫,严重者会出现丧失括约肌功能和肢体瘫痪[7]。因此当确诊为椎管内肿瘤时应及时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又以全椎板显微入路最为常见,并取得了一定效果[3]。但是全椎板显微入路手术需要咬除患者棘突、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以及病灶两侧椎板,造成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以及康复速度慢,同时对脊柱组织破坏较大,对后期脊柱稳定有严重影响[8]。随着医疗条件的逐步提升,椎管肿瘤手术如何维持脊柱稳定日益受到国内外关注,Nong等学者研究报道[9]在术后行椎板节骨原位再植,以求维持脊柱稳定性,但有引起椎管狭窄的可能并且植骨融合需要长期卧床。而本文在对2组患者采用半椎板显微入路进行手术与传统全椎板显微入路手术进行比较后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术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7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6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观察组有效率为89.56%,对照组有效率为72.46%,组间比较,观察组效果更显著。这与何明杰等[10]学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原因与半椎管显微入路手术只需要咬除患者一半的椎板以及部分棘突基底部,对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以及病灶对侧椎板无伤害,这就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椎体结构和完整性,对术后脊柱稳定性起到关键作用,同时缩小了手术创伤,有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和加快患者恢复速度。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半椎体显微入路手术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能最大限度地保存脊柱组织完整性,有利于脊柱稳定,同时手术创伤更小,恢复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