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藏天梯山石窟壁画的保护性修复
2019-06-05李庆玲
李庆玲
(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山西 太原 030025)
天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40多km的天梯山北麓,据大量史料和后期出土实物考证,天梯山石窟即为北凉王沮渠蒙逊所开凿的凉州石窟[1]。石窟下有寺,也称大佛寺、广善寺。乾隆《武威县志》有载,“大佛寺,城东南一百里,有石佛像,高九丈,贯楼九层,又名广善寺”。北魏、北周、隋、唐、西夏、元诸代都曾在这里开窟或重修,至明、清时期已成为喇嘛教寺院。现存洞窟3层19处,窟内保存壁画数百平方米,佛像100多尊。
天梯山石窟在我国石窟发展乃至整个佛教发展史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凉州石窟第一窟的北凉影塑小坐佛,这种四壁上部粘贴影塑千佛的做法,远在北凉时期己开始,并对敦煌、麦积山稍晚的洞窟有一定的影响。在丝绸之路开通后,尤其在十六国时期,作为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影响了河西走廊及西域的佛教艺术的发展。
由于天梯山石窟地质结构松软,在历次地震中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仅1927年凉州大地震就震毁洞窟10余处。1959年9月,因修建黄羊水库,窟址处于水库淹没区,部分造像、壁画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并由文物保护中心对部分壁画、彩塑文物进行了抢救性修复保护。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文物保存状况并未得到彻底改善,为了壁画文物的长久保存,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修复保护处理[2]。此次就是对甘肃省博物馆藏的部分天梯山壁画进行了再次修复。
1 壁画修复过程
1.1 修复壁画的基本情况
本文对甘肃省博物馆藏0221号飞天壁画的修复进行研究,0221号飞天壁画位于第四窟下层龛外上部。第四窟是天梯山石窟中,保存北凉等早期壁画最多、最好,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窟(图1),它位于整个窟群的第二层,距地面约24 m。始建于北凉,北魏、盛唐、中唐、西夏、元、明、清均有重修。第四窟的平面为正方形,在窟的正中做宽2.5 m、纵深2.52 m的方形中心塔柱。窟顶大部分下塌,只在后壁上部到两侧角尚存很小部分。四壁中,除后壁还存在外,其余三壁均已残缺不全。左右壁前半段的上部已毁,后半段尚存。而前壁部除与左右壁下部相接的地方尚存高0.8 m、长1 m的残垣外,其余部分已全毁,使整个中心柱全部暴露在外面[2]。
0221号飞天壁画位置在第四窟中心柱体下层龛外侧上部,时代为北凉。历史加固层尺寸为:长×宽×高=61 cm×34.5 cm×5.3 cm;壁画尺寸:51.5 cm×26 cm;总面积2 104.5 cm2;壁画面积:1 339 cm2。
1.2 壁画制作材料及工艺分析
在壁画保护修复之前,首先对壁画所用材料及工艺进行了分析研究,原有地仗层厚0.5~4 cm,麦草泥制作,纤维已全部糟朽,所用胶结材料应为明胶。壁画主要使用的颜料有红色为朱砂、绿色为石绿、白色主要是方解石和石膏、黑色为墨等颜色[3]。
1.3 病害辨识
0221号菩萨壁画病害主要为颜料层脱落、裂缝、起甲、历史加固、划痕、泥渍、地仗层脱落等(表1)。
表1 壁画病害及成因汇总表
1.4 修复材料的选定
开始修复时,初步选定传统材料明胶作为壁画颜料层和地仗层修复加固的材料,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北凉壁画颜料层粉化严重、地仗层特别脆弱等因素,明胶加固地仗层、颜料层效果不好,后采用1.5%丙烯酸乳液和1.5%硅-丙乳液混合液加固。丙烯酸乳液和硅-丙乳液的渗透性能好,黏结度适中,加固后表面不变色、不结膜、不反光,是修复起甲壁画较理想的黏结剂。硅-丙乳液能很好地渗透到地仗中,丙烯酸乳液黏接强度好,可使颜料层与地仗很好结合。
支撑体用蜂窝铝板+软木+碳素纤维组成,各层之间用环氧黏接,上面再刷2层15%的B72做隔离层。蜂窝铝板为复合材料,是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刚度好、平整度好的优点,兼有缓冲、隔震、保温、隔热等功能,是壁画保护中支撑体的理想选材。
在本次壁画保护中使用的环氧树脂为E-44(6101)环氧树脂,一般配合乙二胺固化剂使用,有时还会添加丙酮作为稀释剂,以提高其使用性能。由于环氧类胶黏材料黏接强度高、黏接面广、收缩率低、稳定性好,在壁画修复中经常使用。
1.5 保护修复工艺
1.5.1 清理表面灰尘、污渍及泥渍
先用洗耳球将表面灰尘清理一遍,然后在画面局部用小毛刷仔细清理。清理完表面的灰尘和污渍后,用小竹签剔除稍大块的泥渍,再用湿棉球将无法直接剔除的泥渍打湿后慢慢剔除。由于壁画表面用鹿皮胶加固过,因此在打湿泥渍时要用热水。
1.5.2 颜料层加固、回贴及修复起甲病害
用浓度为1.5%丙烯酸乳液和1.5%硅-丙乳液混合液对壁画表面进行滴注,加固两遍,待溶液完全渗入后,用修复刀垫棉纸,轻轻压实画面。壁画表面有裂缝,先压有裂缝处,将裂缝处压平,使之闭合后再压底色层和颜料层,颜料层回贴到原地仗位置后,用棉包垫棉纸滚压。
此壁画有两处明显起甲病害,且与裂隙并存。首先,沿着甲片起翘边缘,将1.5%丙烯酸乳液和1.5%硅-丙乳液混合液缓缓进行滴渗2~3遍,等渗透充分后,再用修复刀垫上棉纸轻压回贴。有的甲片下面地仗缺失或低洼,则先用稀泥对地仗进行填平补强,再回贴甲片。然后用棉包滚压,从颜料层未裂口处向开裂处轻轻滚压,这样能将起甲内的空气排出,不产生气泡,同时壁画也不会被压出皱褶。
1.5.3 去除历史加固
历史加固材料为石膏,石膏中掺有细麻,还有铁丝加固,整体强度较高。这一步是整个壁画修复过程中比较困难的,由于壁画地仗疏松,加固材料紧紧将残缺的壁画包裹,稍有不慎就会将壁画损毁。因此,先用手术刀小心仔细地将壁画边缘的石膏剔除,清理出被包裹的壁画局部,并找出壁画的边及地仗边沿。再次对壁画表面清理加固后,用1%羟基甲基纤维素将棉纸封护与壁画表面,防止后续的工作对颜料层造成损坏。然后用手锯、牙科打磨机等将壁画周围的石膏切成小块剔除。
去除掉壁画周围的历史加固后,将壁画翻转背面朝上,采用方形网格状分层切割法,用电锯将背面石膏切割成小方块,再用牙科器具、手术刀和手锯等配合使用,逐层剔除(图2)。在紧贴壁画地仗的地方,要用手术刀轻轻剔除。
1.5.4 减薄、加固地仗层
由于地仗层中的纤维大部分糟朽,地仗极其疏松,所以先用手锯、手术刀等细致地对地仗进行减薄,然后对裂缝进行修补。先用1.5%丙烯酸乳液和1.5%硅-丙乳液混合液滴注裂缝处,再用麻泥填补裂缝。裂缝补好后,对地仗背面整体滴注1.5%的混合液2~3遍,部分地方滴注4~5遍,进行加固。
在原先用石膏填充且没有壁画的部位,先撒些减薄的原地仗土,再用泥填平。然后将整个地仗抹泥找平,用30%丙烯酸乳液粘贴无纺布带进行加固,以增加壁画地仗的整体强度(图3)。
1.5.5 制作支撑体
蜂窝铝板和软木的边沿应大于壁画四周2 cm左右。在蜂窝铝板上刷环氧树脂胶,逐层粘贴软木和碳素纤维布,在碳素纤维布表面刷2遍15%B-72丙酮溶液(图4)。
1.5.6 支撑体黏接壁画
首先调整画面,在支撑体上画好轮廓,四周各留2 cm左右;然后在碳素纤维布上,间隔3 cm左右点状堆积白乳胶,把壁画移至上面,将壁画与支撑体按照画好的轮廓黏结好(图5)。
1.5.7 整体修复、做旧
在壁画周围的支撑体上逐层填麻泥,填贴的高度到距画面0.2 cm即可,并作成斑驳的效果,使表面有自然脱落的质感。修补层要略低于画面,以示区别,为了保持壁画原貌,不进行补绘,保持画面补泥修复后的泥层自然色。
随后去除之前在壁画表面为保护而贴的封护棉纸,先用蒸馏水轻刷棉纸表面,慢慢揭取棉纸,然后用蘸有蒸馏水的棉棒清除壁画表面的甲基纤维素。
对壁画颜料层进行必要的修复。将掺有一定比例的黏土(脱盐处理)和粗沙粒,用1%有机硅丙烯酸乳液和1%改性丙烯酸乳液混合液调制的泥浆,对壁画颜料层进行填补。
最后是做旧处理,用竹签将新补地仗泥层光面剔毛,待干后去除麻丝。然后用AB胶和细石子填充蜂窝板四周断面的孔洞,待填充物干后,四周刷稀泥浆做旧,并用1.5%改性丙烯酸乳液喷洒新补地仗表面进行加固。
2 壁画保护修复的难点
此次修复的0221号飞天壁画整体有残缺,画面破损严重。由于年代久远,胶结材料老化和纤维糟朽,导致壁画颜料层粉化严重,地仗层酥损。颜料层粉化和裂隙为主要病害,而地仗层脆弱酥损、画面弧度大易错位,是保护修复的难点。
0221号壁画颜料层粉化、地仗层脱落严重,而且明胶滴注渗透不好,明胶加固效果差,后用酒精打开毛细,改用1.5%改性丙烯酸乳液和1.5%改性硅-丙乳液,以1∶1混合液加固,效果不错。
胶结材料的老化和纤维的糟朽,造成壁画地仗层脆弱、边沿酥损,给保护修复工作带来极大困难。由于地仗层的脆弱,导致画面形成许多裂隙,在修复过程中有多处边沿地仗与颜料层脱落,且渗透力很差,用明胶和丙烯酸黏接效果均不佳,后改用稀泥浆黏接,效果比较理想。
该壁画地仗层酥损严重、弧度大,滴注加固后,画面不平,翻转后导致局部裂隙处画面错位,后纠正错位画面,整体加固。最后修复,用稀泥浆衬垫修复平整。壁画修复前后对比如图6所示。
3 结束语
一般的石窟寺壁画修复大多是在原位修复,而此次修复的武威天梯山石窟的壁画是揭取并加固后的壁画。因此在修复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特殊问题,如壁画历史加固层的去除、壁画带有一定的弧度,以及壁画地仗层酥损严重和颜料层严重粉化等,给修复过程的搬移和翻转带来困难,导致修复工作非常烦琐、困难。通过此次修复,不但加深了对北凉壁画病害的认识,也为今后类似的修复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对弧形画面的处理,对历史加固的去除及有针对性地对类似地仗层加固材料和修复方法进行试验等。同时,建议对修复后的北凉壁画还应实施长期有效的预防性保护措施,确保这批珍贵的文化遗产能更长久、完好地留存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