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公众考古大众传播的新模式研究
2019-06-05付裕
付 裕
(人民政协报社,北京 100036)
在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当下,集合纸质媒体、音视频媒体、互联网媒体以及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在内的多种媒介传播方式在内的融媒体传播形式,已经构成了公众考古大众传播领域最为主要的传播方式。考古学家们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不仅要面对考古发掘和日常研究等正常工作内容,还需要面对将考古发现公之于众,让更广泛的人了解考古发掘内容,理解考古工作状况,并且正确认识考古发掘过程的任务。这也是公众考古在大众传播领域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1 融媒体时代的公众考古新问题
融媒体传播是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中大众传播领域内最为常见的传播方式。其特指在如今大众传播领域中,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在内的纸质媒体,广播、电视等在内的音视频媒体,以及PC端互联网、移动端互联网在内的互联网新兴媒体之间的融合传播[1]。也就是说,“融媒体的科学性在于,其前提是介质门类齐全的全媒体”。而融媒体传播过程,不仅重视媒介门类的种类齐全,更注重媒介与媒介之间的“融合发展”,这也意味着,融媒体还注重各个介质之间的“融”,即打通介质、平台,再造新闻生产与消费各个环节的流程,熟稔各类采编技能等。
在融媒体传播时代,传播媒介的变化显而易见。以往单个媒体的传播形式,被多种媒介形式的综合性传播所取代。媒体融合使得多种媒体形式互相渗透统一,合作共赢,也对传播对象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2]。这意味着,在媒体融合日益加深、融媒体合作形式愈加多元的当下,考古工作者在进行公众考古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将面临更多复杂情况和多种难题。
1.1 面临“能否讲”“如何讲”问题
众所周知,考古发掘取得科学性结论是谨慎、持续且漫长的过程,这与公众第一时间渴望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获取更多“抓眼球”消息的心态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
面对媒体融合局面的深入发展,公众考古传播途径已逐渐从单一传播走向多角度、多趋势的多元传播。融媒体传播所要求的客观、全面和多元,需要考古学家从多个方面进行讲述和推介,以求让更多受众清晰准确地了解考古内容。
在考古发掘报告完成之后,考古学家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依旧存在。但在融媒体时代,公众对于考古的关注,已经不止于考古结果,更在于考古过程以及在考古过程中的学习和了解。在得知考古发掘启动的消息之后,公众可通过包括纸媒、视听媒体,以及包括微博、微信、移动互联网在内的融媒体,第一时间获得关于考古过程的进展情况。也由此对整个考古发掘过程,有参与性、持续性进行跟踪和关注。
但由于考古发掘过程是持续的科学研究过程,需要大量时间以及人力、物力的投入,因此在大众传播方面,考古工作者会经常遇到“能否讲”“如何讲”的问题。在没有获得确切考古发掘结论的时候,考古工作者会面临无法确切说明考古发掘结果、无法准确表述考古内容的尴尬局面。这与公众关注考古过程所产生的期待是有距离的。
因此,在融媒体传播手段愈加快速、传播形式多元化的当下,解决公众对于考古过程的参与性、持续性关注与考古发掘长期性之间的矛盾,是新闻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1.2 面临“遗忘率”增加的问题
公众对于考古事件的瞬间关注和考古发掘的可持续性之间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矛盾。随着“文博热”的不断升温以及考古发掘的逐渐深入,公众对于文博事业的热情不断增加。一旦有重大考古事件发生,或是某些重大考古得到结论性内容,都会使公众对于考古事件的瞬间关注度提高。大众媒体也会针对考古事件和内容,进行第一轮的消息报道。
然而,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严肃且漫长,随着大众媒体关注的减弱,公众对于考古内容的遗忘率也随之增加。在大众媒体的报道过程中,随着第一轮消息报道的结束,维持大众媒体对于考古事件的持续关注,保持公众对于考古内容的热情,深入挖掘考古事件背后的故事,成为公众考古相关工作者应当持续关注的问题。
从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某搜索引擎的年度整体搜索指数可以明显看出:“考古”受大众关注的程度。从“考古”与“文物”“拍卖”等相关联词语的搜索可以看出,公众对于考古关注度的变化非常明显,波峰出现在每年5月和年底,而在其他时间中,则无法维持相关热度(图1)。
以整体搜索指数(即一年内,关键词在搜索引擎中出现的次数)进行对比,考古与文物的对比程度为6 940∶15 750;而在移动搜索指数端口相比,则达到了5 312∶11 884①搜狗指数概况 2018-04-09—2019-04-07,关键词为考古、文物。;而考古与拍卖的搜索指数对比程度则更为明显,其整体搜索指数达到了7 192∶63 650;移动搜索指数方面则为5 219∶470 242②搜狗指数概况 2018-04-09—2019-04-07,关键词为考古、拍卖。。
从以上对比可以明显看出,由于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严肃且漫长,大众媒体无法在长时间内维持对考古的关注热度,公众的遗忘率也随之增加。在长期缺少大众媒体关注的时间里,公众考古项目的推进和发展都会适时遇冷,这也是公众考古在大众传播时期遇到的棘手问题。
1.3 面临“语言转化”的问题
融媒体多角度、普及性的内容与考古发掘科学研究专业性之间的矛盾,也成为影响公众考古大众传播的重要问题。由于考古发掘科学研究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使得大众对于考古内容的关注更加具体。大众媒体所关注的普及性内容,要求媒介语言适应更多受众,传播形式更加生动活泼,这也与考古科学、严谨的风格产生一定的差异。
就融媒体而言,考虑到考古学科的严谨性、专业性,公众考古的大众传播将面临更多挑战。大众对于考古知识的渴求及对于考古发掘过程的深度参与,都离不开对考古过程的真正了解和参与。
目前,大众媒体扮演着向公众介绍考古发掘情况、传播考古知识、宣传和推广科学考古内容的“中间人”。但由于考古学科的严谨和专业,使得融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处于需要将考古专业语言转化为大众传播语言的尴尬局面。这也是在融媒体时代公众考古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2 构建基于融媒体的公众考古大众传播新模式
在延展公众考古大众传播链条的过程中,融媒体的发展和完善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受众通过多种媒介方式的深入发展,能够更深刻、更详细地了解考古及相关科研的进展情况,知晓考古工作人员的详细工作组成,跟踪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进程,甚至参与考古相关活动,购买衍生品等。
融媒体的发展给予公众考古更多被大众了解的可能性,也让公众可以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对考古给予更多的关注。但关键问题是,考古工作者及媒体工作者要在探索公众考古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更加开放和多元,探索更多推广、普及考古的可能性方式,丰富公众考古的内容。
2.1 主动设置话题
主动设置话题,以融媒体形式吸引大众更多关注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的详细过程。在融媒体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传播媒介出现多种变化和组合,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也出现了变化,但是作为传播主体的考古工作人员和内容,并没有产生太多变化。
作为媒介传播的主体,考古发掘本身的进展和考古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情况仍然维持着以往的进度和效率。由于融媒体的发展深入,相比以往公众考古领域的报道内容,公众对于考古内容本身深度和广度的关注逐渐增加,融媒体传播过程中需要素材也随之增加,以往的考古专业内容显得平淡、干瘪,生动性和深入性不足。
在未来融媒体发展过程中,考古工作者需要选择有趣、不为人所知的内容,以融媒体方式传播出去,影响更多受众。这类内容不仅是考古过程中的科学发现、考古成果等,也可以是考古工作者日常的工作情况、思考和讲述。这些内容在以往传播渠道有限的时期无法面对公众,但融媒体时代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使得更多内容可以呈现出来[3],这些内容也可以成为考古为大众所了解的窗口。
更加平民化、日常化的内容设置,会使得考古发掘内容从神坛上走入百姓日常生活之中,让公众更加了解考古工作者的正常工作情况,了解考古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知晓考古过程中的辛酸苦辣,拉近考古工作者和受众之间的距离,也能让更多考古知识、历史常识被更多受众所熟知。
因此,通过主动的设置相关话题,利用引导、讲述、评论等方式,吸引受众的关注,使其主动追踪相关内容,才能推动考古走向大众化,使考古学被大众喜爱。
2.2 注重公众体验
注重公众体验,重视公众考古过程中的多次传播。在公众考古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应尤其注重二次传播、多次传播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大众了解考古新闻之后,考古工作者应当重视在考古发掘过程中适当保留可供大众了解和知晓的考古学证据和媒体传播素材。
首先,在传播形态上,以更加多样的传播形式扩大考古知识所能到达的人群,让更广泛、更多元的大众了解、参与到考古过程中,更深入、更详细地推进考古的相关传播过程,加深大众对考古知识的熟悉程度。
其次,在进行考古消息报道的同时,适当增加传播形式的互动性,使公众可以通过更多渠道深入了解更加详细的考古进程和方式,这也是推广公众考古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由于目前关于公众考古的大众传播内容,多聚集在考古消息报道、考古发掘回顾等内容当中,公众参与感较弱,因此,在注重公众体验的基础上,让更多公众通过融媒体的形式参与考古发掘过程中,也不失为促进公众考古大众传播的重要手段。
此外,在传播内容的选择方面,也应增加以往不受重视的考古学家人物报道、考古发掘过程当中的困难报道以及有特色的考古发现等内容,丰富传播内容,增加传播梯度,扩大传播的可能性。
2.3 增加公众参与度
延长公众考古的大众传播链条,增加公众参与度。目前,我国公众考古的各种实践形式主要可归纳为4个方面:①以图书报刊、影视、新媒体为代表的传媒考古;②以大学通识考古教育、社会讲座、考古遗址博物馆教育为代表的教育考古活动;③以考古夏令营、考古探险活动为代表的考古活动;④以考古展览、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营建为代表的考古展示活动[4]。通过多种形式的公众教育活动,使考古在大众传播中逐渐获得更多的接受度和传播度。这样的公众教育活动,在推广考古在公众的接受度,促进公众考古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后3种类型的公众考古活动,由于场地有限、时长有限,只有很少一部分公众可以参与。融媒体的出现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方案。随着多种媒体形式的介入,受众通过媒体可以获得更多体验感,也可以获得更多参与考古活动的可能性。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大众可以通过娱乐、游戏、问答、闯关等形式,更多地参与到虚拟考古的过程当中。也可以通过融媒体平台的新闻报道、现场纪实等视频、音频以及文章等内容,描述考古发掘、遗产保护的人、事、物,报道相关真实故事,详述真实现场情况。公众考古的传播发展可以借助更多融媒体平台,拓宽传播渠道,增加传播链条,让更广泛的大众通过融媒体的形式,获得更多了解考古、参与考古的可能性。
2.4 设计考古衍生品
多方深入合作,设计制作有品质、受欢迎的考古衍生品。在深入进行公众考古大众传播的基础上,相关各方应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公众考古更广泛、更多元的推广和发展,并不是媒体平台、考古机构或设计单位等单方面的事务。考古的大众推广不仅可以推进公众考古发展、惠及各方利益,也可以让更多的大众了解考古、热爱考古,进而关注考古,保护遗产和文物。
在公众考古大众传播的链条中,创作和设计有品质、受欢迎的考古衍生品,通过更有亲和力的融媒体形式进行推广,可以更大限度地吸引年轻受众的喜爱和关注。这些年轻人不仅对考古文化的未来发展有所助益,也可以反作用于公众考古的深入发展[5]。在参与购买衍生品的同时得到相关普及知识,参与公众考古相关活动,了解考古未来进程,也会对公众考古的未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 结束语
在目前,融媒体已大势所趋。多种媒体形式的快速融合和深入发展,也为公众考古大众传播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利用融媒体形式,促进公众考古在更广泛、更多元的人群中进行传播,并获得更多关注,也是融媒体时代公众考古发展的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