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以洛阳市孙都村为例
2019-06-05孙美玲
孙 立,孙美玲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32)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文化对国内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因此,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愈发重视。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空间和物质载体,保护传统村落对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推动历史文化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传统村落保护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传统村落的保护措施,但各方面的原因却使得这些措施的落实存在一定难度。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经过几年的研究,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意义与传统村落景观价值取向等方面已经较为成熟。如何有效保护传统村落景观,保证传统历史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发扬,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对孙都村村落景观的特征以及构成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村落景观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尝试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为促进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1 传统村落景观概述
景观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一种方式。传统村落景观不完全等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景观。景观是指一定区域呈现出的视觉效果,而传统村落景观则是指伴随村落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人文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建筑风貌景观、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等各方面,其有别于单一的自然景色,较为注重传统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意义。村落景观是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相处过程中碰撞出的产物,是当地居民生活习惯、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的呈现,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空间性。比如,提及江浙地区,大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小桥、流水;提起安徽就会想到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等。传统村落景观是整个村落发展变迁的体现,是村落历史文脉发展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和见证者[1]。
2 传统村落的景观特征及主要构成要素
传统村落景观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与空间性,不同地区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以及建筑风貌,地域间景观特征各异。本文以孙都村为例,对其景观特征与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
2.1 传统村落的景观特征
本节在概述孙都村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与对其建筑特征与文化特征两个部分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分析。
孙都村位于新安县北部,东临孟津县横水镇。地处黄河之滨,邙岭西侧,于岭川交汇沃土,可谓藏风聚气、钟灵毓秀。村落历史悠久,以孙都王氏家族为渊源,乃王氏始祖王安道于洪武二年从怀庆府济源县南瑶村迁至。村庄紧邻黄河小浪底风景区,周边有龙潭大峡谷、新安函谷关遗址等著名旅游景区,丰富的自然资源造就了村落的格局和建筑样式(图1)。
(1)建筑特征。孙都村建村历史悠久,村庄格局清晰,村内两条主干道十字交叉,将村子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沿街分布数十处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街道立面基本保持传统风貌。村内瓦房主要以32所明清建筑宅院为主(图2);砖房以80年代以前建设的住宅为主;80年代以后的新建建筑多以砖混结构为主。传统建筑毛石为基、砖木结构为主,以青砖、料姜石或木为墙体(图3),清雅细刻,造型典雅质朴,小青瓦屋顶是其传统建筑的总体风貌特征(图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村庄建设扩大,青砖等材料供应不足,以花岗石为建筑材料的传统住宅日渐增多。建筑材质均为就地取材;沿溪建筑的墙基往往较高,便于防洪,石材均就地取用本地块石,也有采用上好青石用于石鼓、石门等部位。孙都村现存传统建筑(群)为“农田、村庄、人文”相结合的耕读传家古村落,民居以传统四合院建筑和前院后窑为主。
(2)文化特征。村落作为传统文化的空间载体,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空间性,不同地域的传统村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孙都村是典型的浅丘村落,村里至今保留约32栋明清传统建筑,有1处县级文保单位——王黑子楼(图5),17处不可移动文物,关爷庙、烈士陵园、王任生住宅等。这些文物建筑都是由孙都村漫长的历史积淀形成,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极其重要,具有极高的民俗文化价值。除以上物质文化特征外,孙都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丝路文化、“穴居式”居住方式、行医世家、儒商文化、书法家等。
2.2 孙都村的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村落景观构成要素包括多个方面,以下从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两方面对孙都村的景观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2.2.1 自然景观
孙都村位于邙岭,处于岭川交汇沃土,西有安岭高峰,东有金牛屏障,南有凤凰岭环抱,北有碧野风光,村落具有藏风聚气、钟灵毓秀之天然地势。另外,村庄紧邻多个著名旅游景区,旅游资源丰富。从小范围来看,村落背靠黄河,隔河与王屋山相望,周围山势低缓,形成了3面环山的盆地。地处北温暖带南沿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暖温带植物区,村内绿化面积达95%以上,植物种类繁多,土壤优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空气清新,一年四季郁郁葱葱。
2.2.2 历史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历史文化的体现,是后人研究的重要依据,也是支撑传统村落景观的构架。村落中古道、建筑、文物、古庙、名树,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节日民俗、工艺技术、民间信仰等,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村落文化发源的根源,承载着丰厚的历史遗迹[2]。
孙都村现存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石碑、石磨(图6)、石碾、古树(图7)、古浅塘遗址、古井、坑窑遗址、庙宇遗址等,此外还有32栋明清传统建筑,其中最具特色的王黑子楼、关爷庙、烈士陵园、王任生住宅等。这些人文历史景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极其重要,具有极高的历史保护价值。
3 村落景观保护的现状问题
孙都村传统村落景观保存相对完整,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不可移动文物与传统建筑严重老化;村落格局受到严重威胁,传统窑院遗址缺乏保护;历史人文要素因忽视缺失严重;缺少对火灾等灾害必要的保护措施和防范手段4个方面。
3.1 村落传统建筑老化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村民无法完全依靠传统农业生产来维持生计,因此诸多村民外出工作,造成村中人口急剧减少。传统村落的空心化导致了传统建筑少人居住或无人居住,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传统建筑缺乏人为管理及修缮,以至于不可移动文物与传统建筑的损坏速度加剧,严重影响传统建筑的安全和风貌。
3.2 村落规划布局和特色流失
目前我国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旨在将农村建设为“生活富裕、村容整洁、民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3]。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村落的建筑、基础设施以及村落格局等各方面都难以满足现代人的要求。如孙都村的窑院式民居是当地民居建筑的典范,代表着当地建造技艺与建造理论的最高水平[4],但窑院居住条件已无法满足现代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经调研得知,孙都村目前仅剩一户人家居住在窑洞中,其他居民将窑洞用来储藏物品,有的已被废弃。
近年来,居民新建造的房屋多为砖混结构的新式建筑,几乎没有人再新建窑院建筑,当地传统民居特色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极大的阻碍。新建建筑缺少统一规划,缺少政策引导和强制性要求,其新建建筑风貌与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存在较大的冲突,严重影响了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协调与历史建筑特征的传承;此外,新建建筑的选址,主要由村民的个人意愿决定,无意之中破坏或影响到村落的传统道路肌理和村落格局。
3.3 乡土景观遗产被忽视
传统村落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村民的“自鄙”心理。村民受教育的机会少,生活较艰难,社会地位较低,因此乡民是缺乏自信的群体[5]。村民由于受自身教育水平、自卑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保护意识比较薄弱,不能正确地意识到保护传统村落本身的意义与价值,反而会认为其是落后的象征。
由于缺乏对历史人文要素价值的认识,导致村民对重要的人文历史要素熟视无睹,再加上有意无意地损坏,致使很多极具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要素缺失严重。这正是造成乡土景观遗产被破坏、加速传统村落景观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3.4 缺少灾害防范措施
传统建筑作为村落景观风貌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作为古村落的核心要素,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孙都村的传统建筑屋顶大多为木结构,而且房屋大多形成连片的建筑群。调研发现,传统建筑大多缺少必要的安全设施和防范措施,一旦发生火灾,众多传统建筑将暴露于危险之中。此外,孙都村还缺少对水灾隐患的防范措施,低洼建筑和桥面都会受到水患的影响。
4 村落景观保护及发展的策略
为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孙都村传统村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改善和提高村落的生活环境质量,保持和延续其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景观,本节将针对以上现状问题提出以下策略。
4.1 建立保护档案
在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工作中,作为传统村落的核心景观,传统建筑是重点保护对象。政府应积极制定保护发展规划,建立传统建筑的保护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另外,鼓励村民和公众参与,将空巢房屋的巡视、修葺工作落实到人。建立村落保护专业款项,培养专业人员,通过专人专款专业管理,来避免传统建筑的无管理状态,进而延缓传统建筑的受损速度,延续其生命力。
4.2 加强规划管控
传统村落的生活条件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存在一定的冲突,村民的建设行为也缺乏科学的指导,会对传统村落格局及传统风貌造成严重破坏,因此,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需要进行科学的引导和严格的管控。要严格管控特色建筑,重点关注建筑肌理的梳理和延续,避免村落整体布局与风貌遭到破坏。还要严格执行各区域的控制策略,限制影响传统村落平面格局、视廊感官、道路肌理的行为和活动,从而保持区域内风貌的协调,提升区域景观品质。
4.3 提高村民保护意识
目前政府层面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已经有了较强的意识,但传统村落的保护是建立在公众对传统村落价值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之上的,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积极组织传统村落村民,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共同参与村落景观保护。另外,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及重要人文要素价值及保护意义的宣传工作,使民众意识到其宝贵价值,增强村民自信,并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历史人文要素的保护工作中,在继承其精华的同时进一步发扬。
4.4 完善灾害预防措施
目前传统村落景观正处于较为脆弱的状态,对灾害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弱,需要人们对各类灾害的预防措施进行完善。编制综合防灾规划,并通过相应的保证措施确保实施到位,从而对火灾、水灾、地质灾害等公共灾害起到必要的防范作用,进而保证传统村落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全存活及有效繁衍。
5 结束语
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工作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要注重保护与发展并举。传统村落景观是人类的瑰宝,其保护工作不是某一个政府部门就能独自完成的,而是需要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的。应加大力度宣传传统景观的保护价值与意义,充分调动村民以及外界社会力量保护村落景观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村落景观的保护和发展中来,共同努力保住这笔宝贵的财富,让传统村落文化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