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2019-06-03洪秋妹
洪秋妹
[提要] 本文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开放化的国际办学理念为指引,基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设置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强化外语教学,并融入文化类课程。加强师生的对外交流,开展联合办学,吸引国外留学生,实现培养方式的国际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本文受到常州工学院教改项目:“立足全英文专业建设,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编号:A3-4403-16-012)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1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对国际化高素质人才产生了迫切需求,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应不断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旨在培养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技能,能够适应涉外业务发展的外贸人才,因此其国际化、外向型优势尤为明显。鉴于此,本文尝试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国际化人才培養模式。
一、办学理念的国际化
服务地方、服务基层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同的办学理念,但是学校更应有其相对独立的办学理念。要自觉把自身放在一个开放的教育背景下来思考学校的未来发展,积极寻求国际化发展来提升学校自身的建设。要牢固树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面向世界,明确开放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包括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寻求专业发展特色,进而为地方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资源,从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比如宁波大学自办学以来就倡导开放式的办学理念,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善于利用国际化资源,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建立了校级合作关系,并将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始终贯穿于该校的发展进程中,在短时间内走出了特色化的国际化发展。
二、培养目标的国际化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化市场环境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当在素质体系、知识体系、能力体系方面加以提升,以符合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培养目标国际化是指在制定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需要考虑国际化市场环境对国贸专业人才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制定符合国际化人才标准的培养目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包括:第一,国际化经贸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体魄;第二,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国际化经贸人才不仅要能够适应世界经济和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具备洞悉问题、提炼问题,综合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以及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独立从事国际贸易相关工作的实践操作能力;第三,国际化经贸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及国际贸易专业知识,还需要拥有国际化的视野,熟知国际准则,了解国外市场运作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掌握最新行业知识,始终站在专业、行业的前沿。
鉴于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使用英语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国际化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金融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外贸业务、管理、调研、宣传策划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体系的国际化
(一)设置与国际化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的体系设置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课程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首先必须强化国际交流合作意识,按照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才的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在保证国贸专业课程设置系统性的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社会发展的需求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提高国际化课程的比例和建设水平。通常情况下,国际化经贸人才的课程群设置可以分为经济类课程群、实践性课程群和语言类课程群。经济类课程群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内容,实践性课程群能够把国际经贸人才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语言类课程群能够使国际经贸人才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基于此,结合学校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集中实践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框架,在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模块,设置《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大学英语》、《英语听说》等课程,着眼于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强化语言沟通交流,以培养学生扎实的经济学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在专业课和集中实践模块,设置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务谈判、外贸英语函电、外贸业务实训、国际商务实践模拟等课程,形成了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核心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群”。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商务函电写作、外贸流程、国际结算等知识,具有较强的交流能力和谈判能力,为从事国际经贸业务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结合国际化要求以及社会、行业发展的实际,开设《跨境电子商务》的特色课程,以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外贸人才。
(二)将外语教育和跨文化能力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根据目前“一带一路”实施和“走出去”企业的需求,一是要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凸显国际化的专业特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该保持英语教学的不间断。在低年级,开设大学英语、英语听说等课程,在高年级,除开设外贸英语会话、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英语阅读与翻译外,可以选择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开设成双语课程或全英文授课课程,以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并提高其专业知识能力;二是培养跨文化能力。目前,外语交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文化、教育领域,对外交流合作越来越依赖双方思想文化层面的相互理解与认同,因此跨文化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在开设大学外语必修课的同时,要同步将跨文化类的课程,如《跨文化商务沟通》纳入课程体系,丰富国际化人才的文化内涵。
(三)将经济贸易和文化类课程纳入国际化人才必修课。不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不能解读中国及其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在对外交流中就成为短板,并由此会局限自身的岗位适应能力。因此,在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时,在将经济学和国际贸易方面的基础知识纳入必修课的同时。应适当将文化类课程纳入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体系,要求国际化人才能够了解本土文化以及世界文化。作为国家形象代表的国际化人才,要做到正确看待自我和他者,必须将沟通建立在熟知双方基本国情的基础之上。在具体操作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必须修读一门文化艺术类课程,从而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培养方式的国际化
(一)强化师生的国际化交流。大力开展留学生教育、拓展海外办学市场,既能提高地方大学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又能为本校学生营造多元文化的校园环境,给他们提供对外交往和运用外语能力的实践机会。因此,学生的国际交流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暑期夏令营、学分互认、奖学金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出国交流学习机会促使国内学生走出去;另一方面吸引国际学生,招收留学生班,从而加快学生国际化交流的进程。
与此同时,教师的国际交流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地方大学应采取多种形式选派教师出国访问进修,同时面向国外招聘教师和学者,或者聘用国外教师短期授课,使师资队伍趋向国际化,也使教学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二)积极推行双语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语教学的目标体系也是国际化经贸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关键内容。从培养目标上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传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商务谈判和函电往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而双语教学目标体系包括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双语教学的能力体系两大部分,能够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立体模式的发展要求,因此高校应当积极确立以培养外贸实务型人才为主,进一步提升到培养实务型人才与语言型人才并重的立体模式。通过双语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应用外语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把专业技能应用到国际贸易业务中,从而打开国际视野,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团体意识,在实践中激发潜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联合培养等开放式办学。开放性办学是现阶段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办学模式转变的基本要求。高校对所需的国际化人才,要从目前国际化人才基本素养、类型等方面入手,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特色,思考人才培养优化的问题。同时,高校还须发挥好世界高等教育的联接作用,将自身建立的大批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合作资源,在“一带一路”框架进行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与联接,保障人才培养方向、人才培养标准符合国家对外开放发展新格局。借助中外合作办学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组团出访和接待来访的机会,积极寻求与国外知名高校的深度合作,丰富各种性质的学生交流项目,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国际交流学习机会。学校可与国外大学签署学分互认的校际协议,学生根据协议跨校修读课程,经审查后予以承认。这种联合培养的方式能增进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国际交流与交往能力,也获取了国际教育资源。地方大学还可以与国外大学订立短期培训课程、暑期夏令营等协议,为学生提供一个置身于外语环境之中学习外语的机会。
五、教学方法的国际化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国际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要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鼓励教师采用国际通行的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研讨式、探究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适应性的人。
(一)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改革教学机制。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机制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首先,要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不足去自由选择所修课程,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自己学习方式相适应的教師,真正做到学分制的人才培养;其次,为满足国际化经贸人才的需求。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堂分成两大块内容,也就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第一课堂中,学生要重点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最后把考试作为测评方式,把考试成绩作为个人理论知识掌握的衡量标准。在第二课堂中,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为教学目标,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方式长期把学生置于课堂的被动地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真正有效的课堂应当具备师生互动的特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要改革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积极利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研究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来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应当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网络资源来增加并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改变“粉笔+黑板”的模式,广泛采用多媒体组合教学,形成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改变原有知识的传播途径,以此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推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和手段,开展辅导、讨论、答疑、考核等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活动;其次,应当改变传统的测评制度,改变把试卷成绩作为唯一测试标准的测评模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创造性成果。在考试测评的基础上增添新的考试内容,多一些能力试题,也可以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增加方案设计、案例分析、课程论文、社会调查等课外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探寻解决方法与技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书丹.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建设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刘秀玲,黄凌宇,王景涛.国际化人才本科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大连民族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7).
[3]陈海燕.一带一路背景下国贸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对外经贸,2015(12).
[4]曾明,徐晨.地方综合性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5]兰飞,蒋园园.论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财会月刊,2016(15).
[6]詹君恒.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全英文教学模式探索——基于华侨大学泉州校区的问卷调查[J].大学(研究版),2017(3).
[7]董鸿飞.双语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