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学评一致性”理论实践促核心素养落地课堂
2019-06-03刘冬梅
刘冬梅
【摘要】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本文从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使核心素养可学,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工作,使核心素养可教,开发适应本学科的评价量规,使核心素养可评三个方面来谈如何以“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论实践促核心素养落地课堂。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175-01
“教学评一致性”,即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三者中教学目标是基础,它决定教学评价,而教学评价又推进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又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以人地协调为核心,意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其中人地协调贯穿于教学情境,区域认知是对地理环境认识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综合思维是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力是在地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动力。可见,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是评价核心素养是否达成的有效手段。那么,如何通过“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实践促核心素养落地课堂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以及培训感悟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使核心素养可学
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指出:“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学。”
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教学最基本的理念。地理学内容涉及面广且量大,涵盖了自然和人文两大领域,而大小不同的空間则是地理学的承载体。地理课程中许多问题和现象都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例如,我们感受到一年四季气温的变化,看到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对比发现农业、工业、交通线的布局以及我们所生活的城市的空间布局的差异,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都可以作为生活情境引导教学。教学实践表明,情景化的教学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这样学生遇到生活中的现象就会从地理的视角看待问题,利用地理的思维去分析问题。所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核心素养 。
二、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工作,使核心素养可教
新的课程改革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且目标、评价、教学要一致起来,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提升。而有效的表现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态度积极,能力提高,这样学生便可习得核心素养。
有幸到北京学习,领略了171中学两位地理老师课堂的精彩。孙鸣喆老师,凸显了一名年轻教师的特点,亲近学生,用学生感兴趣的网购,突出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特色,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逐步提高,兴趣渐浓。周英博老师,发挥自己在戏曲方面的优势,讲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无论自主学习还是小组合作探究,都感受到学生是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且思维不断提升(这节课被评为全国优质课一等奖)。两位老师都从自身优势出发,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的态度以达到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开发适应本学科的评价量规,使核心素养可评
评价目标意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一般来讲,终结性评价可以直接通过测评练习检测。然而核心素养却无法用单一的评价方式来反馈,所以评价核心素养成为一大挑战。但有人认为核心素养可以通过言语、行为等方式“展示”给外界,如此看来,它还是可以评测的。
我们教研组在开发的课程资源《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时,针对于学材(教学资源)的使用做了一份评价量规:学材的出现时间是否恰当?学生对学材是否感兴趣?学材是否贴近学生的认知起点?学材是否能够有效发挥支架功能?学材是否有助于目标的达成?学材能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若有,侧重于哪个方面?
这个评价量规仅仅是围绕教学资源做的一个评价量规,它却能够真实的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评测核心素养的达成度。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开发切实可操作的评价量规,使核心素养可测,以达到促进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目的。
基于以上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只要教师善于运用生活中的现象,创造性的开展教学,调动学习的思维,开发适合本学科的评价量规等方法可以使核心素养在“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过程中落地课堂。
参考文献:
[1]刘月霞.《以深度学习释放课改“红利”》,教育报,2017.4.5
[2]任学宝.《教研推动核心素养“接地气”》,中国教育报, 2016.9.28
[3]杨九诠.《如何进行核心素养的评价》,中国教育报,2017. 7.27
[4]师保国.《核心素养的“教”与“评”》,人民教育,2017.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