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人文教育的价值定位、困境与重构路径

2019-06-03张福容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4期
关键词:价值定位人文教育重构

【摘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两者要实现其深层次的内在融合,这种融合涉及到人才培养观、教师发展观、教育价值观等教育的核心问题,应通过重塑教育理念、探索新型教学模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教师人文知识素养,推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全面革新,助力新时代高校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  人文教育  价值定位  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002-02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正稳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明确发展道路,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不断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以及制度自信,中国将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因此在新时代,我国教育体制也需不断创新和进步,为国家发展输送人才。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教育工作会议认为在新时代,本科教育需要围绕立德树人总目标开展各项工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形式。同时,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必须基于新的发展视角对当前人文教育进行解剖和审视,将复合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并增强学生整合思维以及全球视野,在学科教育中融入实践教学,凸显人文教育的时代价值和育人价值。

一、新时代高校凸显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高校将培养专门人才以及学术研究和创新作为教育的着力点,为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资源。但现阶段,高校并未将人文教育置于重要地位,导致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无法保持一致,人才培养出现偏差,由此可见,明确人文教育的重要价值极具现实意义。

(一)人文教育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基础

人才培养形式和途径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领域。2018年5月,习近平再次阐述了四个“重要论断”、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阶段,为构建科学性、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需充分认识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并将其作为落实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标尺,衡量人才培养是否与现代化建设相匹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新时代,人才培养注重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相结合,突出教育的人文性和现代化,这样才能将本科教育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在新时代,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核心使命是立德樹人,而且在当前,本科教育工作应充分凸显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教师评价环节,将师德师风纳入考核范畴。立德树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将品德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培育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教师而言,并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和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人文精神,并将其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二)高校人文教育是打造双一流大学的重要环节

高等教育在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科教兴国,构建立体化、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保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资源支撑。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应树立更大目标,并且将建设“四个一流”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四个一流”主要是指:一流大学、一流本科、一流学科以及一流专业。具体而言,一流大学要求高等教育需重视并培育人文氛围,一流本科要求校园建设应具备人文涵养;一流学科则需要建构人文历史;一流专业则需要凸显人文素养。由此可见,一流大学既要注重知识教育形式创新,也需要将培养人文素养作为知识教育的延伸,并引导学生树立人文意识。所以本科教育模式的创新需明确“四个一流”的重要目标,有需要立足本校发展实际,充分体现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起点。

(三)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发展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进入20世纪,自然学科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和深度,专业化和分科化趋势显著增强,同时伴随科学技术的迭代和创新,专业教育更为细分,从而导致人文教育严重缺失。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转变育人观念,摒除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教育理念,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重新审视并建构教育策略,全面提升育人质量。现阶段,在教育实践环节,知识教育并未注重渗透人文教育,部分教师甚至对人文教育存在认识误区,人为割裂人文教育与知识教育之间的关系,严重违背素质教育的核心观点。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主要体现在形式与内涵的高度契合,因此人文将两者割裂会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侧重点具有明确差异,但都能通过特地场景予以整合,这意味着在知识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格培养和人文精神塑造对于培育学生健康人格以及科学三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浅析当前高校人文教育面临的边缘化困境

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依托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打造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需要从以下视角入手,即搭建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提升人文艺术内涵,然而,现阶段,受限于历史因素,我国高校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较为普遍,在部分理工科院校,这一现象更为严重,主要表现在文理工教育注重知识迁移和融合,人为割裂知识教育与技能培养等。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在中西方文明不断碰撞的过程中,人文教育提倡的非功利价值并未得到普遍认可,甚至部分学生质疑人文教育的必要性,所以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凸显人格培养和价值观塑造,并积极转变学科教育模式,不断拓展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视角,以提升人文教育的实效性。

在当前发展常态下,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大,但现阶段人文教育由于自身功效具有隐蔽性以及复杂性特点,与当前知识教育的学科无法保持一致,增加了在实践层面出现教育偏差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首先表现为人文教育的切入点与人才需求相背离,进而造成方向性偏差,影响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其次表现为人文教育并未及时进行自我修正,缺乏现实关怀以及无法有效塑造学生的批评精神。本质而言,人文精神提倡的是实践和创新,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开展的人文教育与实践和创新关联性并不显著。

同时,由于对人文教育存在认识误区,因此导致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人文教育未予以全面的资源倾斜和支持,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认识鸿沟”,引发更深层次的人文教育困境,在当前商业氛围下,人文教育的缺失还会持续,因此需要增强对人文教育的理性认识。

三、新时代重构高校人文教育创新模式的有效策略

现阶段,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突破人文教育的发展瓶颈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落脚点,因此在新时代,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直面人文教育现状,应积极应对发展挑战,摒除传统人文教育思维定式,我们要树立新思维,站在新高度审视高校人文教育的现实难题。

(一)重塑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发展理念,重视人文教育的育人价值

新时代是一个充满人才竞争的时代,教育理念对制定人才培养机制以及战略具有重要影响,为顺应新时代对高校教育的整体要求,高校教育应将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置于重要地位,并同时加大对创新思维的资源倾斜和支持。具体而言,高校教学管理应明确以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管理和学科教学环节前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着力塑造“全人”的育人理念,将学生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积极转变教师角色和定位,拔高人文教育在育人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将人文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各个环节。再次,还应重视注重强化人文学科的育人作用。人文社会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涵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比如历史以及哲学等,因此需要针对人文学科打造新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当代人文精神。同时还应树立生本理念,在课程导入、课堂教学以及成绩评价环节关注个体差异,发挥人文学科教育的育人功能,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需突出创新思维和开放多元,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发散思维,全面增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

(二)创新课程设置机制,优化人文教育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无法适应新时代“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总体要求,因此需要当前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并结合实践需求适时优化教学策略,打造多元化课程体系,结合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提高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专业教育中的比重,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丰富人文教育内涵,课程设置应注重解决两大问题,即如何体现人文教育目标以及突出相关专业人文性特征,因此需要整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促使人文教育能够在不同学科中实现强化。首先,兼顾不同学科特征,既要注重自然学科的“物性”特征,也要充分挖掘人文学科的“人性”价值,引导人文教育向体验式和探究式学习发展,同时还应设置科学、人文等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同时还需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媒介,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创建差异化的人文教育场景,激发学生自主性,通过整合优质数字资源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再次,结合人文教育学科特点,不断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形式和实现路径,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人文学科内涵的把握和运用。因此人文教育应突出实效性,教学策略需具有可执行性,这样才能增强人文学科塑造学生价值观的功能,提升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平。

(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教师人文知识素养

中国教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高校学生已经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人才资源,所以既要加强对自然科技的学习,也要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我们要落实好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提升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及创新能力,强化高校教师社会意识和家国情怀。高校教师应充分把握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着眼于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当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充分吸收中外先进文化精髓,拓展国际视野。

四、结语

当前,高校站立于新时代,要奋力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真正融合发展,摆脱人文教育的边缘化困境,推动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和转型,应将培育人文精神置于重要地位。人文教育作为系统性工程,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树立生本理念,充分尊重个体差异,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打造多元化、开放式的人文教育體系,这样才能实现全面革新,助力新时代高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波,冯辉,韩伟力等.加快新工科建设,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J].复旦教育论坛,2017(2):20-27.

[2]张晓文.新时代本科人文教育价值定位与回归路径[J].现代教育论丛,2018(04):8-14.

[3]苏宏元,黄晓曦.“新工科”背景下人文教育的价值、困境与重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104-110.

[4]王欣瑜.高等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和重塑[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03):66-69.

[5]王文波,耿聪.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22):191-192.

[6]王欣瑜.高等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和重塑[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03):66-69.

作者简介:

张福容(1995.01-),女,宜宾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猜你喜欢

价值定位人文教育重构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高职英语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论我国传统道德的诚信规范及其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