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2019-06-03陈琳琳
陈琳琳
[摘要]高校辅导员在我国高等人才培养教育体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承担了一些繁杂事务,导致了辅导员的职业生涯面临诸多发展困境,造成了巨大的困扰。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要在建立专业化的辅导员培养体系、专业化的考核体系、晋升通道上,多管齐下、创新驱动,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让其专心聚焦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从而在自身发展和事业发展间取得完美平衡,更好地献身高等人才教育事业。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1-011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48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困境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对辅导员缺乏明确清晰的定位,对其职业的长远发展没有系统成熟的规划,辅导员成为了高校里面一个普遍被忽视的群体——待遇偏低、工作繁杂、岗位变动频繁、社会职业认同度偏低、动力不足。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和成长。
(一)工作繁杂。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应该是专注人才培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在现行的高校行政体制下,辅导员几乎是高校里面最基层的工作人员,几乎所有的事务都需要辅导员参与,党建、团建、培训、筹办会议成了其主要工作,学生工作只能退而求其次。
(二)压力巨大。辅导员需要管理人数众多的学生,在两百到千人之间,每天都要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奔波——调解同学矛盾、安抚不良情绪、发现不良习气,最重要的还有学生的安全问题。这些都像是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辅导员的心头。大家普遍认为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理所应当承担学生工作的大大小小的工作事务。
(三)专业化发展路径不清晰。大部分高校对辅导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缺乏必要的渠道,专业化发展方向不清晰,直接导致了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清、职责不明、业务不专,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职业发展路径上缺乏清晰的指引。这些都造成了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不强,容易产生负面消极的工作情绪。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意义
高校辅导员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线,与高校学生有着最紧密的接触,对人才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专业化建设就是要让辅导员这一特殊群体走向职业化、专家化,确定专业的职责划分,形成一个特定的工作领域,做到“术业有专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确立这一群体的特殊地位和功能作用,进而增强高校辅导员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更好地激发其工作潜能和主观能动性。
(一)有利于实现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的双促进。每个人在职业发展中都有成长的需求,待遇提高、职务晋升、成长通道等,都是我们追求的个人目标。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就是要直面这些目标,并将其与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全方位服务学生成长进步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有机互动的良性循环。通过专业化建设,为高校辅导进行有效的“减负”,让其专注于特定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剥离大量的非本职工作,既有利于个人成长,又有利于事业发展。
(二)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丰收。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重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不断扩大的学生群体和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要求辅导员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根据情况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指导学生成长成才。另一方面,专业化建设注重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主导性和引导性,让辅导员专注于承担知识传授的责任,更好地充当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领路人,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思考建议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分析了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当前,正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对推动教育事业在新形势下的更好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建立专业化的辅导员培养体系。
高校中普遍存在“重专业教师培养而轻辅导员”的现象,每年大量的外出交流学习机会包括国外交流,都给了专业教师,辅导员承担大量基础繁重的工作,恰恰是最需要接受培训和交流的群体,反而没有得到恰当的培养。新形势高校学生成长面临许多新课题,迫切需要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专业化的辅导员培养体系。
1.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着力解决长期以来困扰高校辅导员专业能力培养的瓶颈问题,努力营造辅导员专业化培养的制度氛围。“由上至下”建章立制,完善选拔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等培养体系,用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吸引进入辅导员队伍,用实实在在的上升渠道吸引优秀人才长期留在辅导员队伍,专心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一支稳定有战斗力的专业化高校辅导员队伍。
2.坚持精细化培养,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创造条件,选派更多辅导员“走出去”,到国内外参加不同层次、水平的学习交流,升级知识、理念和素养。定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党团建设、职业规划、心理咨询、危机处理等专项培训,让辅导员掌握必要的工作知识和策略,减少对不熟悉的工作的心理恐慌。
3.分层建立培养模式,分层设置培养内容。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因材施教,充分发挥高校、党校、行政学院、社会培训机构、国外培训机构等的作用,采用多样化培养方式和培养手段。以减免学费、增加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辅导员攻读更高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学、经济学等相关专业学位,改善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向职业化和专家化方向发展。
(二)建立专业化的辅导员考核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可以增强辅导员工作的指向性,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负担,激发辅导员对工作的热爱,有效提升辅导员的内在素质,促进辅导员工作的创造性。
1.减少角色负荷,明确崗位职责。在繁重的工作压力和大量与本职工作不相干的工作困扰下,高校辅导员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情绪容易被工作左右,身体感到焦虑、烦躁,对工作日渐厌倦,对学生的感情投入越来越少,开始否定辅导员工作的意义,产生转岗、离职倾向。要认真对标教育部43号令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保准(暂行)》,进一步细分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明确各部门的权责,避免辅导员这一岗位在校园管理中无限延伸、无限扩展,让思想政治教育重回辅导员主业,将更多的核心注意力投入到学生身上。
2.优化考核办法,明确考核内容。根据辅导员的岗位特点,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细化制定具体的工作指标,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干部培养、党团建设、就业工作、突发情况处理等,以此明确辅导员的工作重心,减少学院指派工作的随意性。同时,由于辅导员工作涉及内容比较繁复,既有可量化的,如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获奖、违纪等,也有不可量化的,如开导学生、走访学生、一对一交流等。因此在考核中要坚持定性定量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保证考核的全面客观。
3.优化薪酬分配,提升岗位吸引力。考核结果应该与辅导员的薪酬水平直接挂钩,真正体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要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和岗位忠诚度,首先就要提升岗位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当中具有极端特殊性和重要性,因此要对辅导员工作高看一眼,辅导员的薪资水平应该高于同等层次的专业教师平均收入水平(包括但不限于薪资),从而保证辅导员岗位的收入水平在社会上具有竞争力,以此促进辅导员对工作能够投入饱满的工作热情。
(三)完善专业化的辅导员晋升通道。
每一个职业都需要社会的认同,而这种社会认同最直接的反馈则来自于职业的上升通道和发展前景。要在保持辅导员队伍整体稳定的同时,鼓励、支持辅导员进行多样化的职业追求,为辅导员发展提供多个“出口”。
1.大幅增加辅导员岗位的职称评定名额。要针对辅导员队伍制定倾斜性的政策,将评聘指标从院系中独立出来,单独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制定特定的评审标准,在全校范围内统一评定辅导员职称,避免与专业教师竞争同一通道而陷入弱势。
2.在行政职务设置上为辅导员转岗预留空间。要根据考核结果,对工作表现良好、业绩突出的辅导员予以提拔重用,在行政职务晋升上设置副科、正科、副处、正处等级别,预留一定比例的岗位,为辅导员提供不一样的发展空间,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还要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合作,将优秀的辅导员交流出去,让有志之士可以在不同的领域展现不一样的风采。
3.引导辅导员成为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长期在思想政治教育岗位工作的辅导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要积极引导并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转入教学、科研岗位,鼓励和支持辅导员申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设立专门的研究经费,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培养他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