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党员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6-03张琇滨
张琇滨
[摘要]高校学生干部党员是大学生党员的骨干,在高校学生工作和党建工作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学生干部党员中存在着入党动机不端正、入党积极性不高、党性修养不足、角色定位不清、培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实践探索,提出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入党动机教育、党性修养教育和培养制度完善四个方面的对策,有利于改进现阶段学生干部党员的培养工作。
[关键词]学生干部党员;高校党建;党员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2-010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2.047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与北大师生的座谈会上指出“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衷心希望每一个青年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因此,在青年大学生中培养具有坚定信念、过硬本领、诚实可靠的学生干部党员对高校人才培养、党组织建设和学生管理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学生干部党员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干部是广大青年学子的中坚力量,具有学生干部工作经历正逐渐成为衡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参考标准之一,笔者通过对近三届毕业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在大学期间有过学生组织工作经验的人数比例超过50%,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人数比例接近30%。学生干部既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最为有效的沟通桥梁和纽带,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学生党员是我们党最为年轻、最具活力的群体,是高校优秀学生的模范代表和先进分子,更是未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
高校学生干部党员是大学生党员的骨干队伍,是将我们党的政治立场、路线方针、政策导向等向广大青年进行传播、示范和落实的“排头兵”,更是引领时代发展的青年“带头人”。因此,学生干部党员的发展和培养在高校学生工作和党建工作中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高校学生干部党员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干部入党积极性不高、入党动机不端正。据《2017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我国现有学生党员数为178.8万名,新发展学生党员69.9万名。学生党员占当前全国普通本专科大学生总人数的6.5%,而笔者所在高校学生党员占比约为4%,高校学生党员人数占比偏低。这当中既有我们党从严发展的要求,也出现了部分学生入党积极性不高的情况。
通过访谈、調研等形式,我们发现在这些入党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干部中,有部分人觉得做学生干部比党员更能锻炼能力,所以“没所谓”入党;有部分人觉得自己达不到党员的要求,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党校学习培训,所以“没空”入党;还有部分学生干部表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起不了模范带头作用,所以“没脸”入党。此外,对于部分已经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学生干部,在实际入党培养过程中,发现其入党动机不够端正,有功利化、从众化、虚荣心等不良动机。
(二)学生干部党性修养水平不够。当前由于多元文化和网络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学生干部在入党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较差,不能严于律己、与时俱进等情况。其主要表现在:(1)理想信念不坚定,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诱惑和影响;(2)缺乏政治敏锐性,对于一些热点事件往往不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全面、理『生的分析和认识;(3)道德法制观念淡薄,对于违法和违规行为“红线意识”模糊,造成了极为不良的负面影响;(4)价值观念扭曲,在担任学生干部期间热衷于拉关系、谋利益,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表现明显。
(三)学生干部党员角色定位不清。学生干部党员应是思想最先进的大学生,是党的青年先锋代表。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干部党员对自身角色定位模糊不清,并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在:(1)过分强调“领导者”的角色,甚至出现了“官本位”的思想。他们认为自己是学生组织或者班级的“领导者”,与普通同学不同,应该受到推崇和重视,是学校里的“高级学生”;(2)淡化甚至忘却了“服务者”的角色。这类学生干部党员经常只说不做、眼高手低,对于为同学服务没有认真的态度和行动,评奖评优冲在前,服务干活躲后边;(3)对“党员”身份角色理解有误。这类学生干部通常认为党员就是一种荣誉称号和值得炫耀的资本,对于党员的义务和责任却鲜有了解,更缺少担当的勇气。
(四)学生干部党员选拔、培养、教育机制不健全。(1)对于选拔学生干部党员,往往只注重学习成绩、干部经历和表现能力,往往容易忽视对于理想信念和思想政治的考察;(2)学生干部党员培养重前期、轻后期,缺少监督预警机制。当前高校对于党员的发展培训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流程和制度,但在成为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后,部分学生出现了明显的懈怠和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培养过程中入党介绍人对发展对象没有进行较为全面、细致、深入的了解和教育引导,同时也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督和预警机制,导致出现了部分“问题学生党员”;(3)学生干部党员的再教育和评估考核机制不健全。学生干部在成为党员之后,容易出现“特权现象”和“以权谋私”现象,比如不按时参加“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理论学习敷衍对待等,同时对于学生干部党员的考核多为工作业务能力的考察,缺少对党性修养和党员能力的评估,长此以往容易造成负面影响。
三、加强高校学生干部党员骨干培养的对策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干部政治信仰。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理想信念坚定,党员才能有“硬骨头”,精神上“缺钙”就容易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所以面对当前学生干部党员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必不可少。
首先,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加强和落实理论学习,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而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应根据青年大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样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教育方式,要让学生干部党员不仅要真学、真懂,更要真信、真认同。
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坚定政治信仰。对于学生干部党员的特殊身份,要在学生工作、校园文化和科技创新活动中,引导青年学子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分析事情、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凸显理想信念的意义,坚定共产主义政治信仰。
最后,要加强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理想信念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实现的,高校作为育人的载体,每一位老师都是理想信念的传播点,每一堂课都是理想信念的知识点,每一次的学生活动都是理想信念的落脚点,对于理想信念的教育只有做到不放松警惕、不遗留死角、不缺失立场,才能理想信念之灯照亮学生前行之路。
(二)加强入党动机教育,提高学生干部入党积极性。首先,可以从新生入学教育出发。将入党启蒙教育融入新生适应性教育当中,通过理论学习、榜样示范、实践探索等方式,为新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入党动机教育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将实现自我价值与入党相联系,鼓励大学生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
最后,端正学生干部入党动机应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展开。高校辅导员、党务工作者,在进行入党动机考察的过程中,不应只看学生干部说了些什么,而应从其日常表现、学生评价和党性修养等多方面进行考察;从个人价值观念、社会服务意识、国家发展需求等多层次进行教育引导;從个体内在需求、干部培养需求和学生工作需求多角度进行培育,端正学生干部入党动机,提高入党积极性。
(三)加强党性教育引导,明确学生干部角色定位。提升学生干部党性修养,是培育优秀青年共产党员的重要保障。学生干部党员行得端、走得正,能够明确角色定位,就能引领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就能为更多青年学子带好头、做好榜样。加强学生干部党员党性修养,主要应该从正反两方面入手,正面应进行积极引导,提升道德素养、理论修养、文化知识水平和组织纪律观念等;而反面则通过自我警惕抵御不良思潮侵蚀,通过自我反省纠正不合乎党员和学生干部角色的言行举止,通过自我批评减少在党组织中产生的负面影响。
(四)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学生干部党员培育体系。学生干部党员的培育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培育体系的完善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党员的素养,从严治党既要依靠教育引导,也要依靠制度保障,一柔一刚,共同发力。
1.制度建设应具有长期性、连贯性和全面性。学生党员的培养必须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相关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也应该从长远角度考虑,从大一入校到大四毕业实现不间断培养,培养的内容应该涉及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
2.制度建设应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青年大学生思想较为活跃,对于学生干部党员的培养也不应该模板化、固定化,针对不同的党员学生培养方案可以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同时应不断创新党员选拔、培训及学生干部任用机制,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创新“互联网+党建”教育手段,让党建工作在学生干部培养中焕发新活力。
3.制度建设应加强监督管理和执行落实。加大对学生干部党员的监督和管理,能够有效地避免“问题学生党员”的出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不能因为是学生就放松要求,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在“红线”和“雷区”面前学生干部党员更应该“从小从严”抓起,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确保制度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