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公益活动对高职院校精准扶贫工作的意义

2019-06-03费晓映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资助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益活动

费晓映

[摘要]在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社会多方力量都在关心和参与。结合高职院校长期以来的资助工作,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毕业后仍未脱贫,其中与学生自身存在心理、价值观、正负能量等问题有很大的关系。而社会公益活动赋有强大的正能量、传统美德,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身品质,开发自身潜能。这不仅有助于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更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真正达到精准扶贫理念的宗旨。

[关键词]公益活动;精准扶贫;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2-0040-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2.017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公益是公共利益事业的简称。公益活动一般多指不求回报、自愿进行的为社会和国家公共利益的发展贡献时间、精力、金钱的团体或个人行为。它延续了中国的优良传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精神层面,越来越多的人也愿意投入到公益活动中来。不少公益活动参与者在活动中受到感情上的触动、固有的思想被打破或者价值观有所转变。有的人甚至愿意从此全身心投身于公益事业。可以说公益活动表面上看起来是帮助他人或者某个团体的事情,事实上很多参与者都认可内在收获。

一、“精准扶贫”的公益性

“精准扶贫”的目的是使经济困难家庭、地区摆脱贫困。国家大量的资金投入、政策扶持、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就是为了实实在在改善民生,提高经济落后家庭、地区的生活质量。可以说是一项辐射面广、力度大、有持续性、不求回报的全民公益活动。

二、高校在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在“精准扶贫”的帮扶对象中,作为低保户、建档立卡等家庭的大学生,更是受到不少国家、地方政府、就读高校、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结合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和总结,受助大学生中存在一些较为普遍和的问题

(一)心理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很多时候因为经济的困难的原因,他们潜意识中就会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常常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我价值的肯定,在学生群体中也常常缺少主人翁的感觉。在资助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作为精准扶贫的对象,他们不愿意面对自己在班上多一个“贫困生”的称号或者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的家境,往往主动放弃甚至拒绝接受帮助。在与同学相处之时,他们也更愿意选择自我封闭,让自己与集体的距离越来越大,以寻求心理暂时性的“安全”,这种行为往往导致交流能力不足,团队精神的缺失,到一定的程度,会影响学业、人际关系,转而影响工作、生存等多方面。

(二)价值观问题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总体的、根本的看法。社会地位的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的世界观都会有所不同。它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高度和思维方式。当然,它对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影响着个人的人生追求,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准则。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各类网络新媒体文化的发展,他们的价值取向变得更加多元化。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有的来自于偏远、落后、经济贫困的农村,有的父母本身和外界接触不是很多,社会阅历少,鉴别能力还有待提高。到了大学,全靠自己个人面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不同性格的同学,面对陌生的城市,缭乱的网络文化等等。如果价值取向不加以正确引导,将会影响他们对社会、环境的客观分析,影响他们的判断,影响他们的抉择。无疑给大学生自己乃至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正负能量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他们要比其他同学承受相对多的压力。当这种压力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和释放时,部分学生有的会出现过度拜金,有的会有仇富心理,有的会怨天尤人抱怨社会的不公平,命运的不公平等比较灰暗的心理。当情绪低落到一定程度,有的甚至做出一些更极端的行为。有的学生则是习惯接受他人的帮助,甚至在家庭经济改善的情况下,依然积极争取资助,占用资助资源。这类负能量的增长,不仅使这些学生摆脱不了贫困,也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三、参与公益活动对贫困生所产生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公益活动是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自我价值的肯定

公益活动是自愿的,是无私奉献的付出行为,在主动参与的公益活动中,他们可以是给予的一方,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他们能够切身体会到自身的富有,他们有饱满的热情、有温暖的爱心、有所学的知识,甚至可以意识到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在服务过程中,在受到社会认可、队员的尊重以及服务对象的感恩中,他们可以切身体会自己的存在感、自我价值感。在不断地发现自己拥有的同时,不断地自我价值肯定,即使接受各方面的帮助也能正确认识到自身贫困的暂时性。这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从而身心健康,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乃至以后更加顺利的工作。

(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

公益活动的前提是不求回报、自愿付出的,所以本着活动的宗旨和出发点,参与者即使大多来自不同环境,相互不太了解,大家也会心怀最大的善意和包容彼此相待。在这种情况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参与其中会比较容易放下内心包袱,放下自卑,以一颗平常心和周围的伙伴交流,全身心投入做好活动,感受活动所带来的正能量。当然,面对能力参差不齐的队员,年轻大学生无论从年龄,还是接受信息的能力上来讲都有一定的优势,这无形中也让他们慢慢放下自卑,增加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尝试的勇气。公益活动很多时候是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在这个合作过程中,涉及语言表达、协调、配合、组织、团結等多方面能力。每一次活动,对每个参与其中的大学生来说都是一次锻炼,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来说,更是一次次地接纳自己,肯定自己,接纳环境,肯定同伴的过程。特别是毕业后从事于非科研性、封闭式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更需要学会把自己很好的融入集体,而不是习惯性排斥同伴,排斥集体活动,让自己边缘化。这样有利于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升,也将有利于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更好地施展自己。在党和国家的大政策下,在地方政府和高校的精准帮助下,学会自强自立,彻底摆脱贫困,走上充满爱的生活。

(三)正确世界观的树立

对于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高校来说,对他们加以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公益活动需要学生走出校园,在沟通和合作中完成活动所设定的目标。其间会接触到很多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成员,这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多角度的了解社会,感受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从而能够更加包容地去看待身边的人,理性的处理遇到的问题,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社会。同时也能够从思想上塑造学生吃苦耐劳、自强不息、乐观向上、助人为乐的品质,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

(四)感恩能力的提升

精准扶贫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扶贫的力度越来越大,社会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显然是受益比较直接的群体。不仅在校期间国家出台学费贷款免息政策,高校有各种助学金,减免学费等政策,来减轻和缓解学生就学期间的经济压力。地方政府也推出各种生活补贴、路费补助等各种形式的助学政策。特别是社会爱心人士、企事业也纷纷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投来橄榄枝。面对各种各样无偿的帮助,从担心读书经济紧张的问题到基本没有经济困扰,不免有些大学生会从不好意思接受到慢慢习惯,甚至有些大学生把这种帮助理解为理所当然,对家庭自身的贫困也是习以为然。这种依赖他人帮助的思想往往滋长了他们的惰性,毕业后反而更加容易再次陷入贫困。通过公益活动,通过身份由索取者到付出者的转变,切身体会无偿付出爱心和用心,在别人的感谢中反思自己的所得,从而认识到别人对自己帮助的可贵。

(五)正能量的传播和延续

公益活动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参与者也都是不求回报、自愿付出、奉献自己的金钱、时间或者精力。这是一群内心充满爱,愿意主动去帮助他人,宽容他人的群体,参与其中,是正能量的正向影响和感染,同时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是有利于社会的,参与这个行为本身也是值得肯定的,参与者受到的也是正能量的反馈。整个过程是一个正能量的循环,付出服务,收获正能量。参与者自身的负能量在这种循环中会越来越薄弱。人内心正能量占据了主要情绪,行为举止自然显现出积极的状态,热爱生活、积极工作、愿意主动帮助他人,从而影响更多的人阳光,友爱。各高校在落实精准扶贫的各种政策下,可以通过各种公益活动的正能量,让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不仅外在脱贫,内在也慢慢脱困,让他们成为社会正能量宣传使者,让还未脱贫的家庭坦然面对现实,不抱怨,看到希望,看到美好的未来。

(六)责任的担当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组织对社会应负的责任。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它反映的是奉献社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爱护社会的责任意识,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道德情感,是知、情、行的统一,其价值取向是社会的整体利益,公益活动是实现这种统一的有效途径。各高校在精准扶贫的同时,如有意识地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通过公益活动,走出班级,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让他们在活动中承担责任,磨炼意志,在承担责任的实践中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个体,作为公民他们还有一分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同时通过公益活动的正能量,增加他们今后参与类似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不断增强他们对自己所负责任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和巩固已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层次。当然,个体社会责任感的增加,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也进一步有利于他们对家庭、集体等责任感的提升。

四、公益活动对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

精准扶贫的目的是让一些经济困难的地区、家庭摆脱贫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属于年轻活力的一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每一个家庭的未来。他们走入社会后的发展,很多时候直接影响着一个家庭乃至一个群体的发展。高职院校开展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精准扶贫的同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提供一些各类公益活动的平台和机会,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提前接触和了解社会,引导他们不断地认识自我、完善自身品质、开发自己的潜能。让他们在公益活动中体会國家精准扶贫的精髓。这不仅有利于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更多的拥有让一个家庭,乃至一个群体走出贫困的能力,为他们今后在社会上的立足打下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提高输人社会的学生内涵质量。更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他们所在家庭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真正达到精准扶贫理念的宗旨。

猜你喜欢

资助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益活动
公益活动证书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价值观特征与职业指导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与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探索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