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下对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研究

2019-06-03刘勤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师

刘勤

[摘要]大数据时代给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高校教师的道德理想与现实发展之间的冲突日益严重,本文总结了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现状;研究了增强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意义;借助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以互联网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对高校教师道德修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期望为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师;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2-003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2.016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

对高校教师道德研究的相关文章通过在C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著名学术网站的查询,并对数据进行统计。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从1988年至2018年,学术界对高校教师道德的相关研究一直呈现出递增的趋势,这说明高校教师道德长期以来都是社会各界人们所关心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教师的道德理想与实践的关系总是不能很好地平衡,社会各界对高校教师德育的未来发展问题,都在不停思考,不停探索,因此,对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道德是由道与德组成的,道是方向、方法、技术;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经过长期生活所形成的准则,通过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进行监督与约束。在社会学中,认为道德是个体思想行为的体现,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道德修养,且彼此影响,由于教师工作所具有的特殊性,其道德修养带来的影响也较为重要,尤其是高校教师这一群体的道德修养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高校教师通常指的是在高校工作的所有人员,事实上只有教学人员与研究人员,更严格地讲,仅仅指的是教学人员。“高校教师在个人特点、职业特点、工作特点、社会地位等方面区别于中小学各个阶段的教师。”而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在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培养者,可以说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人才的道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决定着未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道德标准,从根本上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树立。

二、提高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作用

(一)立德树人的作用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一直以来为人师表的前提就是德高。教师决定着教育,优秀的教师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这一重要工程的灵魂,其道德修养更是直接影响自身行为、影响受教育者发展、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特有的历史、文化、国情使得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至久,影响至深。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贯穿在教学、科研、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高尚的道德行为能给学生带去榜样的力量,学生的道德修养一旦养成,正常情况下它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不会动摇,甚至会伴随其一生的发展,并且道德行为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人的一种品质,与个体不可分割,而人是社会的人,具有社会属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影响其周围的一切经常接触人群,个体与个体相互作用,群体与群体相互作用,最终影响着无数的中华儿女。因此,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具有长久性的、具有传承性的、具有感染性的。加强高校教师道德修养水平有利于更好的实施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從而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其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提高人才综合素养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青年一代的培养是通过教师教育实现的,

除去对其知识的传授,完善的品格修养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因素。心理学认为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正处在可塑性很强的时期,那么高校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就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优秀的道德修养指向,能增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升华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境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满足人民对教育的期待。

(三)凝聚人心的作用

2018年9月在1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求。提高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是人民对教育满意的重要要求之一,其道德修养是人民群众对教育信任的基本条件,如果高校师资队伍的道德修养出现了缺失现象,会严重限制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而制约整个社会道德修养的进步,使得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失去保障。提高高校教师的道德素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提高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有利于提高教育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有利于增加人民群众的凝聚力;有利于增加人民群众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心。

三、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现状

(一)大数据时代

随着数据库、云计算的发展,逐步形成计算型社会,进而人们通过数据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并预测一些未来的趋势,通过对大数据时代与生活相关联的因素分析,大数据时代运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数据时代,是一个以事实为依据、讲究准确的时代。“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就像望远镜能够让我们感受宇宙,显微镜能够让我们观察微生物,这种能够收集和分析海量数据的新技术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在《数据之巅》一书中写到“西方哲学的特征是理性化、体系化、强调批判精神和实证精神;感性、体验、直觉则是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伴随着大数据在方方面面的渗透,东方人的思维方式随之发生转换,变得更加理性。就高校教师而言,能否在从教过程中满足立德树人的要求,数据对其思想道德修养情况的监测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覆盖性、准确性。

(二)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现状

在人民网、凤凰网、今日头条等多家新闻网报道中,检索近段时间发生的高校教师道德失范现象,出现的案例并不少,其中学生爆料大学辅导员贪污班费、侵占学生财务;大学教授猥亵、性骚扰女生的丑陋行为;高校教师发表论文存在抄袭现象,侵占学生的学术成果、研究成果等学术不端及其他恶劣的行为。在《中国各高校大学生自杀率及其原因的调查报告》显示中,无论是导师在学术上还是生活中的何种形式逼迫,由于高校教师原因而自杀的学生占比并不低。这些现象所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人民群众是不满意的。

四、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教师道德修养失范的原因

(一)高校教师的权利

大数据时代,数据文化的诞生,使得人们更加追求精确,注重效率,这种突然性的文化爆发,必然会引发社会关系的改变,即导致人们的社会实践发生改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当一个新时代来临时,人们的人生观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并且发生或多或少的改变。对高校教师而言,他们也不例外。并且在我国高等教育这一领域中,对高校教师的监督机制并不是很完善,其对学生的管理权是相当自主的,尤其是研究生导师,无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的导师,直接、全面管理自己所带的学生,可以独自决定学生的部分事情,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决定学生的未来,这就直接导致了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严重失范。

(二)高校教师的选拔标准

高校发展需要学科建设,因此在招聘教师时,评价指标体系往往偏重于科研能力,弱化道德修养甚至不对其进行考查。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对师资队伍的德育更是淡化,而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恰恰是学校发展最基本的要求之一。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各种信息的涌入,高校教师原本就受到冲击的人生观,在没有指引、规范的情况下,就使得其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其道德修养更是缺失。

五、大数据时代下提高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培育高校教师道德修养

在大数据时代这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及作为技术依托的互联网事业的不断进步,导致整个数据文化迅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高校教师来讲,传统的理想信念必然与现实社会的发展产生冲突,但是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在物质生产、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及人与人之间无不充满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此,高校教师在道德修养与现实实践中存在冲突是正常的,甚至可以成为促进其发展更好的动力。高校应该重视对教师的道德教育,充分利用大数据文化尽可能平衡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培养其职业使命感,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其对职业、对学生、对生活的责任感。培养教师的精神境界,发扬传统道德精神,讲奉献思想、团队思想、利他思想,減少功利思想、享乐思想、个人思想。

(二)重构高校教师选拔标准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是: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高校在满足国家新时期高等教育建设需求的同时、

还应该坚持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在招聘教师时,利用大数据发展的优势,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对所聘教师的道德情况进行审查,数据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精确,可以对所聘教师进行全覆盖的道德审核,道德行为是内心精神的体现,对其全面的审查使得学校更加深入的了解,使得招聘教师的工作更加理性,有利于教师队伍的更好发展。因此,学校应当建立对所聘教师道德审核的标准,完善原来高校教师选拔标准,构建新的高校教师发展标准。

(三)严格监管高校教师道德修养

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承担的独特责任,决定了高校教师的道德功能比其他职业都要重要得多、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这就要求高校对教师的道德修养进行严格的管理。第一,学校应该明确监管教师道德的相关法规。国无德不兴,师无德不立。高校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需要通过这些相关法规来对其行为规范进行约束,通过这些外在的约束力的长期作用,使得最终内化为其自身的道德修养。第二,应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完善对教师道德的监督体系,建立教师的道德档案数据库,建立数据分析平台,随时可以公开,随时进行监督。第三,把数据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建立更加灵活的监管体系,不是循规蹈矩的条条框框,是更加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为广大受教育者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生活的成长环境。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精神,不同的价值观。高校在追求建设一流学科、一流大学时,还应该回归到人才培养的最根本使命上,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立德、明德、修德是高等教育人才具备的基础素养,高等教育肩负着传授这一素养的责任。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不仅对学生有教育功能,对自身职业也具有引导功能、对社会风尚有促进的功能,必须加强对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使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