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失血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与对策
2019-06-03崔惠芬
崔惠芬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不在计划中、未预想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包括给药错误、错误的透析方案、意外拔管、失血、跌倒、坠床、凝血、空气栓塞以及针刺伤。其中患者失血事件发生最多,也易引起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投诉。本文对发生血液透析患者失血事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整改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发生非惩罚性主动上报以及患者、家属投诉透析患者失血事件74例,失血量估计均>50ml。失血判断及量的评估[1]:(1)显性失血:面积法:出血>10ml(即10cm×10cm=10ml,每1cm2为1ml)。称重法:浸血衣物使用前后质量之差(g)/1.05。(2)急性溶血性贫血:透析患者2周内红细胞、血红蛋白急剧下降,骨髓象示:网织红细胞正常,红系形态正常。考虑外源性失血。(3)透析中凝血导致的失血根据体外循环总容量评估:透析器血室的预充量为60~120ml,透析血液管道的预充量为100~150ml,体外循环总容量为160~270ml[2]。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74例患者失血事件进行分类,按其发生原因、性质、例数、失血量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溶血 本中心2013年7月发生血液透析患者集体性贫血事件,171例均有不同程度贫血,其中23例重度贫血,血色素从92~107g/L下降至58~67g/L,输血1~2次。经医、护、技联合二周排查,从患者自身、透析器材、透析液、透析水质进行分析,最终查明透析水氯胺超标导致红细胞破坏,患者出现贫血。系技术员使用的检氯比色试纸已失效,活性炭虽未到期,但因水质差、使用量大,活性炭已饱和,及时更换活性炭后水质达标。
2.2 血液透析中出血的原因、例数及估计失血量 见表1。
表1 血液透析中出血的原因、例数及估计失血量
2.3 凝血 年龄>65岁、透析后持续低血压、合并糖尿病,高血脂、肿瘤透析患者存在高凝风险[3]。体外循环凝血分4级,分级标准:0级为无凝血且透析器仅数条纤维凝血;1级为透析器成束纤维凝血且动静脉壶轻度凝血;2级为透析器半数纤维以上凝血且动静脉壶有血凝块;3级为透析器和透析管道完全阻塞[4]。本组体外循环凝血均达3级,透析器、血路管凝血严重,无法回血,估计患者失血量等于体外循环总容量160~270ml。按其发生原因、例数分类,见表2。
表2 体外循环凝血按发生时段进行分类、例数及产生原因分析
3 护理对策
3.1 强化医、护、技一体化管理,加强透析质量控制 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液与透析液通过透析器半透膜大量接触,透析2~3次/周,患者血液与300~400L透析液接触[2]。若透析用水中化学污染物含量超标,即可通过透析膜进入血液,造成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本组透析患者溶血性贫血系透析用水残余氯超标导致。临床中,还有水压低系沙罐堵塞,透析液检测细菌超标除护士标本采集、送检过程可疑污染外,技术员要考虑反渗膜是否需要更换。临床医生和护士严格按国家卫生部颁发《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执行,技术人员往往是兼职,不跟班,执行力度不够。此事件发生后,医、护、技能相互协作,查找原因,也强化了技术人员意识,规范了水处理的监测与保养。每天能进行原水、纯水电导度、硬度、氧化物、氯胺测定,每两周对二级反渗、储水罐及管道用0.3%过氧乙酸循环消毒二小时后进行冲洗,并予过氧乙酸试纸检测无消毒液残留。定期与厂家联系,进行设备保养、更换、维修。并建立水质检测、水处理消毒及设备保养、更换的登记。护士每周采样透析用水PH值、透析液电解质测定,每月采样透析水、透析液、置换液细菌培养,每3个月采样测定透析液内毒素、透析水硬度。
3.2 操作规范化,技术精准化 透析前体外循环装置(包括透析器、透析管路以及各个接头的连接)不密闭引起的出血,透析中内瘘穿刺失败、置管抽吸不畅引起血流量不足导致凝血,透后拔针、按压技术不全导致患者穿刺部位出血、血肿。作者强调:(1)预冲管路时注意各接头连接紧密,尤其肝素管与针筒连接,动静脉接头与置管接头连接紧密,上机引血前要完成体外循环装置自检。护士规范化培训3个月,包括管理预冲、上下机操作。(2)内瘘穿刺前,触、听杂音,仔细判断血管走向、深浅,力争一次成功。前臂内瘘血管深、滑、迂曲走形,进针穿刺不成功时,可左手触摸血管方向,右手持针探行进针。首次穿刺有难度的内瘘,穿刺前内瘘针可连接20ml生理盐水针筒,穿刺成功,针筒回血可自动弹出,或可通过抽吸观察回血,来调整针头位置。置管抽吸不畅时,重新调整导管位置,或改变患者体位,因随呼吸、讲话、咳嗽腹压改变影响,建议取同侧侧卧位。内瘘穿刺不当,置管抽吸不畅,短时间无法调整时,先回血。未经透析器引出的血应先弃去血凝块,经泵前生理盐水重力回输。中途下机患者应重新抽置管或穿刺针,排去血凝块再上机。(3)重视拔针、按压技巧。拔针前先判断针眼、针尖位置,调整无菌敷贴,用食、中指指腹将棉球着力点轻压在顺穿刺针针尖方向距进针点0.5~1.0cm处[5],待平行拔出针尖时,再迅速加大力度按压,能有效减少出血、减轻疼痛,一般按压20min,位置勿偏移,力度渐由重至轻。血透室发生拔针后针眼出血,护士、患者、家属马上能及时观察处理。本组有5例患者均在归途中,回家后发现的出血,时间久,出血量大。护理人员在压迫针眼时位置一定要准,采用大棉球,有着力感,再绷带包扎。必要时协助穿衣,指导患者手臂抬高,高于心脏位,勿用力,可有效防止出血。
3.3 加强病情监测,注重高危人群 透析过程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机器运转数据1次/h。病重、年老、烦躁患者属高危人群,必要时巡视1次/30min,加强防护措施,神志不清患者可戴无指屏蔽手套,限制手指活动空间,必要时陪护。观察患者身体部位(穿刺、置管处)及机器周围有无血迹,本组有1例透析2h后发现置管静脉接头与管路接头连接不紧而渗血,1例透析2h后发现肝素连接管脱落而出血,伴有血压改变。临时导管应双重固定,患者处有足够空间,防止活动牵拉。血管穿刺处妥善固定,胶布紧贴皮肤,必要时可将胶布绕过针柄交叉固定。内瘘动脉瘤形成皮肤凹凸不平,针梗下垫棉球,保持针尖、针梗平行,可减少出血、疼痛。皮肤勿涂油,皮肤干燥时,可将胶布缠绕手臂固定几圈。如有意外拔管、穿刺针滑出现象,应立即停泵,穿刺外周血管回血,以减少血液丢失。无肝素透析时发现静脉压、跨膜压进行性升高或频繁误报空气时,及时下机回血。透析结束前30~60min,尤其注重生命体征监测。本中心2例患者均在透析结束前30min左右发生猝死,对于高危患者,结束前30min应再次测血压、心率,及时干预或终止透析,以防止猝死发生。重视透前评估,询问患者有无出血、摔跤、创伤史,本中心有1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透前晚头部有撞击、摔跤史,血液透析日医生、护士未重视,照常使用肝素,当晚患者发生脑出血,后死亡。
3.4 复核,问责制应用 责任者完成透析患者上机后,由第二人1h内再次核对机器参数、体外循环装置密闭性、患者置管或穿刺部位。透析过程中治疗、超滤量改变均要经第二人核对。对血液透析前、中、后全程开展问责制,穿刺者、上机者、下机者、核对者、责任者均签全名,责任到人,责任到每个环节。
3.5 弹性排班,加强风险管理 本组透析装置安装不密闭,肝素管连接不紧等失误操作均发生在高年资护士,存在有操作单调、重复,思想麻痹,惯性动作,不注重细节等因素,应定期加强护士风险意识教育和培训。年轻护士临床经验欠缺,预见性措施薄弱,而高年资护士临床经验比较丰富,技术扎实。排班时老、中、青相结合,弥补高年资护士体力不足,弥补低年资护士临床经验欠缺及技术薄弱,尤其夜班透析时,年青护士身体力行,多动手,多跑腿,高年资护士能指导内瘘穿刺,能注重危重患者的预见性措施,防止意外发生。
4 体会
本资料显示技术员透析用水未监测,余氯超标导致患者群体性溶血;体外循环中,护士安装管路操作不规范,内瘘穿刺、置管及拔针、按压技术不精湛,导致患者出血、凝血;透析过程中,未及时监测,采取预见性措施,导致患者意外拔管、脱针出血。通过加强水质监测,完善护理人员对上、下机操作标准化,提高护理人员穿刺、置管及拔针、按压技术,以及加强病情观察及监测,可以保证透析安全,降低患者失血,提高透析质量,从而减少医疗纠纷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