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火针经筋刺法治疗肌筋膜炎63例疗效观察*
2019-06-01黄辉贤杨晓琼张惠芬向莹媛曾秋萍
黄辉贤,杨晓琼,张惠芬,向莹媛,曾秋萍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人民医院,广东 清远 511800)
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风湿病,主要特征为伴有一个或多个触发点的慢性肌肉疼痛[1]。主要表现为无菌性炎症导致的慢性疼痛[2],临床上以颈肩、腰背部肌筋膜炎多见。目前尚无根治药物,大多为对症治疗药物,常用的主要是非甾体类抗炎制剂。大量的文献报道了火针在治疗痛证方面的显著疗效,但由于火针施针时所产生的疼痛,让很多患者对火针产生恐惧感,对临床治疗依从性造成较大影响。由此,针灸医家们不断探索改良火针,不但从针具本身进行改良,也从点刺方法进行改良[3]。也有文献报道采用细火针治疗肌筋膜炎,临床使用的传统火针型号一般包括:细火针、中粗火针、粗火针、平头火针、多头火针,所谓的细火针是直径0.5 mm的火针。熊氏等[4]采用细火针治疗背肌筋膜炎60例,结果显示:与治疗前对比,疼痛评分及压痛积分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采用毫火针经筋刺法治疗肌筋膜炎,并与电针组对比,观察毫火针经筋刺法治疗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具备理论依据及可行性、安全性依据,有较高的临床研究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于清远市清新区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时间为2016年3月~2017年10月期间),选择63例肌筋膜炎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的自愿性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3例。参与本次研究的63例患者均符合中西医肌筋膜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参照新世纪(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5],对痹病的中医证候分类。对照组33例中,男13例,女20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23岁,平均(54.2±5.9)岁。治疗组30例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范围在22岁~65岁,平均(54.5±5.8)岁。将两组肌筋膜炎患者的基本资料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年龄大于18岁者;经中西医学诊断确诊为肌筋膜炎者;发病后首次就诊者。
1.3 排除标准
精神障碍症、无法自主控制行为能力者;诊疗过程中患者因个人原因中止治疗者;突发严重疾病如冠心病、恶性肿瘤等。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给予毫火针经筋刺法,材料的选择:环球牌一次性使用针灸针,规格0.30 mm×25 mm和0.30 mm×40 mm,75 %酒精棉球,95 %酒精棉球,消毒棉签。毫火针取穴:以痛为腧,以局部痛点及条索状物及压痛点为穴,进行排刺。毫火针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暴露患部皮肤,寻找压痛点,硬结及条索状,以指甲划痕标记,常规消毒,医者左手拿点燃的酒精灯,右手持针灸针,尽量靠近施针部位,将针烧至通红后,迅速点刺划痕处,直刺进针0.8寸~1.0寸,采用排刺针法,每次针刺6穴~8穴,快速点刺不留针。隔日1次,1周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2.2 对照组
实施电针刺法:选择材料与治疗组相同。电针取穴:参照2007年第2版《针灸治疗学》,对痹病针灸治疗的方法结合临床经验取穴:以局部取穴为主,以痛为腧,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选择与上述穴位相关治疗疼痛的6个~8个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处理,使用1寸~1.5寸针,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刺入穴位0.8寸~1寸。以捻转、提插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针刺得气。再使用电针治疗仪,使用疏密波(疏波:频率设为4 Hz,密波设为20 Hz)。通电半小时,每隔1 d进行1次。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治疗前后疼痛感进行评分。
3.2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PS 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如年龄、疼痛评分等用t检验,计数资料如性别用卡方检验。
3.3 治疗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后组间数据对比,P<0.05。同时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疼痛感,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而且组间数据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随访3个月后疼痛评分比较
4 讨 论
本课题所收集病例为中医辨证分型属风痹、寒痹、湿痹者,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痹证”范畴,多由风、寒、湿之邪侵入机体,导致气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毫火针兼有毫针与火针的双重功能,取其二者之长,即毫针纤细痛微,火针挟火气盛,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痛、祛瘀散结、扶正温阳等功能[7],恰好切中MPS风、寒、湿痹寒气盛的病理机制。
一直以来,西医多认为本病是因慢性劳损导致的无菌性炎症,炎性病变会刺激其间的感觉神经而导致疼痛;或者炎性水肿、渗出物致筋膜腔内容积减小,压力增高,神经受压而引起疼痛,此时如没有适当处理或者治疗不当,局部组织逐渐纤维化,会形成条索状或结节状物[8]。
毫火针与电针都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通经活络的作用,但与电针相比,毫火针除了有针刺穴位的疗效之外,还具有温热效应,可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解除局部的气血瘀阻,“通则不痛”,故对本病属风痹、寒痹、湿痹者的疼痛症状改善疗效更加显著。且肌筋膜炎多可因姿势固定加重疼痛,电针要求患者姿势相对固定,需要约20 min~30 min,很多患者并不能坚持完成整个电针治疗过程,或因电针时姿势固定而引起肌肉痉挛、疼痛加重,而毫火针可快速针刺,不需留针,不必要求患者姿势固定太久,避免患者因治疗时姿势固定诱发疼痛。故采用毫火针的治疗组比采用电针的对照组在改善疼痛症状方面效果更好。
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随访3个月后疼痛视觉评分差进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22,P<0.05。结果显示:两组间治疗前与随访3个月后疼痛视觉评分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肌筋膜炎以其容易复发的特点困扰着患者,故长期疗效非常重要。毫火针直接点刺紧张带、条索状、硬结等病理产物,使这些粘连板滞的组织得以松解,从根本上处理了病理产物,去除了产生疼痛及其他症状体征的病因,达到了长期的临床疗效。可见毫火针不单只是即时疗效显著,长期疗效也是明确的。
5 结 论
筋膜是指广泛存在的结缔组织结构,肌肉表面的筋膜是肌筋膜,为一层薄薄的近似半透明的致密状物质,它包裹着骨骼肌组织,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本病主要以脊柱两侧筋膜疼痛、痉挛,形成条索状物等为临床症状,属于中医所言之经筋病症。《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行,名曰筋痹。”这些病变同时刺激、压迫其间穿行的周围神经,产生周围神经病变。而肌筋膜炎正是因为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劳损,肌纤维痉挛、粘连,刺激神经导致疼痛。
火针主要用于逐寒邪,治疗筋寒转筋之病症。以往有很多文献报道利用火针治疗肌筋膜炎取得较好疗效。韦氏[9]利用火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550例,与常规针刺对比,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沈氏[10]采用火针留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筋刺法广义上指的是所有沿经筋走行施行针刺的方法,狭义上指的是根据《灵枢·经筋》篇所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的经筋治疗理论,此处所说的“燔针”即是“火针”,可见火针疗法为治疗经筋病的重要方法,取穴主要是以痛为腧。这种痛点也称为“疼痛过敏灶”,针灸学有“阿是穴”一说,现代研究也证明,这种过敏灶的位置和传统穴位之间存在相关性。故本研究采用经筋刺法治疗肌筋膜炎,无论是从中医理论还是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都具有可行性依据。
通过本研究结果可见,毫火针经筋刺法治疗肌筋膜炎优于电针。另外,毫火针因其针体较细,针刺疼痛感觉明显减小,患者容易接受,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毫火针不但疗效显著,且操作简便快速,用时短,不需要患者长时间固定体位,治疗费用低,经济负担小,是真正体现简、便、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