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盆腔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
2019-06-01李国芳
李国芳
(广东省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广东 江门 529000)
女性内生殖器以及周边结缔组织为盆腔,当其腹膜出现炎症,会诱发腹疼痛,而且经常合并带下量多、下腹坠胀等,患者无法自由活动,如果没有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病情进一步发展会增加患者不育的可能[1]。盆腔涵盖组织非常多,例如卵巢、输卵管、子宫等,如果其中任意组织出现炎症,均属于盆腔炎范畴,而且该病情的病灶可以单一出现,也可以同时存在[2]。由于很多育龄期妇女对盆腔炎没有明确的认知,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卫生条件并不理想,妇女出现盆腔炎的概率非常高,现阶段临床治疗多采取中药穴位贴敷方式,虽然效果较好,但如果护理工作不到位,同样会给患者预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3]。基于此,笔者为了探索更好的预后结局,对于2017年9月~2018年3月期间在本院接受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的47例盆腔炎患者行针对性护理,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于2017年9月~2018年3月期间在本院接受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的94例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保符合盆腔炎诊断标准,且存在易感疲倦、低热、腹部轻度压痛、腰骶部酸痛、下腹部坠胀、经量增多等症状,经妇科检查发现,患者子宫多数时间处于后位,且伴随患者活动,会出现粘连的情况等;所有患者均不存在其他严重性脏器疾病、血液疾病以及精神障碍、语言障碍等情况。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将划分为基线资料基本对等的两组,即参照组(47例),观察组(47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介于20岁~46岁之间,平均(31.28±3.19)岁;病程介于5个月~7 a之间,平均(3.42±1.69)a;病情评分平均(14.09±3.27)分。参照组患者的年龄介于21岁~45岁之间,平均(31.47±2.14)岁;病程介于6个月~6 a之间,平均(3.39±1.47)a;病情评分平均(14.31±3.82)分。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可行。
2 治疗方法
取组成为薄荷10 g、大黄10 g、黄柏8 g、泽兰15 g以及侧柏叶10 g的加味双柏散,遵照特定比例研制成细末状,然后遵从1∶1 的比例,取适量温开水,二者混合成药饼,大小约为1 cm×1 cm×1 cm,在保证药饼干湿度适宜之后,贴于患者的中极穴、关元穴以及双侧的三阴交穴、水道穴、归来穴之上,然后取通气胶布将药饼固定妥当,即松紧适宜,不会脱落,每日1次,1次使用周期为4 h,持续治疗10 d。
参照组患者在治疗后接受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由护理人员提供针对性护理:由于患者敷药后需要将敷药处周边的肌肤暴露在空气中,为了避免患者着凉,护理人员需要对病房内的温度进行严格把控,确保温度适宜;如果患者存在皮肤过敏症状,护理人员在对贴敷药饼进行制备的过程中,需要添加适量的蜂蜜,或在患者皮肤上涂抹适量的皮炎平软膏,避免给患者肌肤造成过度刺激;患者敷药之后,护理人员需要严令禁止患者接触冷水,或是其他冰冷刺激的物品,以免弱化药物的治疗效果。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盆腔炎患者的盆腔肿块消失时间、白带正常所需时间、腰骶部疼痛消失时间以及下腹坠胀消失时间;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内容判定。无效:完成治疗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均未见明显改善,或是妇科检查结果一如既往;有效:完成治疗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存在明显改善,或是妇科检查结果好转;显效:完成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妇科检查结果较好,病情评分与治疗前相比,降低了三分之二左右;治愈:完成治疗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妇科检查结果正常。临床治疗有效率=(有效+显效+治愈)/总例数×100 %。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盆腔肿块消失时间、白带正常所需时间、腰骶部疼痛消失时间以及下腹坠胀消失时间方面的数据均较为理想,与参照组患者的相应数据进行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明显,即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此外,观察组有效率97.87 %,参照组有效率82.97 %,两组数据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
4 典型病例
范××,女,35岁,某建材公司行政职员,因白带异常、小腹疼痛症状反复发作于2017年10月3日入院就诊,经影像检查确诊盆腔炎。时症包括腹部疼痛、白带异味且色泽发黄,妇科常规检查外阴无异常,阴道局部充血,伴有轻度宫颈糜烂。为其行加味双柏散药饼中极穴、关元穴以及双侧的三阴交穴、水道穴、归来穴敷贴治疗持续7 d后,其腹部疼痛明显缓解,白带显著减少。
5 讨 论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盆腔肿块消失时间、白带正常所需时间、腰骶部疼痛消失时间以及下腹坠胀消失时间方面的数据均较为理想,与参照组患者的相应数据进行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明显,即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此外,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7.87 %,参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2.97 %。显而易见,两组数据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基本趋同于任建英[4]的临床研究结果。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感染的预防,因此,首先要结合辨证施治理论,确保患者的穴位贴敷疗法基本等同于内治法,而且贴敷药物与患者病症相适宜;其次,贴敷前,护理人员一定要对患者贴敷部位进行消毒处理,避免敷药之后出现感染情况;再次,护理人员要保证选穴准确,且不宜选择多个穴位,单次贴敷穴位介于2个~3个左右为最佳[5~6],而且要结合患者实际病况明确药物使用剂量,一般情况下,单个穴位剂量最大不宜超过5 g,避免诱发肌肤过敏[7];最后,患者的敷贴过程中,如果出现变态反应、疼痛或是病情加重的情况,护理人员应该立即解除敷贴药物,选择其他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8]。除此之外,在日常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就个人卫生方面的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以此提高患者对个人卫生的认知水平与注重程度,为患者创造良好的预后环境。
综上所述,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在盆腔炎临床治疗方面具有较为可观的效果,但治疗期间需要护理人员严格调配药饼,有效把控药物剂量,并密切观察患者的肌肤反应等情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做好个人卫生宣教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预后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