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素养教育论的《五柳先生传》分析
2019-05-30解正明潘敏
解正明 潘敏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不到二百字的短文,表面上看,其内容浅显易懂,事实上,连对第一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的理解,至今仍存在较多争议。这篇文章的体裁、写作时间、人物等都处于争议之中,一直是陶学的研究热点和难点。语文素养教育论的核心思想是“一语三文”,即语言素养、文字素养、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我们结合语文素养教育论,试图从文体、人物形象、杨柳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
一、语言文字层面:自传体散文的基本要素
从语言文字层面看,《五柳先生传》内容涉及名号、性格、爱好、日常生活、家境、事业、评价七个方面。
名号: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爱好:好读书,性嗜酒。
日常生活:(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家境: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事业: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评价: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关于《五柳先生传》的文体,到目前为止,至少有四种观点:自传、寓言、小说、散文。我们认为,《五柳先生传》是自传体散文。上述分析的“名号、性格、爱好、日常生活、家境、事业、评价”,就是自传体散文的基本要素。
《五柳先生传》是介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与《桃花源记》之间的一种文体。《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是陶渊明在其母孟氏去世之时,为外祖父孟嘉所写的传记,表达了陶渊明对桓玄在京师的显赫一时的极之向往。此传记虽然说的是外祖父的事,表现的却是自己与桓氏集团的亲密关系。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一样,《五柳先生传》也有“赞日”。从行文看,《五柳先生传》除了第一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具有自传性质以外,其他都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类似。《桃花源记》是一篇散文,借用小说笔法,虚构一个捕鱼人的故事。开头对时代、渔人的籍贯都交代得十分清楚,似乎确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迷离惝恍的桃花源。《五柳先生传》只是虚构出一个人物的号“五柳先生”,而不是虚构一个人物。《桃花源记》与《五柳先生传》的不同点是:《桃花源记》由实入虚,《五柳先生传》由虚入实。因此,我们也可借此认为《五柳先生传》是自传体散文。
自传体散文是作者写自己经历的散文。陶渊明没写自己做几次官的事,而是选择性地写自己的生活,带有理想主义。散文的选择性描写,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虚构;写传时的写与不写,是为了突出人的境界,但不同于小说的系统性虚构。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相比,《五柳先生传》的散文性质很明显。陶渊明会写中规中矩的传记,而写自传,则是十分艰难的。他宁愿选择优美的散文笔法,写一点具有个性特点的事务,也不愿意涉及农耕和官场等世事。文中的事务,都是作者自己的生活写照。“五柳先生”就是作者本人。日本汉学家川合康三在《中国的自传文学》里提出“《五柳先生传》型自传”这个概念。我们认为,从现代文体看,《五柳先生传》型自传就是自传体散文。其特点是:抒情言志,隐去姓名,表面无我实则写我,篇幅短小。这类文体的文章还有《妙德先生传》《五斗先生传》《醉饮先生传》《甫里先生传》《六一居士传》。
《五柳先生传》不是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语言文字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有“寄托”的意思。《五柳先生传》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理。另外,陶渊明的文章没有寓言类体裁。
《五柳先生传》不是单纯的自传。自传主要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著作等,一般用第一人称,也有用第三人称的。古人著书后常作自序,有的也属自传。自传一般不出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这样明显具有模糊性的语言。
《五柳先生传》更不是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自传体小说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的。从文本看,《五柳先生传》尽管以刻画人物为中心,但都是概述性的真实事件,没有具体的情节描写和大量的虚构,而且“赞日”及其后面的议论也是对作者境界的诗意点化,不符合小说的特点。
语言文字的分析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二、文学层面:固穷守节的文人形象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写作时间,文献中没有具体的记载,这也影响到人物形象的分析。历来的研究者大致有两种观点:出仕之前写的,虚构一个理想境界,持有这个观点的有沈约《宋书》、萧统《陶渊明传》、房玄龄《晋书》、李延寿《南史》、魏耕原《最后的决裂:变形的“高士传”》等;出仕之后写的,记述自己的生平,持有这个观点的有清人林云铭和吴楚材,现代学者邓安生、袁行霈等。这两种观点都是基于作者生平和本文文本的推测。就文本而言,出仕之前的观点依据如下:文中没提到农耕和做官,是因為写作时作者年幼,还没有农耕和做官。出仕之后的观点依据如下:文中没提到农耕和做官,是因为作者年老,不想提到痛苦的农耕和做官。我们认同出仕之后的观点,因为文中描写的生活境况是作者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换句话说,如果是出仕之前写的,那么把“忘怀得失,以此自终”等作为陶渊明出仕之前的人生理想,显然是不合人之常情的。
《五柳先生传》的人物形象是《自祭文》与《咏贫士》的结合。《自祭文》写常人的一生悲欢辛劳。一般认为,“《自祭文》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为自己所做的一篇祭文。在这篇祭文中,作者对自己作为常人的生活情状、性格志趣和人生理想作了总结性的抒写”。《咏贫士》是组诗,共有七首,各诗相对独立,而又合成一整体。《咏贫士》写诗人的高洁孤独和抱穷归隐。《五柳先生传》写的是常人的生活、诗人的志趣,重点是塑造一个真实自然的固穷守节的文人形象,而不是所谓的隐士。把辞官归田理解为“归隐”,把做官理解为“显达”,这是一种片面的官本位思想。陶渊明辞官归田写诗,流芳千古,这才是真正的显达之举。
本文的立意是塑造一个真实自然的固穷守节的文人形象。因此在剪裁材料时,忽略了做官辞官、农耕等其他事务,而突出读书、喝酒、写文章这三点。什么样的文体和立意,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文学表现方法。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桃花源记》相比,《五柳先生传》注重白描。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朴素地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白描的特点是: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不求细致,只求传神;不尚华丽,务求朴实。白描这种表现方法与《五柳先生传》的文体和立意是一致的,即朴实的白描与真实自然的固穷守节的文人形象相得益彰。
固穷守节的文人形象分析是文学层面的分析,是教学的重点。
三、人文层面:博大精深的杨柳文化
从人文层面看,本文涉及博大精深的柳树文化。本文的开篇历来解释很多,是一个难点。一般认为,这是陶渊明自己给自己起个号。我们认为,“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开篇点题,“柳树”既是介绍自己的名号,也是一种隐喻,比喻自己不贪求虚名。
杨柳有四种文化象征意义:杨柳之于诗经的惜别之意,杨柳之于隋炀帝的皇家色彩,杨柳之于人类性格的平和善良,杨柳之于观音菩萨以柳枝洒水的辟邪驱鬼。
陶渊明以柳树自况,隐喻自己平和善良的性格。平和善良的性格是陶渊明人格魅力的基础。他与农夫为友,就是佐证。陶渊明以柳树自况,也隐喻自己拥有诗人的高贵之气。
杨柳文化的深度分析是人文层面的分析,是《五柳先生传》教学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