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心房颤动患者临床特点分析及导管射频消融安全性评估
2019-05-30
心房颤动(房颤)患病率逐渐增高,在>80岁人群中可高达7.5%[1-2]。与老年患者相比,年轻房颤患者更容易出现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却不愿意接受长期药物治疗[3]。当前指南推荐,导管射频消融可用于治疗症状性房颤,患者年龄、房颤类型等不限[4],是维持患者窦性心律的有效治疗方法[5]。不同年龄段房颤患者临床特征是否有差异,以及导管射频消融手术安全性如何,目前国内相关的研究不多。本研究拟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房颤患者的房颤类型、病史、心脏结构指标、生化指标以及消融手术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射频消融的451例房颤患者[6],年龄19~77岁,平均年龄为(55.59 ± 11.12)岁,分为≤50岁组(n=122)、51~60岁组(n=170)和>60岁(n=159)组。
1.2 导管射频消融
在按常规方法行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另行附加消融线(三尖瓣峡部线、二尖瓣峡部线、左房顶部线)或碎裂电位隔离等手术方式。记录3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情况,包括心脏压塞、迷走反应、动静脉瘘、血气胸、腹股沟血肿、肺静脉狭窄、深静脉血栓等。
1.3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对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服从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非参数检验。对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一般临床特征比较
≤50岁组平均年龄为(40.62 ± 6.66)岁,51~60岁组平均年龄为(56.26 ± 2.76)岁,>60岁组平均年龄为(66.36 ± 4.44)岁。不同年龄段患者导管消融前的一般临床特征见表1。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房颤患者占比、有饮酒史的比例均逐渐降低,左房内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虽也有统计学差异,但各组均在正常范围内。
在基础疾病方面,随着年龄增大,合并有高血压或脑梗死的房颤患者占比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房颤患者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仅三酰甘油的平均值在正常上限,而>60岁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低,可能与该组人群积极干预有关(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患者导管消融前的一般临床特征比较
2.2 3组房颤类型比较
本研究的患者包括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不同类型房颤的占比在3组间均无明显差异,各组75%以上均为阵发性房颤(见表2)。
表2 3组患者房颤类型比较/n(%)
2.3 3组手术并发症情况
451例接受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共发生了20例并发症(4.43%)。尽管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手术并发症的比例有逐渐增高趋势(见表3)。
表3 3组患者导管消融术相关并发症比较/n(%)
3 讨论
研究表明,长期饮酒的房颤患者,其左心房内径和左房机械功能异常要明显多于不饮酒的患者[7]。随着年龄的增加,房颤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比例增加[8]。本研究发现,≤50岁组的男性、有饮酒史房颤患者比例显著升高;而随着年龄增大,合并高血压或脑梗死的房颤患者的占比明显增高,结果提示年轻房颤患者的饮酒史可能与发病相关,而合并高血压、脑梗死等可能促进老年房颤患者的病情进展。
本研究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左房内径明显增大,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有研究报道,左房内径随房颤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大[9]。本研究的入选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虽也有统计学差异,但基本在正常范围内,可能是由于各组阵发性房颤比例都在75%以上,患者尚没有出现明显的心脏结构改变。
房颤导管消融可发生心脏压塞、迷走反应、动静脉瘘、血气胸等并发症[10],本项回顾性研究入选了451例房颤患者,共出现了20例(4.43%)并发症,该结果与国内外相关报道的结果一致[11-12]。随着年龄的增长,并发症的比例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提示我们在为老年房颤患者进行导管消融手术时,应更加警惕手术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