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缺血时间窗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2019-05-30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心肌细胞染色心电图

再灌注疗法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手段,但冠状动脉再通后会出现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损伤,即心肌细胞因缺血发生损伤, 在血流恢复后,损伤没有减轻反而加重并诱发细胞死亡或功能障碍。本研究通过阻断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建立MI/R模型,并在预定时间内恢复血流,探讨不同缺血时间窗对大鼠在体MI/R损伤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7~8周龄SPF级成年健康Wistar大鼠48只,雌雄比为1∶1,体质量220~250 g,购自甘肃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许可证号SCXK(甘)2015-0002],饲养于甘肃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屏障环境中[许可证号SYXK(甘)2015-0002]。所有操作均符合实验动物伦理学要求(伦理审批号IACUC2016-039)。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7.5min组、缺血15min组、缺血30min组,每组12只。

1.2 MI/R模型的建立方法

根据参考文献[1]的方法进行改进,大鼠术前禁食、不禁水12 h,称重标记。10%水合氯醛(0.3 mL/100 g体质量) 腹腔麻醉后,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颈部、胸前手术野备皮,碘伏消毒,铺无菌孔巾。连接Powerlab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记录标准Ⅱ导联心电图,有异常者剔除。切开颈部气管接人工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潮气量5 mL/100 g体质量,频率60~80次/min,呼吸比为2∶1,予呼气末持续正压呼吸)。胸骨左侧0.5 cm处以第3、4肋骨作为上下边界纵行剪开皮肤约3 cm,钝性分离皮下组织、胸大肌直至肋间肌,用弯止血钳将皮肤和肌肉夹起固定于两侧,于心肌搏动明显处纵行剪开3、4肋骨,用撑开器撑开胸腔,用眼科镊夹破心包膜,暴露心脏,在左心耳下缘与肺动脉圆锥间找到左冠状静脉主干,LAD与之伴行,挤出心脏,用眼科缝合线在左心耳下缘与肺动脉圆锥间距主动脉根部约2 mm处进针,进针宽度及深度均在2 mm左右,穿线后于左冠状静脉主干上置一自制小塑料管结扎。结扎成功后肉眼见左心室前壁变青紫,搏动减弱,以心电图ST段抬高(≥0.25 mV)为心肌缺血标志。分别于结扎7.5 min、15 min、30 min后用剪刀将塑料管和缝线一起剪断,形成再灌注,心电图显示ST段逐渐下降50%左右。造模结束后,依次缝合胸腔、肌肉、皮肤,再次碘伏消毒,术后腹腔注射青霉素预防感染。

1.3 心功能测定

大鼠麻醉后,取平卧位,选用9 MHz高频矩阵探头,分别检测大鼠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每项指标均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平均值。

1.4 心肌酶水平测定

术后3 d右房取血4 mL,离心,取血清,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水平。

1.5 心梗面积测定

右房取血完毕后取出大鼠心脏,去除非心脏组织,用生理盐水洗净残血,用滤纸吸去水分后置于-20 ℃冷冻25 min。沿垂直于心脏长轴方向将心脏切成2.0 mm厚的薄片,于37 ℃的1% 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中染色15 min,肉眼可见梗死区心肌为苍白色,非缺血区为红色。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计算梗死区面积(IA)占左心室面积(LV)的百分比,取平均值。

1.6 心肌病理组织学检查

取结扎线以下大鼠心肌组织置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进行固定,酒精梯度脱水,石蜡包埋,切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

1.7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成组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方差齐者)或Tamhane法(方差不齐者)。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模型制备情况

假手术组、缺血7.5 min组、缺血15 min组、缺血30 min组建模成功数分别为12只、12只、12只、11只。各组间大鼠建模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大鼠心电图的表现

结扎LAD后各组ST段显著抬高,伴或不伴T波低平或倒置,再灌注后ST段逐渐回落50%左右,伴T波高耸,提示建模成功,见图1。

注:A为正常心电图;B为LAD结扎后心电图;C为再灌注后心电图

2.3 术后各组大鼠心功能检测结果

应用心脏超声诊断仪,可见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心室壁均出现不同程度收缩幅度减弱。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7.5min组EF和FS无明显变化,缺血15min组、缺血30min组EF和FS均明显下降(P均<0.05),见表1。

2.4 各组大鼠心肌酶水平变化

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7.5 min、15 min、30 min组CK-MB均明显升高(P均<0.05),见表2。

表1 各组大鼠射血分数与短轴缩短率比较

注:与假手术组相比,(1)P<0.05,(2)P<0.01

表2 各组大鼠心肌酶水平比较

注:与假手术组相比,(1)P<0.05,(2)P<0.01

2.5 各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变化

TTC染色后,假手术组左室心肌呈红色,说明组织内脱氢酶活性正常,未出现心肌缺血,而其余各组左室部分心肌呈苍白色,说明组织内脱氢酶活性下降,左室部分心肌有缺血坏死现象,其中以缺血15 min组及缺血30 min组明显。见图2。

用IA/LV的百分比评价心肌梗死面积:缺血7.5 min组为(3.2±0.9)%;缺血15 min组为(14.2±7.9)%;缺血30 min组为(19.3±12.9)%。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7.5 min组心肌梗死面积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15 min、30 min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增大(P均<0.01)。

3.6 各组大鼠心肌病理组织学检查

HE染色后可见,假手术组心肌细胞排列整齐,结构完整;缺血7.5 min组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部分心肌细胞溶解;缺血15 min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且局部溶解或断裂,炎性细胞浸润;缺血30 min组心肌纤维断裂、挛缩、心外膜下见带状梗死灶。见图3。

图2 各组大鼠心肌TTC染色结果

注:A为假手术组;B为缺血7.5min组;C为缺血15min组;D为缺血30min组

图3 各组大鼠心肌病理组织学结果(HE染色,×200)

4 讨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及时恢复心肌的血供,对于减轻心肌细胞损伤,保护心脏功能具有特殊意义。目前通过溶栓、介入治疗虽然能够实现血管再通,但恢复血供后常发生再灌注损伤,病死率依然居高不下。目前国内外基础研究中模拟人类MI/R模型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是结扎大鼠LAD使其供应区血流阻断,造成心肌缺血,但由于不同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MI/R时间,因而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本研究在呼吸支持下开胸结扎大鼠LAD,在缺血7.5 min、15 min、30 min后恢复血液供应,观察大鼠心肌酶、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病理组织学及心功能变化,为建立优化的动物模型提供了实验依据。

心肌损伤可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一些可溶性心肌酶透过胞质释放到冠状动脉中,会使冠状动脉血液中的心肌酶水平显著升高,故常通过检测冠状动脉流出液中CK、LDH的活性来判断心肌受损情况[2]。有研究显示缺血30 min再灌注120 min会造成MI/R损伤,而缺血15min再灌注120min不会造成MI/R损伤[3],但本研究发现缺血15 min、30 min再灌注均会加重细胞损伤,其中以CK-MB最具特异性,这与Storrow等[4]认为CK-MB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金标准”之一的观点一致。

实验动物心肌梗死面积最常见的检测方法是TTC染色[5],本研究用TTC染色显示各组梗死面积变化,发现缺血15 min、30 min组梗死面积明显大于假手术组,说明血流再通后心肌细胞的坏死明显加重,而与缺血7.5 min组梗死面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可能是缺血7.5 min后血流及时恢复,心肌结构恢复了正常,没有造成严重损伤。从对心肌病理形态学的研究中发现,缺血7.5 min组与假手术组的心肌细胞结构大致相同,无明显差异,而缺血15 min、30 min组心肌纤维破坏明显,细胞损伤较重,提示短时间内出现心肌缺血,心肌结构改变为可逆性,血流及时再通后心肌结构尚能恢复,不会形成再灌注损伤,而缺血时间一旦超过心肌耐受能力,心肌细胞则产生不可逆性损伤,导致可恢复功能的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再灌注后损伤进一步加重。在本研究中,超声心动图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7.5 min组心功能基本正常,缺血15 min、30 min组心功能明显降低。

由此可见,不同缺血再灌注时间对大鼠在体心肌损伤的影响不同,这对大鼠MI/R模型的建立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猜你喜欢

心肌细胞染色心电图
左归降糖舒心方对糖尿病心肌病MKR鼠心肌细胞损伤和凋亡的影响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活血解毒方对缺氧/复氧所致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节水染色和非水介质染色技术的研究进展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两类图的b—染色数和研究
平面图的3-hued 染色
入职体检者心电图呈ST-T改变的意义
心肌细胞慢性缺氧适应性反应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