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防治在茶树菇生产上的应用研究*

2019-05-30刘福阳巫仁高李昕霖王爱仙王怡暄邓文明颜振兰肖淑霞

中国食用菌 2019年3期
关键词:茶树菇黏虫防虫网

刘福阳,巫仁高,李昕霖,王爱仙,王怡暄,邓文明,颜振兰,肖淑霞**

(1.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 建阳 354200;2.福建省食用菌技术推广总站,福建 福州 350000;3.南平市农业局食用菌站,福建 延平 353000)

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 又名茶薪菇、柱状田头菇、杨树菇,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层菌纲 (Hymenomycetes) 粪锈伞科 (Bolbitiaceae)田头菇属(Agrocybe)[1]。由于菇体质地脆滑可口,香气浓郁,营养丰富,是近年来国内外市场上很受欢迎的珍稀食用菌之一[2]。福建省是茶树菇的主产区,2015年全省栽培27.9亿袋,鲜菇产量30.9万t,产值14.3亿元,但随着栽培规模的扩大,茶树菇的质量安全也变得越来越严峻,据不完全统计,虫害造成食用菌损失约占总产量的20%~30%,虫害发生严重时甚至绝收[3-4]。由于茶树菇温型较广、栽培周期长(一般可采收9潮~11潮菇),而且其菌丝和子实体散发的杏仁香味会吸引菇蚊、菇蝇来采食并产卵,加重茶树菇虫害的发生[5-6]。菇蚊、菇蝇在食用菌栽培上是对双翅目害虫的统称,是危害茶树菇的各类害虫中最为严重的害虫[7-9]。害虫的发生导致农药的大量使用,农残超标,直接影响茶树菇的质量安全。因此从物理防治技术出发,研究在茶树菇生产上采用防虫网隔阻、诱虫灯和黏虫板诱杀、浸水处理淹杀等方法进行菇蚊、菇蝇防治的效果[10-11],从根本上控制农残,为茶树菇的质量安全生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菌株:茶树菇3号;选用20目、30目、40目、50目、60目等5种孔径规格的永创牌防虫网;绿色、黄色、红色、蓝色等4种颜色,规格为12 cm×20 cm的佳多牌双面黏虫板;格林盈璐GM950扇吸式诱虫灯,其黑光灯功率为7 W;彩鑫牌的彩色15 W螺旋灯泡:白光、黄光、红光、蓝光、绿光;爱美亮牌15 W黑光灯螺旋灯管。茶树菇出菇房:宽度4.5 m,长度14 m,共设3层4排铁架,摆放菌筒约1万袋。

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试验时间:2017年5月~6月;试验地点:福建省南平市东福食用菌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不同孔径防虫网防虫效果

分别以茶树菇采收完第3潮菇的第3 d、第4潮菇的子实体长度约1 cm、第4潮菇的子实体长度约8 cm等3个出菇阶段的菌筒为试验对象。在培养架上随机选取0.6 m×1.4 m范围的区域为1个试验小区,共42个菌筒。试验小区分别用20目、30目、40目、50目、60目5种孔径规格的尼龙纱防虫网围住,高度60 cm。以未用防虫网的做空白对照,共6个处理。每个试验小区内放置2张黄色黏虫板,24 h后统计黏虫板黏虫数量,代表该试验小区的菇蚊菇蝇数量。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共18个小区,随机排列,每个小区间隔0.5 m以上。

1.3.2 不同光源诱虫灯的诱虫效果

在茶树菇出菇房内的2个过道,随机放置白光灯、黄光灯、绿光灯、红光灯、蓝光灯和黑光灯6盏光源扇吸式诱虫灯,同一过道的两灯间距3 m,挂灯高度为1.7 m,开灯24 h后统计各个诱虫灯网兜里收集的菇蚊、菇蝇数量。连续统计3 d。

1.3.3 诱虫灯在昼夜时段的诱虫效果比较

黑光灯源扇吸式诱虫灯悬挂在茶树菇出菇房内的过道中间,悬挂高度为1.7 m。以第1天的19:00~第2天的7:00为处理1;第2天的7:00至19:00为处理2,各开诱虫灯12 h,以此类推,连续5 d,共10个处理。每个处理更换新的网兜,并统计捕虫袋里的菇蚊、菇蝇数量。1个房间平均放置3盏,3次重复。

1.3.4 黏虫板的不同颜色、不同放置高度和数量的黏虫效果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黏虫板颜色(A)、黏虫板放置高度(B)、黏虫板放置数量(C) 为试验因素,采用L16(45)正交表,进行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共16个处理,见表1。16个处理中每个处理小区为0.7 m×2 m,各处理间隔0.5 m以上,都设在同一菇房的同一菇层架。

表1 L16(45)因素水平设置Tab.1L16(45)factor level setting

1.3.5 浸水处理对菌筒重量和现蕾的影响

采完茶树菇2 d后的菌筒,设置清水浸泡1 d、2 d、3 d、4 d、7 d和不用清水浸泡的对照(CK) 6个处理,泡完相应天数后把水倒掉,晾干,称菌筒重量。同时对浸泡1 d、2 d、3 d和对照的菌筒4个处理做催蕾管理,分析现蕾情况。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每个重复10袋。

1.3.6 浸水处理对菇蚊和菇蝇的影响

采完茶树菇2 d后的菌筒,设置清水浸泡1 d、2 d、3 d、4 d和7 d共5个处理,泡完相应天数后把水倒掉,菌筒用透明塑料袋套住,15 d后统计记录菌筒表面活的虫蛆数以及菇蚊、菇蝇数量。设置未泡水的菌筒作对照,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10袋。

1.3.7 诱虫灯、防虫网和黏虫板的综合应用对菇蚊和菇蝇的防治效果

综合利用诱虫灯、防虫网和黏虫板,在茶树菇出菇房,检测其对菇蚊、菇蝇的防治效果。具体为:在15个茶树菇的出菇房内,每个房间中间挂1盏黑光源的诱虫灯;整个出菇厂房用40目的防虫网围住,同时设计好出菇厂房的门,使其外面的菇蚊、菇蝇飞不到出菇房内;每个出菇房每个层架挂4张黄色黏虫板,每个房间共放48张黏虫板(4排×3层×4张)。

检测方法:在每个出菇房靠近门口的中间2个出菇架的第3层悬挂1张黄色黏虫板,每个房间、每次检测都设在同一位置。24 h后收集该张黄色黏虫板并计数,以这个数据来反映该房间的菇蚊、菇蝇数量。

检测时间:在茶树菇出菇房综合利用诱虫灯、防虫网和黏虫板前,检测第1次;出菇房装好诱虫灯、防虫网和黏虫板后的第15天检测第2次,第30天检测第3次。

1.4 数据分析

利用软件Excel 2007和DPS,对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孔径防虫网的防虫效果

2017年5月,在茶树菇采收完第3潮菇的第3天、第4潮菇的子实体长度约1 cm、第4潮菇的子实体长度约8 cm等3个出菇阶段进行不同目防虫网的防虫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见图1。

根据图1茶树菇的3个出菇阶段防虫网防虫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茶树菇子实体的生长,菇蚊和菇蝇基数量也在增加;在不同出菇阶段,孔径为20目~60目的防虫网都有明显的防虫效果,与对照相比都达到显著性差异;各规格的防虫网防虫效果不完全一致,防虫效果基本没有显著性差异;3次试验中40目防虫网的防虫效果最好,试验小区内的菇蚊、菇蝇数量分别比对照CK减少74.5%、65.5%和76%。

图1 不同孔径防虫网防虫效果Fig.1 Insect repellent effect of different purpose for fly nets

2.2 不同光源诱虫灯的诱虫效果

不同光源诱虫灯的诱虫效果见表2。

从表2中可看出,不同光源的诱虫效果依次为黑光灯>绿光灯>红光灯>黄光灯>白光灯>蓝光灯,黑光灯的诱虫效果最好,平均诱虫数量为3 288.7只。

表2 不同光源的诱虫灯的诱虫效果Tab.2 Trap effect of different lights for trap lamp

2.3 诱虫灯在昼夜时段的诱虫效果比较

诱虫灯在5个昼夜时段的诱虫数量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白天时段(7:00~19:00) 诱虫数量明显比晚上时段(19:00~次日7:00) 多,特别是菇房内菇蚊和菇蝇基数多时,差异更大。

图2 诱虫灯在昼夜时段的诱虫效果比较Fig.2 Trap effect comparison for trap lamp in day and night

2.4 黏虫板不同颜色、不同放置高度和数量的黏虫效果

黏虫板的不同颜色、不同放置高度和数量的黏虫效果见表3。

表3试验结果表明,理13(A4B1C4)的黏虫数量最多,平均2 772只;处理9(A3B1C3)的黏虫数量次之,平均1 939只;处理11(A3B3C1)的黏虫数量最少,平均280只,是处理13的约1/10。

表3 正交试验直观分析结果Tab.3 Intuitive analytic result of orthogonal design test

极差R值分析表明,3个因素的主次关系是黏虫板放置数量>放置高度>颜色。3个因素中均选择最好的水平,即可得到最优水平组合A4B1C4,而此组合恰好出现在此次的试验设计的正交表中,试验结果此组合的黏虫数量最多,试验结果与理论推测相一致。表4为正交试验方差分析结果。

由表4结果显示因素C的P<0.01,即黏虫板放置数量对试验结果影响极显著;因素B的P<0.05,即黏虫板放置高度对试验结果影响显著;因素A的P>0.05,即黏虫板颜色对试验结果影响不显著。因此,3个因素的主次关系是黏虫板放置数量>放置高度>颜色,结果与直观分析法一致。

表4 正交试验方差分析结果Tab.4 Variance analysis results of orthogonal design test

以因素B的4个水平的平均黏虫数量做曲线,见图3。

图3 黏虫板放置高度对黏虫数量的影响Fig.3 Effect of stick bug mumber for the height of sticky trap

从图3中可看出,黏虫板放置的高度离茶树菇菌筒越高,黏虫数量越少,但在实际生产上,离菌筒太近,子实体伸长后容易黏到黏虫板上,影响生产操作。因此为不影响生产操作的便利,推荐黏虫板的放置高度为10 cm~20 cm。因茶树菇层架高45 cm~60 cm,黏虫板的宽度不能选择太宽,一般以12 cm~15cm规格为宜。

以表3中平均黏虫数量除以黏虫板放置数量,得出不同水平的平均每张黏虫板数量,见表5、图4。

从表5中可看出,放置黏虫板数量越多,黏虫的总数就越多,但每张的黏虫数都有下降趋势(图4)。因此在实际的茶树菇生产上,采用2张~3张黏虫板较为理想,即每隔2 m的茶树菇层架,放置2张~3张黏虫板。

表5 不同水平的平均每张黏虫数量Tab.5 Average number of adher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图4 不同水平的平均每张黏虫板数量Fig.4 Average number of adher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2.5 浸水处理对菌筒重量和现蕾的影响

茶树菇制袋时湿重0.9 kg·筒-1,经过不同的浸泡天数处理后,对菌筒重量和现蕾的影响见表6。

从表6中可看出,未泡水的对照CK采收5潮菇后,菌筒的重量为0.685 kg·筒-1,比制袋时轻了0.215 kg,失重比较严重,失重率达23.9%;浸泡1 d~3 d后,菌筒重量比未泡水的对照CK分别增重10.2%、12.6%和 13.4%,前 3 天的菌筒吸水能力相近,未呈现极显著性差异;浸泡第4天后,菌筒的重量比对照CK增重15.8%,吸水能力进一步增强;浸泡第7天后,菌筒重量比对照CK增重25.1%,菌袋重0.857 kg,临近制袋时的重量。从现蕾率方面看,未泡水的对照CK,现蕾率为20%,浸泡1 d,其现蕾率达83.3%,而浸泡2 d和3 d,其现蕾率均明显下降,分别为60%和46.7%。

表6 浸泡不同天数后菌筒的重量Tab.6 Weight of mushroom bag after flooding different days

2.6 浸水外理对菇蚊和菇蝇的影响

浸水处理对菇蚊和菇蝇的影响见图5。

图5 浸水法对菇蚊菇蝇的影响Fig.5 Effect of the soaking treatment on mushroom flies and midges

由图5可知,随着泡水天数的增加,茶树菇的菇蚊和菇蝇数量逐渐下降。浸泡1 d的处理,菇蚊、菇蝇数量明显减少,与对照CK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而浸泡2 d、3 d、4 d和7 d的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CK和浸泡1 d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2.7 综合应用诱虫灯、防虫网和黏虫板对菇蚊和菇蝇的防治效果

15个出菇房在3个时间段检测到的菇蚊和菇蝇数量结果见表7。

以每个房间同一位置放置1张相同黏虫板,在同一时间段黏到的菇蚊和菇蝇数量来反映整个房间的菇蚊、菇蝇数量。表7中15个出菇房的茶树菇菌筒处于不同出菇阶段,因此检测时各个出菇房的菇蚊和菇蝇基数量差异较大。以15个出菇房的菇蚊和菇蝇平均数量来看,在使用诱虫灯、防虫网和黏虫板等综合物理防治前,平均每个房间黏到的菇蚊和菇蝇数量为279.8只;综合防治后第15天其平均数量减为172.8只,菇蚊和菇蝇数量减少38%,菇蚊和菇蝇数量明显降低;综合防治后第30天其平均数量为240.8只,菇蚊和菇蝇数量减少14%。

表7 15个出菇房的菇蚊菇蝇数Tab.7 Number of mushroom flies in 15 mushroom houses

3 讨论与结论

从防虫网的试验结果来看,防虫网能有效地阻止菇蚊和菇蝇的进入,具有明显的防虫效果。40目的防虫网防虫效果最好,20目~60目的防虫网间防虫效果没有明显差异,但目数越高即防虫网越密,空气流通效果越差,因此在茶树菇栽培生产上推荐使用40目规格的防虫网。

从不同光源诱虫灯的诱虫效果的试验结果来看,黑光灯(波长约360 nm)的诱虫效果最好,这与温志强结论一致[3]。诱虫灯在茶树菇生产使用上,白天开灯的效果比晚上的诱虫效果好,其原因可能是茶树菇3号菌株喜欢在比较闷热、潮湿的环境,即在其出菇管理时,采用白天关门不开灯,而晚上开门通风的方式,造成茶树菇出菇房内白天温度高、湿度大、光线暗等,而该时期正是菇蚊和菇蝇的活跃时期。

从黏虫板的正交试验结果来看,黏虫板的不同颜色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选择黏虫板的颜色只需考虑生产的便利性,目前市场上的黏虫板主要是黄色和蓝色。结合试验数据各水平的变化趋势、茶树菇生产操作的便利性及成本等因素,推荐在茶树菇栽培生产上使用宽度较窄的黏虫板,以12 cm~15 cm为宜,放置高度为离菌筒口10 cm~20 cm,放置数量为每隔2 m挂2张~3张黏虫板,若菇房内菇蚊和菇蝇数量基数小,可适当少挂。

从浸水处理对菌筒重量、现蕾以及菇蚊和菇蝇数量的影响的试验结果来看,随着泡水天数的增加,茶树菇的菌筒重量增加,菇蚊和菇蝇数量减少,但现蕾率会降低。因此在茶树菇栽培生产上结合菇蚊和菇蝇危害严重性以及菌筒的失水量,在采收后2 d~5 d后用清水浸泡菌筒1 d~2 d,既能补充菌筒的水份,又能起到催蕾作用还能减少菇蚊菇蝇的发生。

综合应用诱虫灯、防虫网和黏虫板对菇蚊和菇蝇防治效果的试验结果来看,同时应用3种物理防治方式可有效降低菇蚊和菇蝇数量,菇蚊和菇蝇数量减少38%;但后期菇蚊和菇蝇数量又有所升高,其原因可能是采收5潮菇的菌筒内已经有虫卵、虫蛆,经过生长发育后变为菇蚊和菇蝇。因此物理防治方法应在茶树菇菌丝培养阶段开始实施,在出菇阶段需加强管理,杜绝棚外的菇蚊和菇蝇进入棚内,且应及时诱杀棚内菇蚊和菇蝇,防止虫卵滋生而长期危害茶树菇。

猜你喜欢

茶树菇黏虫防虫网
不同饲料对黏虫繁殖力的影响
洛阳市科技特派员到偃师市开展科技服务
2015年—2019年河南原阳黏虫和劳氏黏虫的种群动态
你家的防虫网选对了吗
茶树菇菜谱
建平地区设施蔬菜防虫网应用技术及注意事项
陆良县黏虫种群监测与卵巢发育特征
防虫网作用大 种类多巧选择
中国热科院专家研发新型简易防虫网种植蔬菜基本可以不打农药啦
什么水煮什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