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2019年河南原阳黏虫和劳氏黏虫的种群动态

2021-11-12段云郭培陈琦等

植物保护 2021年4期
关键词:高峰期成虫害虫

段云 郭培 陈琦等

中图分类号:S 433.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688/j.zwbh.2020208

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劳氏黏虫Mythim-na loreyi(Duponchel)是黏虫的近缘种。这两种害虫均具有广食性、暴食性、群聚性和迁飞性等特点,发生为害均具有突发性和暴发性,2020年被我国列入一类农作物害虫名录。黏虫和劳氏黏虫的幼虫食性杂,尤其喜食禾本科作物和杂草,是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上的重要害蟲。这两种害虫均以幼虫食叶,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给粮食的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黏虫分布范围广,在中国除新疆外的其他省份均有分布。近半个世纪以来,黏虫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害虫之一。最近10年,受气候、耕作制度和农田生境等多种因素变化的影响,黏虫在我国局部地区多次暴发成灾。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继2012年黏虫在全国多地暴发为害后,2019年又成为近5年来黏虫发生为害比较严重的一年,其中第一代、二代和三代黏虫在全国各主要发生区的发生面积分别为47. 87万、333. 33万hm2和233. 33万hm2,明显较2014年—2018年发生严重。21世纪以前,劳氏黏虫在我国属于农业的次要害虫,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南方的省份和地区。但进入21世纪后,劳氏黏虫逐渐上升为农业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北方的发生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是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重要生产基地。近些年来,受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该省已成为二代黏虫的重要发生区之一,且主要集中在南阳、洛阳和三门峡等地,如2006年在偃师县部分地区,2009年和2010年在伊川县和宜阳县部分地区,2016年在洛阳和三门峡两市的部分地区。据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统计,2019年黏虫在该省的发生面积为32. 99万hm2,以三门峡、南阳、鹤壁和商丘等地发生较为严重。

近些年来的调查研究发现,黏虫和劳氏黏虫在河南均有发生,且在大部分地区年发生4代,主要为害的作物为小麦、玉米和谷子等。不同世代的两种害虫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造成的为害程度存在差异,往往以其中一种为主,但也有两者混合发生的情况。近几年来,河南省的二代黏虫逐渐成为发生较为普遍的害虫,并由过去的主要为害小麦逐渐转向为害玉米和谷子等,有些地区由劳氏黏虫对玉米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在河南的大部分地区,黏虫每年春季由南方迁入,为害拔节孕穗期的小麦,二代转移到玉米上为害,而三代黏虫偶有发生。秋季随着气温下降,黏虫随高空气流回迁南方。相对于黏虫而言,目前国内对劳氏黏虫的发生为害及迁飞规律的研究报道却相对较少。黏虫与劳氏黏虫形态上相似,为害特点基本相同,但两者在河南的发生危害规律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无相关的报道。本研究利用佳多虫情测报灯对2015年—2019年河南原阳两种黏虫成虫的种群动态进行系统监测,并初步分析和比较了两者的发生规律,为河南省及全国的黏虫和劳氏黏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诱测工具

自动虫情测报灯(D型,河南佳多科工贸有限公司生产),光源为20W黑光灯管,灯下接诱导漏斗和接虫袋。此灯具采用光电控制技术,随昼夜变化自动开关,自动完成诱虫、收集和分装等作业,自动转换接虫袋,收虫后将按照日期分别逐日保存;同时采用远红外线快速处理虫体,自动将诱集的昆虫杀死。设有雨控装置开关,将雨水自动排出,使虫体保持干燥、完整、新鲜,便于昆虫种类鉴定。

1.2试验方法

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安装在河南省原阳县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5°00′37″N,113°41′43″E,海拔63.4 m),基地面积约13hm2,安装一台测报灯,用于常年监测。该基地位于华北平原南端的豫北平原,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沛,土质肥沃,耕作条件良好。当地主栽作物为小麦和玉米。2015年到2019年,每年2月开灯,11月底或12月初关灯,每年历时280~295 d。每天收集诱集的昆虫,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类、统计和记录,并对雌雄成虫进行鉴定和统计。

1.3数据统计分析

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黏虫的发生情况

由图1和表1可知,黏虫在河南原阳发生4代。2015年—2019年单灯(下同)诱到的成虫分别为248、119、632、502头和4 158头,其中以2019年诱到的成虫量最多(4158头),分别是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16. 77、34. 94、6.58倍和8.28倍。2016年诱到成虫数量最少(119头)。在整个监测期间,黏虫的首次出现时间在3月底或4月初,结束时间在9月下旬或10月。3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黏虫的越冬代,虫量极少,零星出现,一般每日在5头以下,且雌虫所占比例较高。5月中旬至6月下旬为一代发生期,高峰期一般在5月底或6月初,2019年高峰期蛾量最多,达928头(6月4日),分别是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高峰期蛾量的18. 94、54. 59、12. 05倍和16. 57倍;2016年一代成虫发生量最小,整个一代期间仅诱到成虫90头。整个监测期间,一代发生期诱到的蛾量占全年总蛾量的55.4%~93.6%,其中,2019年一代黏虫成虫数量占全年总蛾量的比例最高(3 893头),达93. 6%。一代黏虫的雌雄比一般在1. 01~1. 65间,仅2016年雌雄比为3. 28。

黏虫二代成虫发生期在6月底至7月底。在整个监测期间,二代成虫的虫量都较少,日诱蛾量一般在20头以下,且大部分时间在10头以下。高峰期在7月中下旬(如2017年在7月21日20头,2019年在7月20日25头)或无明显的高峰期(如2015年和2016年)。三代成虫发生期在8月上旬至9月上、中旬。高峰期在8月下旬或高峰期不明显;9月下旬至10月下旬为四代和回迁代发生期,蛾量较少,零星出现。

2.2劳氏黏虫的发生情况

从监测结果(图2、表2)可以看出,劳氏黏虫在原阳年发生4代,部分年份3代和4代有明显的世代重叠(如2018年和2019年)。2015年2019年间诱集的成虫数量均较少,全年单灯(下同)分别诱到成虫302、411、545、746头和743头。在整个监测期间,劳氏黏虫首次出现时间在2月下旬、3月上旬、3月下旬或4月上旬,结束时间在11月下旬或12月上旬。其中,2019年劳氏黏虫首次出现的时间最早(2月25日),2017年首次出现时间最晚(4月6日)。越冬代从2月下旬持续至5月下旬,零星出现,蛾量分别为2015年7头、2016年5头、2017年7头、2018年10头和2019年18头,以2019年越冬代的蛾量最多。劳氏黏虫的一代和二代蛾量均较少,单日诱蛾量均在10头以下,且大多数时间为零星出现。其中,一代成虫的发生期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二代成虫的发生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三代成虫发生期在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且主要集中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该时段诱集的蛾量占全年总蛾量的54.4%~87. 8%。四代成虫的发生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其中,2015年—2017年四代成虫发生量较少,零星出现。

2016年—2019年诱到劳氏黏虫以雌蛾所占比例较高,雌雄比分别为1. 24、2.17、1.47和1.35,其中以2017年雌虫所占比例为最高。从虫量的发生趋势来看,2015年—2017年每年有一个高峰期,在9月下旬或10月上旬,分别为2015年9月29日,高峰日43头,2016年10月4日,高峰日151头,2017年10月2日,高峰日99头。2018年和2019年分别出现多个高峰日。其中,2018年9月至11月出现的高峰日和高峰日虫量分别为:9月12日34头、9月17日32头、9月24日31头和11月4日28头。2019年9月至11月出现的高峰日和高峰日虫量分别为:9月14日21头、9月18日21头、9月29日35头、10月31日18头、11月9日29头和11月22日21头。

3讨论

从近几年在河南的监测和田间调查发现,黏虫及其近缘种劳氏黏虫发生为害较为严重。笔者于2015年2019年间在河南原阳对其成虫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监测。

从对黏虫监测结果来看,2015年—2018年黏虫在原阳的发生量较小,全年单灯诱到的成虫总量均在650头以下,其中2016年诱到的虫量最少(119头)。2019年诱到的虫量最多,为4 158头,分别是2014年—2018年的16. 77、34. 94、6.58倍和8.28倍。从发生动态来看,本研究推测2019年河南原阳的一代黏虫成虫主要为本地虫源,其原因主要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华南、华北等地区)春季气温较往年明显偏高,入春时间较往年偏早,可能导致黏虫越冬区域扩大,越冬代虫源增多,进而导致北方许多地区一代黏虫虫量为近5年来最多的一年。从监测结果还可以看出,黏虫在原阳年发生4代,以一代成虫所占比例最大,二代至四代的成虫量均较少,这一点与陈琦等对河南漯河黏虫监测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对劳氏黏虫监测结果来看,2015年—2019年劳氏黏虫在原阳的发生量较小,全年诱到的成虫总量均在750头以下,但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从发生情况来看,劳氏黏虫在该地年发生4代,且在有些年份(如2018年和2019年)三代和四代有世代重叠现象。同时,2018年和2019年的10月下旬至整个11月份,劳氏黏虫的成虫数量较2015年

2017年明显增多,且2018年三代成虫高峰期较其他年份明显偏早,其原因可能与这两个年份原阳地区夏秋季气温较高,夏季时间较长,秋季降雨偏少,入秋和入冬时间明显推迟等气候因素有关。

通过对黏虫和劳氏黏虫的监测结果比较发现,近几年这两种害虫在原阳的发生情况既有一些共同点,又存在一些差异。其中,共同点主要表现为:1)成虫的发生量在5年间均存在年际间差异,初步分析主要是与气候因素有关;2)全年的成虫发生量都不大;3)首次出现时间主要在3月—4月,越冬代成虫数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4)全年诱到的成虫以雌蛾所占比例较高。不同点主要表现为:1)主要发生代次和时间不同。黏虫成虫的发生以一代为主,主要集中在5月底至6月初。劳氏黏虫成虫的发生以三代为主,主要集中在9月底至10月初;2)迁出情况不同。结合各代成虫发生量及卵巢解剖结果,推测一代至三代黏虫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向外迁出的可能性较大;劳氏黏虫的各代成虫在原阳以留在本地为主,向外迁出的可能性较小(数据未发表)。

前期的研究发现,黏虫和劳氏黏虫幼虫期在形态上十分相似,一般人员很难将其区分。从近几年对田间这两种害虫幼虫的发生情况来看,调查人员一般把这两种害虫的幼虫都计为黏虫,而不对其进一步区分。實际上在河南局部地区的田块,有的以黏虫为害为主,有的以劳氏黏虫为害为主。然而,近些年大家对劳氏黏虫的关注度还不够高,对其开展的相关研究也较少。从近5年来的监测结果来看,劳氏黏虫在河南原阳的发生情况有加重的趋势,应加以重视。本研究结果为今后了解黏虫在河南及全国的发生为害趋势提供了参考。

猜你喜欢

高峰期成虫害虫
蛋鸡产蛋高峰期短的原因
害虫的克星
蜗牛一觉能睡多久?
寓言二则
济宁地区美国白蛾越冬代成虫的监测与防治试验
沈阳舟蛾科成虫调查分类研究
汉代“袖舞”类别探究
防患于未“燃”,温暖过冬So Easy
中国学生变自信
把粮食保管好/一个消灭米象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