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毛木耳栽培模式构建及其技术特点
——以什邡市黄背木耳为例*
2019-05-30李小林戴怀斌张文平苗人云黄忠乾
谭 伟,李小林,戴怀斌,张文平,叶 雷,苗人云,周 洁,黄忠乾,张 波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2.什邡市农业局,四川 德阳 618400;3.什邡市湔氐镇食用菌协会,四川 德阳 618409)
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是黄背木耳和白背木耳的总称,是我国栽培的大宗食用菌的重要种类。我国是目前全世界毛木耳生产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国家[1]。四川省1981年开始栽培黄背木耳,至今已有38年的栽培历史,是全国毛木耳生产规模最大的省份,四川省2016年毛木耳产量达99.87万t[2]。什邡市、金堂县、中江县和彭州市等为四川省黄背木耳主产区。黄背木耳生产已经成为主产区许多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径之一[3]。本文基于什邡市黄背木耳生产实际,根据全国毛木耳产业技术调研结果,融入本研发团队科技成果,提升毛木耳栽培技术,提出四川毛木耳专业化生产栽培新模式,并与福建、山东和河南等毛木耳主产省栽培技术对比分析,凝练提出四川毛木耳栽培技术特点,供业界人士参考,以共同推进我国毛木耳产业技术科技进步和产业持续发展。
1 什邡市毛木耳产业概况
什邡市1987年开始栽培以黄背木耳为主的食用菌,至今已有32年栽培历史。现成为四川省食用菌生产大县,其黄背木耳的生产规模省内最大。2005年获农业部“全国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生产基地县”认证,2007年国家质监局确定为“黄背木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009年农业部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确定为“毛木耳精准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基地”,2010年获中国食用菌协会表彰为“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2018年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授予该市湔氐镇“中国黄背木耳之乡”殊誉。2018年什邡市黄背木耳种植规模2.3亿袋,总产量27万t(鲜),销售收入10.8亿元。目前有6个黄背木耳专业合作社,2个专业镇,8个专业村,黄背木耳产业从业人员5.5万人,由黄背木耳产业为全市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黄背木耳产业已经成为了该市的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创建了以黄背木耳为主的“川湔”和“湔氐”的食用菌品牌,产品享誉食用菌市场。
2 四川省毛木耳栽培模式
2.1 熟料袋栽荫棚出耳农法栽培
什邡市黄背木耳的生产过程是以棉籽壳、杂木屑和玉米芯等农林业副产物为主料,以麦麸、石灰和石膏为辅料,加水配制成培养基质。装入塑料袋,经常压蒸汽灭菌之后向料袋中接入黄背木耳菌种,让黄背木耳菌丝长满袋内基质,将长满菌丝的菌袋移进荫棚进行出耳。其栽培模式可以简略地归结为“熟料袋栽荫棚出耳”栽培模式。主要利用自然温度进行毛木耳的发菌和出耳,在菌袋培养和出耳期间基本上未使用控温设施。因此,这种栽培模式属于农法栽培(注:目前我国福建、江苏和河南的毛木耳栽培也属于农法栽培)。
2.2 熟料袋栽荫棚出耳技术流程
根据黄背木耳生长发育的营养生理和环境(温度、光照、水分、氧气)生理特性,以及大型真菌培育原理和技术措施,按照黄背木耳营养生长和生殖发育两大时期需要不同的培养技术手段。结合什邡市黄背木耳传统生产实际做法,从栽培原材料准备开始到培育出毛木耳子实体晾晒成能够销售干耳的全部过程。可将什邡市黄背木耳“熟料袋栽荫棚出耳”栽培模式的技术流程浓缩为六大技术环节:季节安排→原料准备→菌袋生产→发菌管理→出耳管理→采收晾晒。
3 四川毛木耳栽培技术特点
以四川省什邡市为例。该市生产黄背木耳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与其他省份的毛木耳栽培技术有一些差异,具有自身的栽培技术特点。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毛木耳和药用菌栽培岗位团队在什邡市设立试验示范基地,不断研发毛木耳栽培技术,创新集成了适合四川条件的毛木耳栽培技术体系。丰富了什邡市黄背木耳“熟料袋栽荫棚出耳”栽培模式的具体内容,提升了该模式下的黄背木耳传统栽培技术水平。在生产上示范应用效果很好,体现出该栽培模式的新颖性、栽培技术的先进性和生产效果的高效性[4]。
3.1 季节安排
3.1.1 菌袋生产期
四川省黄背木耳栽培的菌袋生产期为11月至次年3月;福建省的白背木耳菌袋生产期为8月至10月;山东省的白背木耳菌袋生产期为11月至次年2月;河南省黄背木耳的菌袋生产期为2月~3月,白背木耳的菌袋生产期为12月至次年1月。相比之下,四川省黄背木耳的开始制袋时间,较福建(白背木耳)晚3个月、与山东省(白背木耳)无差异,较河南省提前3个月(黄背木耳) 和1个月(白背木耳);四川省黄背木耳的菌袋生产期,较福建省(白背木耳)延长2个月时间,较山东省(白背木耳)延长1个月,较河南省延长2个月(黄背木耳)和3个月(白背木耳)。总之,四川省黄背木耳栽培的菌袋生产期具有生产期较长的特点。
3.1.2 出耳采收期
四川省黄背木耳的出耳采收期(菌袋生产后)为次年4月下旬至9月下旬,有5个月的时间。福建省的白背木耳出耳采收期为菌袋生产的当年12月至次年3月中旬,有4个月时间。山东省白背木耳出耳采收期(菌袋生产后) 为次年3月下旬至8月下旬,有5个月时间。河南省黄背木耳出耳采收期为6至8月,有3个月时间;白背木耳出耳采收期为次年5月至7月,有3个月时间。相比之下,四川省黄背木耳的开始出耳时间,较福建省(白背木耳) 提前8个月,较山东省(白背木耳) 略晚1个月,较河南省早2个月(黄背木耳) 和1个月(白背木耳);四川省黄背木耳的出耳采收期,较福建省长1个月(白背木耳),与山东省相当(白背木耳),较河南省长2个月(黄背木耳和白背木耳)。总之,四川省黄背木耳的出耳采收期总体上具有出耳的时间较早和出耳采收期较长的特点。
3.2 原料准备
四川省黄背木耳生产的栽培原料以棉籽壳、杂木屑和玉米芯等农林业副产物为主料,以麦麸、石灰和石膏为辅料。棉籽壳主要从新疆、河南和甘肃外购,玉米芯从甘肃、四川达州市和绵阳市外购,杂木屑从绵阳市和北川县外购,麦麸、石灰和石膏在本地采购。近年原辅材料价格波动不大,平均单价棉籽壳1 400元·t-1、木屑450元·t-1、玉米芯830元·t-1、麦麸 2 100元·t-1、石灰 550元·t-1、石膏1 300元·t-1。福建省(如漳州市) 白背木耳生产的栽培原料以木屑为主料,麦麸和碳酸钙为辅料。木屑从江西外购,麦麸和碳酸钙在当地采购,近年平均价格木屑1 000元·t-1、麦麸1 700元·t-1、碳酸钙1 200元·t-1。山东省毛木耳生产的栽培原料,平均价格棉籽壳1 200元·t-1、木糖醇渣115元·t-1、木屑900元·t-1、玉米芯 700元·t-1、麦麸1 600元·t-1、石灰600元·t-1、石膏360元·t-1,其主料棉籽壳、木糖醇渣为当地自产。河南省(如西华县)毛木耳生产的栽培原料以棉籽壳、玉米芯和木屑为主料,麦麸等为辅料。棉籽壳从山东、新疆和河北等地外购,玉米芯和木屑在当地采购,近年(如2016年)平均价格棉籽壳2 600元·t-1、玉米芯600元·t-1、木屑600元·t-1、麦麸1 500元·t-1。总之,四川省黄背木耳生产的栽培原料准备方面,具有主料靠外购和价格偏高的特点。
3.3 菌袋生产
3.3.1 拌料装袋
四川省黄背木耳生产主要是以农户为单位开展,户与户之间互帮互助。生产上多采用的栽培基质配方为棉籽壳30%、杂木屑(颗粒度≤2.0 mm,下同)30%、玉米芯30%、麦麸5%、石膏1%、石灰4%。栽培原料的拌料采用小型“自走式”拌料机进行(图1),先将主料和辅料拌均匀,再一边拌料一边向料中加水,并将基质含水量调控在62%~65%,堆积15 h~17 h,让基质均匀吸收水分(不能有未吸收水分的干颗粒),pH 值 8.0~9.0(灭菌前),之后进行装袋作业。使用塑料料袋规格(长度×折径×厚度) 为22 cm×42 cm×0.003 cm,装料量控制在湿料约 2.4 kg·袋-1(干料约 1.0 kg·袋-1)[3-4]。采用小型装袋机(图2)向料袋中分装填充栽培料。栽培料装入料袋后,颈圈、橡筋和薄膜封口。四川、福建、山东和河南毛木耳生产的拌料装袋环节技术大体一致,但是福建省(如漳州市)栽培基质配方多为木屑84%、麦麸15%、碳酸钙1%,拌料后要堆积发酵25 d~28 d;料袋规格为 17 cm× (34~38) cm×0.003 cm,装料量干料0.5 kg·袋-1。相比之下,四川省黄背木耳生产的拌料装袋具有栽培基质无需长时间堆积发酵、使用栽培料袋规格较大和利用机器拌料装袋的特点,具有省力、省工、高效等优点,能直接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降低用工成本,间接提高生产效益[5]。
图1 新型“自走式”拌料机拌栽培原料Fig.1 New-type“self-propelled”mixer for materials
图2 新型装袋机分装栽培基质Fig.2 New-type of bagging machine for packing cultivation substrates
3.3.2 灭菌冷却
四川省黄背木耳生产对栽培料袋灭菌通常采取高温常压蒸汽灭菌法。示范推荐采用新型钢板结构全封闭式灭菌器(图3)对料袋进行灭菌,若容量为1 800袋/锅,排放冷气后锅内温度达100℃持续灭菌维持14 h(若容量增加则灭菌时间相应延长),灭菌结束后,将料袋搬运至接种室摆放,让料袋温度自然下降冷却。福建、山东和河南毛木耳生产对栽培料袋灭菌也多采用高温常压蒸汽灭菌法,因各地和各个种植户的灭菌灶体容量不同,故灭菌时间长短各异。相比之下,四川省什邡市对栽培料袋的灭菌设施和作业具有节省劳力、节约用煤、灭菌彻底、降本增效等优点[5]。
图3 新型钢板结构全封闭式灭菌器Fig.3 New-type sterilizer in enclosed steel plate structure
近年各地政府环保部门出台文件开始禁止使用燃煤灶,如什邡市湔氐镇政府发文(湔府发 [2017]119号) “关于取消黄背木耳蒸包燃煤灶的实施方案”,到2022年对全镇2 062口蒸包燃煤灶进行全部取缔。本研发团队通过试验示范分析,明确了采用天然气燃料灭菌基质灭菌的综合成本比使用煤炭燃料直接降低58.93%,既大幅节约成本又非常环保,“煤改气”灭菌栽培基质可行[5]。这项“煤改气”灭菌栽培基质的设施及其灭菌新技术,若有政府适当资金补贴则在近期将会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3.4 发菌管理
3.4.1 荫棚准备
(1) 专用发菌荫棚
四川省(如什邡市)通常是将黄背木耳栽培料袋灭菌后移至能遮光的大棚(即荫棚或菌棚) 内,进行接种作业和菌袋发菌。荫棚由钢管、角钢、钢筋混凝土柱等作为骨架,塑料薄膜和遮阳网覆盖,搭建成类似蔬菜大棚的隧道式荫棚。其搭建规格大小没有规定格式,棚内不架设层架(有别于出耳棚),以利于接种后的菌袋呈墙式整齐堆码和方便发菌管理作业,耳农依据场地情况和黄背木耳菌袋生产数量准备自己的发菌荫棚。四川省毛木耳生产的发菌和出耳采取的是“两场制”,接种作业和菌袋发菌在中一场地,出耳在另一场地,但这两个场地相距很近,发菌结束之后菌袋方便转移至耳棚。福建省(如漳州市)毛木耳栽培采取的是“一场制”,发菌和出耳在同一场地,搭建的荫棚内有放置菌袋的层架,既用于发菌又用于出耳。山东和河南省的发菌荫棚多采用北方蔬菜大棚。相比之下,四川省毛木耳生产的发菌荫棚具有专一性特点。
(2) 菌棚用前处理
四川省毛木耳发菌棚,在使用的前1个月,清除棚内外垃圾、杂草物,开启门窗或敞篷通风和晾晒。使用前1周~2周,进行药剂消毒灭菌和杀虫。菌袋进棚前2 d~3 d,用硫磺(20 g·m-3)充分燃烧闭棚熏蒸36 h,或每立方米使用甲醛15 mL和高锰酸钾5 g进行混合熏蒸;地面铺撒石灰1 kg·m-3,既吸潮又杀菌[5]。
3.4.2 接种作业
什邡市黄背木耳栽培袋的接种作业采用的是在接种箱内“凌晨抢时抢温”接种,当料袋口温度降至30℃~35℃时,在凌晨进行接种(图4)[5]。操作时,先去掉袋口处的封口膜,将菌种块塞入袋口,再在颈圈上封上封口纸,用橡筋圈扎上封口纸。福建省(如漳州市)则是开放式接种。相比之下,四川毛木耳“凌晨抢时抢温”接种作业具有接种环境相对封闭、种块萌发新菌丝较快和菌袋成品率较高的特点。
图4 接种箱内凌晨抢时抢温接种作业Fig.4 Inoculation before dawn for quicker germination and better mushroom bags
3.4.3 菌袋堆码
料袋接入菌种后,在发菌棚内地面上呈“墙式”成行整齐堆码;前期堆高8层/行,待菌丝向袋中间生长至5 cm后改为堆高6层/行;行间距10 cm~15 cm,作为发菌管理人员过道。而福建省(如漳州市)等地采取的“一场制”或“一区制”栽培,接种后的菌袋就直接摆放到耳棚菌床层架中。
3.4.4 环境调控
(1) 调节温度
本文主要研究了增值税新政自推行以来,给各行业带来的减税效应。研究表明,多数行业已实现减负,但是新政还存在进项税抵扣不充分以及发票难等问题,政策在施行过程中也有不合理的地方。针对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措施以供参考,对于解决举措中存在的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完善。
菌丝“下膀”前控制堆内温度25℃~28℃,以利于菌种块新菌丝快速萌发生长;菌丝“下膀”后控制堆内温度18℃~20℃,以减少病害发生。采取气温低时在菌袋码堆上覆盖塑料薄膜,气温高时掀开覆膜并加以温度调控。
(2) 遮蔽光线
以遮阳网、塑料黑膜等遮盖发菌棚的棚顶及四周(包括门窗),若遇大风和暴雨毁坏遮盖物则及时予以修复,让菌袋在黑暗环境中发菌。
(3) 控制湿度
保持发菌室(棚) 内空气相对湿度在65%~70%,遇空气湿度太高时开启门窗适当通风或放置生石灰吸潮,以降低棚内空气湿度。
(4) 通风换气
每周至少采取揭膜、开启门窗等通风1次,让新鲜空气进入,满足菌丝对氧气的需求,同时排出室(棚)内二氧化碳等废气。
(5) 综合控制
为了保持和提高菌袋温度需采取在菌袋码堆上进行盖膜措施,但是长时间盖膜会导致码堆内氧气不足而影响菌丝生长。为了增加码堆内氧气量,让毛木耳菌丝生长时有足够氧气供应,要采取揭膜或开启门窗进行通风换气措施,但是长时间揭膜又会使码堆内温度下降。盖膜和揭膜对温度、湿度和供氧既相互联系又产生矛盾。因此,需要根据发菌进程和当时具体气候情况,进行灵活盖膜或揭膜。
(6) 勤检常查
随时观察菌袋内黄背木耳菌丝生长情况,发现菌丝生长有不正常时分析原因,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若发现杂菌(链孢霉、绿霉等)污染袋,则及时隔离去除,以防止其蔓延传播,污染正常菌袋。
因为福建、山东和河南与四川的发菌时节的不同,所以,相比之下,四川毛木耳发菌的环境调控具有低温(菌袋码堆内温度控制在18℃~20℃) 发菌、病害减少、发菌成品率较高的特点。
3.5 出耳管理
3.5.1 耳棚搭建
四川省黄背木耳生产出耳棚的搭建,目前主要以拱顶出耳大棚为主,以木棒、竹竿或镀锌管为骨架搭成,棚顶呈拱形或“人”字形。一般棚宽为15.6 m,棚中高度为 5.5 m,边高为 3.5 m,棚长 20 m~30 m,在四周和顶部现覆盖3层75%遮光率的遮阳网。棚内架设出耳床架,用竹棒、水泥柱等搭成分格层架,架间距1.2 m,10层/架,层间用于放置菌袋。棚内安装微喷灌设施,其喷头数量以能够让雾状水喷达出耳菌袋为度;悬挂杀虫灯和黄板纸等。
3.5.2 菌袋上架
黄背木耳菌丝在料袋中长满整个基质即满袋,不急于将菌袋搬入出耳棚,而是让菌丝在发菌棚继续培养10 d后,再将菌袋移入出耳棚,整齐地摆放于出耳床架之中。
3.5.3 诱导出耳
去掉菌袋两端袋口处的封口纸,用竹片或刀片去掉袋口处的“老接种块”,并刮平袋口料面。视具体情况,开启或关闭耳棚门,增加或减少通风来降低或提高棚内温度。一般开启棚门早晚各通风换气,每天15 min,将耳棚内温度控制在18℃~25℃。开启微喷设施,将耳棚内空气相对湿度提升至85%~90%。适当给予散射光照。以此来催促袋口处黄背木耳菌丝分化原基。
3.5.4 出耳环境控制
(1) 调控温度
开启或关闭耳棚门,将耳棚内温度尽可能调节在24℃~28℃,让耳基正常发育,分化长成完整的耳片。
(2) 调节湿度
开启微喷设施,让微喷头喷出雾状水,使耳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一般晴天喷水,每天2次~3次;阴天和雨天少喷水或不喷水;在早晚喷水。以耳片上保持湿润,但无积水、耳片边缘不卷曲、不发白为宜。四川省较早地将微喷灌系统应用于黄背木耳生产的出耳水分管理阶段[6-7],具有省力、节水、节电和降低用工成本的特点。
(3) 调控光照
通过遮阳网调节耳棚内光照强度,晴天中午光照强度保持在250 lx~310 lx即可[8]。
(4) 通风换气
当白天最高温度在25℃时,中午开启棚门进行通风;白天最高温度在30℃时,在早晨和傍晚开启棚门通风。通风时间每天15 min~30 min。
3.6 采收晾晒
3.6.1 采收时间
当耳片颜色转淡并充分舒展、边缘开始卷曲,开始弹射孢子时,即可采收。选择在晴天采收,采收前1 d停止喷水,利于采后耳片的干燥。
3.6.2 晾晒方法
晴天起早采收木耳,去掉耳基脚所带培养料;露天架设竹笆晒架,竹笆上摊铺1层木耳晾晒(图5);利用晴天天气,2 d即可将木耳完全晒干。与其他地方直接在水泥地面或公路上摊晒方法相比,四川黄背木耳竹笆晾晒法具有安全(耳片不会被有毒物质污染)和干燥快速(竹笆通风性好,短时间内就晒干)的特点。
图5 竹笆上晾晒毛木耳Fig.5 Drying method with bamb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