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需求导向的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实践探索

2019-05-28姚炎昕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9年5期
关键词:需求导向乡村小学

姚炎昕

[摘 要] 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是解决乡村小学师资数量匮乏、流失严重的重要手段,是乡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应具备“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扎根乡村的教育情怀、适应全科教育的知识、注重实践的综合能力等素质。通过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构建综合课程体系、搭建“三位一体”育人平台、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等手段加强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

[关键词] 需求导向;乡村小学;全科教师

2010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探索教师养成教育同文化基础教育相融合的幼儿园教师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2012年教育部等5部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通过定向委培等招生方式培养小学全科教师,为农村学校补充高素质教师,扩充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规模,确保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重点培养一批知识广博、热爱小学教育事业、能胜任小学多学科教学需要、能力全面的小学卓越教师。”2015年出台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结合当地农村教育的实际需求,鼓励师范院校和地方政府加强本土化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2018年教育部等5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指出:“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为乡村小学培养补充全科教师”。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足见国家对培养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重视。面对乡村小学阶段教育需求的现状,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是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培养的发展趋势。

一、诉求:乡村小学呼唤全科教师

1.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

一直以来,我国乡村小学教师队伍都存在流失严重、数量短缺、整体素质较低的问题,乡村小学教育质量得不到提升,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阻碍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為此,部分地区推行了“城乡教师轮岗制”“新机制教师”等政策,但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都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艺术类教师供应不足、学科结构失衡等,很多艺术类教师不愿意到偏僻的乡村小学任教。这些主要依靠制度力量从外部引进的“外引型”师资力量很难认同乡村文化,扎根乡村小学教育。基于此,在乡村小学教师培养方面,我们应改变这种“外引型”的师资配置方式为“内培型”的师资配置方式,重点依靠地方高校培养乡村小学全科教师,运用地域优势增加师范生对乡村小学的认同感和亲切感,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乡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培养出的乡村小学全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从而解决乡村小学教学点生师比过大、课程开设不全、乡村小学教育质量低下等问题。高质量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是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对于从整体上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是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要求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分科设置的课程也要体现综合性。这一政策为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指明了方向,需要所有小学教师都从原有的狭隘的分科知识体系中走出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开阔视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新课程改革倡导“全人发展”的课程理念,强调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也要求小学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小学阶段综合课程的设置及“全人发展”的课程理念为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实践土壤,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因此,构建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是乡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托。

3.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是由小学教育的特点、任务决定的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奠基阶段,承载着提升国民素质的重任。我国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综合性、义务性、全面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我国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小学阶段的儿童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而要想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就要体现完整性,并且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凸显了小学教育的性质,并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师资保障。另外,传统分科教学背景下的学科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提升,导致小学教育过程中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结果而忽视体验的过程、重智力因素的发展而轻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等诸多问题。全科教师拥有多学科知识及全景视角等优势,能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和全面评价,从而促进小学儿童的全面综合发展。因此,全科小学教师的培养是小学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满足小学儿童全面发展的应然选择,全科型小学教师比分科教师更能满足小学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4.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是由乡村小学的特点决定的

近几年,虽然在城乡一体化趋势的推动下,乡村基础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我国农村,小学的数量依然庞大,小学的主体依然在农村,而农村小学大多数分布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普遍规模偏小,所以很难按照年级和学科配备师资,很多教师需要教授一个班级的所有课程,一个教师“包班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教学点,一个教师“包校”的情况偶有存在。“撤点并校”的布局调整使得农村小学的数量锐减,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却导致了很多农村小学生很难就近入学,寄宿制的学校住宿条件差、费用昂贵,并且存在安全隐患,使得一些适龄儿童选择了辍学,这些现象的出现不利于义务教育的普及,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将长期存在,“包班”教学现象也将长期存在。而全科乡村小学教师的培养是“包班”教学的必然要求。另外,由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地理位置偏僻且交通条件不容乐观等问题,导致了乡村小学部分学科尤其是体音美等艺术类课程教师紧缺,乡村小学教师“被全科”化现象严重,全科型乡村小学教师的培养不仅能有效缓解乡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而且是既符合乡情又符合教情、学情的明智之举。

二、特质: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素质要求

1.树立“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既然是促进人的发展就应当从人的需要出发,促进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发展。但实际上,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的教育远离了人而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是一种失去了自我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且缺乏整合,过分重视知识教育且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加上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很难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符合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对每一名学生都有充分而全面的了解,而只有在小班额的班级中教师才有可能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从教育“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全科教育比分科教育更适合小学教育,打破学科界限,培育全科教师已成为各国小学教育的普遍共识,能促进基础教育“由关注知识到关注人”的重心转移。树立“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是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实践先导。

2.扎根乡村教育的深厚情怀

农村教育情感是指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所具有的倾心于农村教育,热爱农村儿童的思想情感。深厚的乡村教育情怀是乡村小学全科教师从事乡村教育工作的情感基础。由于乡村地区偏僻、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条件相对艰苦,如果没有扎根乡村教育的深厚情怀,是很难在乡村长期坚持下去的。很多地方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范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奉献乡村教育事业,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下就可能面临失业,这就需要地方高师院校把培养志愿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真正愿意扎根基层,具有扎根乡村教育情怀的全科小学教师作为育人目标。教育是有感情的事业,是心与心的交融,扎根乡村教育的深厚情怀是乡村全科教师致力于乡村教育事业的先导,是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素质的灵魂。

3.适应全科教育的知识

“全科型教师与一般教师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必须具备广博的综合文化知识”。小学全科教师将胜任综合学科或多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美术、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应不断丰富视野、拓宽知识广度,注重综合知识的积累。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全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是指对所有课程知识都系统掌握,而是强调知识面相对广博,知识体系相对完整、系统。按照胡塞尔和哈贝马斯的观点,“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性的、奠基性的、直观的,人的生命存在的综合世界。”综合性知识的获得是农村小学生的需求之一,这就要求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完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乡村小学教育环境。对于培养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高师院校来说,也应不断优化全科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使其能够适应未来乡村小学全科教育的需求。

4.注重实践的综合能力

乡村小学全科教师不仅需要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还需担负乡村小学的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的重任,开展符合乡村小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班队活动、科普活动等方面的工作。多样化的工作任务及多重角色的转换要求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包括适应乡村小学教育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专业自我发展能力等。另外,全科教师要真正适应农村的小学教育环境,满足农村小学生及农村教育的需求,就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综合能力才能应对偏远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全科教学”或“复式教学”的现实需要,才能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困难儿童等弱势儿童群体对教育教学或心理疏导的需求。综合实践能力是对一名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乡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应然选择。

三、愿景: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实践路径

1.强化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

教师队伍建设是解决乡村教育弊病的根本所在。只有热爱乡村教育事业、富有责任感的乡村教师才能给乡村儿童带来希望。对乡村教育的热爱与坚守是乡村教师最重要的情怀。培养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高师院校应重视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养,使师范生能充分感悟和体验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情怀,提升其职业认同感。首先,应教育师范生热爱并忠于乡村教育事业,对乡村少年儿童充满爱心,加强教师教育为乡村服务“魂”的基因注入。其次,开展乡村小学教师的角色体验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技能训练及竞赛来提升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培养师范生对乡村小学教师职业的认同,使他们能形成“儿童化”思维。同时开展主动研究和探索乡村教育的见习、实习活動,感受乡村小学教师应有的责任,让师范生能真切地感受到乡村小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及改善生活条件的强烈愿望,逐步培养全科师范生的乡村情怀和对乡村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

2.构建适应乡村小学教育需要的全科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乡村小学教育需要的是学有专长,能够胜任多科教学的全科教师。培养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高师院校应根据乡村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进行整合,构建综合课程体系。首先,课程设置的学科门类应齐全。全科教师需要胜任乡村小学教育的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全而广的综合课程体系是全科教师培养的基础。其次,适当增加适应乡村小学教师需要的实践课程的比例。高师院校应在课程设置中将课程的核心指向实践,要求师范生在学习各类课程时及时开展实践训练,提升实际教学能力。同时,提升实践课程的质量,避免教学内容“空洞”的问题。再次,开设乡土文化课程。乡土知识是乡村教师融入乡村的基础。开设乡土文化课程能加深师范生对乡村文化的了解,激发其热爱乡村的情感,提升其为乡村教育服务的能力。同时,乡土文化课程的开设也可以为以后师范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校本课程开发奠定基础。

3.搭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平台

形成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乡村小学的实际需求为导向,高校培养为依托的培养机制,不断提升乡村小学教师培养的实效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做好高校与乡村小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工作,为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前培养、实习、就业等提供指导。乡村小学为师范生提供见习、实习等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基地。同时,选拔一批一线优秀的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参与师范生的培养,担任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导师,增强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实践保障。通过三方协作,落实师范生在乡村小学的见习、实习制度,每学期定期开展各类见习、实习等实践学习活动,实现乡村小学的高效双向互动,这有利于师范生了解乡村小学现状,进一步感受乡村小学教师扎根乡村,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加深师范生与乡村小学的情感联系。

4.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需完善人才培养的社会评价机制。一方面要健全人才培养专门机构,建立教育质量报告制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由高校内部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乡村小学转移。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培养现状,并根据调研结果对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乡村小学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立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教学评估。另一方面,实施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乡村小学教师的培养需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及乡村小学实施全面评价。高校可根据评价提供意见反馈,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完善符合乡村小学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行政部门应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对乡村小学全科教师进行全程跟踪评价,以便培养出真正“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乡村小学全科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

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教育部,等.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http://teacher.eol.cn/jiao_yu_ren_cai_zi_xun_

52/20121218/t20121218_882631.shtml.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11/201408/174307.html.

[4]教育部,等.教師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3/28/content_5278034.htm.

[5]肖其勇.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协同培养机制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5(5).

[6]肖其勇.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特质与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3).

[7]黄玉楠.全科型教师的培养[D].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汉江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多科型乡村小学教师培养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5011)。】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需求导向乡村小学
如何提高西藏乡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美国在线音乐产业盈利模式的需求导向分析
浅谈乡村小学电教设备管理
基于网络与数据智能化的数码印花产品设计定制模式研究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分类教学模式探究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如何培养乡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让信息技术走进乡村小学数学课堂
浅谈“想象模拟”在童声合唱训练中的实践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