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转变理论在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干预中的应用*

2019-05-27陈朋艳

关键词:行为习惯阶段血糖

陈朋艳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3

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CHD)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和易发病。根据相关统计,老年人(≥65周岁)中约有25%患有明显临床症状的CHD,其中50%因CHD致死[1]。如果CHD病情纠正不及时,则会进展为心肌纤维化,进而导致心力衰竭[2]。行为转变理论是基于社会心理学但注重个人变化过程的新型理论模型。采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在保证CHD治疗效果的同时有利于降低患者对药物的依赖,引导患者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促进早期康复[3]。在本研究中,我们对比了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在治疗CHD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将有关资料和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研究法,研究严格遵照伦理学标准并报我院医学伦理会研究同意。选择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145例老年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4];②经超声心动图或心电图检查确诊;③年龄65~80周岁之间;④病情稳定,心功能分级Ⅰ级、Ⅱ级;⑤精神正常,有语言表达能力;⑥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及精神疾病者;②严重听觉障碍或语言交流障碍者;③老年痴呆者;④严重躯体疾病者;⑤治疗依从性差或无法获得随访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72)和观察组(n=73)。对照组中,男47例,女25例;年龄65~78岁,平均(69.4±6.3)岁;合并高血压49例,糖尿病34例,高脂血症31例;有吸烟史64例,有嗜酒史40例。观察组中,男50例,女23例;年龄66~80岁,平均(70.4±6.6)岁;合并高血压51例,糖尿病32例,高脂血症33例;有吸烟史66例,有嗜酒史38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组内患者在住院期间期间基础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同时给予健康教育,内容包括CHD诱因、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常规性家庭保健。患者出院之后定期随访并进行常规健康指导。持续6个月。

1.2.2 观察组 组内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选择专业护师对患者进行询问和指导,记录患者生活方式改变情况,解答患者在转变行为习惯过程中的疑惑,并查找存在的问题,给予解决方案。持续干预6个月。具体内容为:①意向阶段。护师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交谈,重点向患者介绍CHD的致病原因、临床特征、注意事项和当前治疗进展;转变患者认为药物是治疗CHD唯一有效方法而转变生活方式与治疗无关的观念,给予患者自我效能激励法及认知转变策略,提高患者对CHD的认知水平和掌握自身行为与健康状况的能力,深刻认识到当前不良行为习惯对CHD康复的不利影响,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疾病治疗观,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有意识控制血糖、血脂水平。②评估阶段。护师对患者能否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持之以恒地坚持良好行为进行评估,了解并掌握患者矛盾心理,激励患者树立改变不良行为习惯的意愿,具体操作方式包括:举办病友会,鼓励病友相互交流,分享自我护理经验;集体授课;发放教育手册;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提高患者对疾病及生活方式的认识。③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患者正处于“正在准备改变”的过程中,前期的意向阶段和评估阶段已经影响患者,协助患者正确评估自身行为改变过程中知觉障碍,鼓励患者自己制定控制目标、实施计划、操作步骤,确定开始改变时间;鼓励患者利用日记本记录自己的计划执行情况,同时记录自己的运动锻炼、日常饮食改变以及情绪调控情况等内容。④行动阶段。根据自我效能策略制定6项干预措施,包括设定目标、替代经验、直接经验、行为转变策略替代选择、自我承诺、强化管理。要求患者定期随访,分析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情况,肯定并鼓励患者良好行为习惯的转变,提高患者治疗信心,依然坚持循序渐进的策略对患者进行干预。⑤维持阶段。建立规范化健康档案,通过电话、家访等形式监控患者行为转变,并应用自我效能策略,肯定患者为改变行为付出的努力,增强患者坚持改变不良行为的信心和动力,对已建立的良好行为加以巩固。

1.3 观察内容 采用自行设定的调查问卷评价两组患者的康复知识及二级预防行为。康复知识包括:疾病基础知识、药物知识、饮食知识、运动治疗知识、危险因素控制知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结果越优。二级预防行为包括:危险因素控制、生活方式改善、服药依从性、定期随访,总分100分,分值越高结果越优。

1.4 实验室检查 两组患者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抽取空腹静脉血送实验室待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FPG)、糖化血糖蛋白(Hb A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胆固醇(LDL-C)、高密度胆固醇(HDL-C)。

2 结 果

2.1 康复知识及二级预防行为评价 两组患者干预后6个月的二级预防行为和疾病康复知识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均<0.05),但观察组干预后6个月的两项评分都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康复知识及二级预防行为评价分)

2.2 血糖水平

观察组干预后6个月的FPG、2h FPG、Hb Alc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对照组改善幅度均不及观察组(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糖水平比较

2.3 血脂水平

观察组干预后6个月的TC、TG、LDL-C、HDL-C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对照组的上述指标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脂水平比较

3 讨 论

行为转变理论最早应用于戒烟干预中,其效果在获得临床认可后,被用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干预中[5]。该理论根据患者行为转变需求,在其行为转变过程中给予技术性支持,其目的在于指导并协助患者建立起健康的行为习惯。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重视分步施行、循序渐进,所以护理干预的整个过程中被分解为意向阶段、评估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和实施步骤,为患者行为转变提供全位指导,弥补了传统护理干预缺乏人文关怀和针对性不强的不足,通过动态性、综合性护理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最终促进患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6-7]。

有文献[8]报道,CHD发病与患者的不良行为和饮食习惯存在密切关系。有研究[9]表明,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和饮食习惯,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在促进患者康复方面有重要意义。药物控制是临床治疗CHD的常用方法,但易发生不良反应[10]。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6个月的二级预防行为和疾病康复知识评分都优于对照组(P均<0.05),同时,观察组干预后6个月的FPG、2h FPG、Hb Alc、TC、TG、LDL-C、HDL-C等血糖血脂指标均较优于对照组(P均<0.05),这表明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在CHD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要优于常规护理干预。

综上所述,行为转变理论在老年冠心病(CHD)患者护理干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较大,能够提高患者对CHD的认识水平,树立良好行为习惯,改善血糖血脂水平,对患者的康复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阶段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猪的血糖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