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命门、元神脑神、识神心神关系再探讨(四)命门元神与五脏及三焦的关系

2019-05-27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命门心神三焦

贾 耿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振华中医医院内科,内蒙古 包头 014030)

(上接第9期)

命门、元神、泥丸、脑芯、脑神的内涵一致,命门是通过起源于脑芯的足太阳经入五脏六腑之腧而为五脏六腑之本的;心、识神、心神是同一个功能系统,心神是通过起源于大脑的督脉而“处物”而“神明出焉”的。脑神与心神及五脏神的关系实质上是命门与五脏的关系;命门与五脏是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的关系;命门与三焦是脏与腑的表里关系,是脑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的表里关系。

1 命门脑元神与心识神及五脏的关系

图1 元神=泥丸=脑心=命门=小心=真心=真精=根源=心=主宰

1.1 脑芯泥丸宫是百神之主 由于脑芯泥丸宫是五脏生理活动的最高主宰,所以内脏生理活动的信息主要反馈至脑芯泥丸宫。脑芯泥丸宫没有五脏六腑活动信息的反馈,就不可能有内脏运动信息的产生。《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其途径有二:一是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目者宗脉之所聚”和“诸脉者皆属于目”的途径皆上注于生命之门目,再通过目系直接上属于脑心,而非整个脑髓(见图1~2);二是“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收藏着五脏六腑内脏之信息(后天之精)通过“肾生髓通于脑”的途径直通于内脏脑——脑芯泥丸宫,而非整个脑髓(见图2)。内脏感觉信息经过脑芯泥丸宫的分析整合后引发出内脏调控信息(元神之气),后者起源于脑芯泥丸宫(气出于脑),通过目系外出于生命之门目(阳气出于目),然后随足太阳经的运行入十二脏之俞(循项下足太阳),从而调控五脏(五脏神)的生理活动,体现着元神主宰五脏(五脏神)的作用[1]。命门专家陈根成认为这就是《内经》命门目与五脏先后天相互关系的依据[2]。

图2 肾藏五脏六腑之精主骨生髓直通于脑芯

大脑识神需要有外界信息的反馈才能使其神明出焉。躯体感觉器官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痛觉、温觉、嗅觉的感觉传入信息都要经过脑芯泥丸宫的整合,更换不同的神经元,再分别投送到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以产生相应的感觉和意识,从而刺激大脑皮层产生相应的视听言行等躯体运动信息(识神)。

《东医宝鉴》曰:“头有九宫,脑有九瓣,九宫罗列七窍,应透泥丸宫,日则接于物,夜则接于梦。”九宫罗列七窍之信息,皆反馈应透至位于脑髓中心的脑芯泥丸宫,这就是“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宫则根据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温觉、味觉、痛觉七种感觉器官反馈来的躯体感觉信息,经过脑芯元神的分析处理后发送到大脑的相应皮层,才能使大脑做出相应的“日接于物,夜接于梦”的识神反应,以感应认识(任物)和支配处理(处物)外界一切事物。

周德生等[3]指出:脑窍有外窍必有内窍,外窍可感观为七窍,内窍玄微为“中窍”“神窍”“祖窍”,七窍归宗于“中窍”“神窍”“祖窍”。脑髓中心的丹田“方圆一寸二分,虚开一窍”,乃为“中窍”,而思虑之识神转换为元神,元神转换为思虑之识神,“必由中窍而运行”,中窍乃为“元神气化之所,神机化生之处”,故又称之为“神窍”“祖窍”,神窍化生元神,统御五脏神。谢海洲[4]指出:“脑窍(中窍、祖窍)为元神之府,为诸神之会,总统众神”。《说文解字》曰:“窍者,穴也,空也”,巢穴也,脑髓的中心“其空为谷”实为泥丸元神脑芯脑神所藏之处,丹田泥丸宫生命之室中窍也,玄牝太极命门也。

刘永明[5]指出:《黄庭经》将人体的所有感觉机能都意象化为各种神灵,最后包括五官七窍之神、周身之神和五脏之神都要归宗于中窍脑神丹田泥丸宫。这就是“一面之神宗泥丸”“上丹产于泥丸宫,百神所集”“泥丸之官,神灵所集”“脑神丹田,百神之主”“虽周身百节皆有神,惟泥丸之神为诸神之宗……而当中方圆一寸处,乃百神总会”的解剖生理学证据。清·《锦囊密录》云:“脑为元神之府,主持五神,以调节脏腑阴阳,四肢百骸之用。”明确脑元神是包括心神在内五脏神的最高主宰。

由此可见,人体所有内脏和躯体的内外感觉信息都要集中反馈应透至中窍脑芯丹田泥丸宫,脑芯泥丸宫实为人体内外各种感觉信息的整合、中转中心。周身百节之神灵(躯体感觉信息)皆要反馈应透至脑芯元神泥丸宫,经脑芯元神的整合、中继后到达大脑才能引发出躯体的运动调控信息,躯体运动信息(识神)经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督脉)的传递而至躯体器官以主导视听言行(心神)的心理活动,这实际上是督脉的传导路径和功能;五脏之神灵(内脏感觉信息)反馈到脑芯泥丸宫后,经脑芯元神的整合后才能引发出内脏运动调控信息,内脏运动信息(元神)经脑芯——下丘脑——交感干(足太阳)的传递而至内脏器官以主宰五脏(五脏神)的生理活动,这实际上是足太阳经的传导路径和功能[1,6]。这也是潘毅“元神调控五神,是五脏神产生之源”的解剖经络学证据[7]。所以脑芯不仅是元神的物质基础,还是产生和主宰五脏神的源泉,符合黄合婷“元神不能离开物质基础而存在,以及元神对心神的调节是通过统辖‘五脏神’的系统来发挥作用,其中包括促进五脏神的形成以及对五脏神进行调控两种作用”[8]。周德生指出:脑元神对包括心神在内的五脏六腑有调控主宰作用,而五脏六腑对脑元神则有反馈调节作用[9]。

1.2 脑芯元神足太阳与大脑识神督脉 足太阳之脉是起源于目睛命门脑芯的经脉,是传递脑芯元神主宰五脏生理活动信息的经脉,它入五脏六腑之俞并惟肾而络最后植入至阴穴,而与足少阴肾经相连通,是命门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和“其气与肾通”的经络学证据[1];督脉是起源于大脑的经脉,是传递大脑识神主宰形体视听言行心理活动信息的经脉[6]。脑芯元精化生的元气元神通过足太阳之脉的运行出生命之门目入十二脏之俞主宰着五脏的生理活动,大脑识神通过督脉则主宰着形体之视听言行的心理活动[10]。督脉既是大脑识神的经脉,也就是心神的经脉,心是通过督脉以“处物”而“神明出焉”的[11],这应是心主神明处理外界一切事物的经络学证据。

李平[12]指出:神有脑神心神之分,“通督调神”针法在治疗精神意识等心神失守方面的病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督脉与心神联系在一起。许能贵[13]提出了“督脉为脑脉、主治脑腑疾病”的学术思想,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改善脑供血、恢复大脑功能损伤的显著疗效,不仅明确督脉是隶属于大脑识神的经脉,而且用“通督调神”针法在治疗“血脉不和,神失所居”方面的显著疗效证明了“心藏脉,脉舍神”的功用。张鑫等[14]综述:“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有显著的疗效,不仅是“血脉不和,脉不舍神”的验证,也是大脑识神与督脉密切相关的验证。姜劲峰[15]指出:抑郁症病位在脑,脑位最高,气机上升至此而转为下降,成为气机升降的转折点,抑郁症的发病以气机升降不足为主要病理变化,而针、灸督脉经穴能改善大脑的血流量以疏通气机升降之道路而可改善抑郁症的认知障碍,以达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的宜居状态。“通督调神”是通过针刺督脉经穴反馈性的调节大脑的血流量和功能状态而治理大脑各种病变的临床宝典,其本身就证明了督脉与心神所具有的内在联系。

虽然五脏六腑之生理活动和视听言行之心理活动分别受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的支配,但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分别受脑芯和大脑的控制,即元神和识神这两套内外控制系统是非常清楚的,元神的本质是:脑芯/或边缘系统—下丘脑—交感干—内脏运动神经系统及下丘脑—垂体—靶腺系统,它调控着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及机体的生殖机能和生长壮老之生命进程;识神的本质是:大脑—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躯体运动神经系统,它调控着躯体视听言行之心理活动[6]。

《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巢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巢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显然这里包含了五脏六腑生理活动之精和躯体心理活动之筋骨肌肉的感觉信息皆反馈至目睛命门脑芯泥丸宫,五脏六腑之精的内脏感觉信息皆上注于目通过目系反馈至脑芯泥丸宫后可直接引发出内脏运动信息,内脏运动信息(元神之气)再经起源于脑心泥丸宫的足太阳经通过目系出生命之门目,然后上额循顶下项夹脊入十二脏之俞调控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体现着元神的主宰作用;而视听言行之筋骨肌肉的躯体感觉信息经任脉上行至目睛命门时分两支入目后随目系反馈至脑心,经脑心的整合中继后转发到大脑皮层才能引发出躯体运动信息,躯体运动信息(识神之气)再经起源于大脑的督脉“后出于项中”而调控躯体视听言行之筋骨肌肉的心理活动,体现着识神的主宰作用[1,6]。

“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实际上就是指视听言行筋骨肌肉的躯体感觉信息通过目系反馈到脑心后再转发到大脑引发出躯体运动信息,躯体运动信息(识神)再经起源于大脑的督脉“后出于项中”而调控躯体运动,这才是它圆满的目的。所以我们要深刻领会《黄帝内经》内脏感觉信息(五脏六腑之精)和躯体感觉信息(筋骨肌肉)皆上注于命门目“……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通过目系再“上属于脑”经脑中枢的处理后引发出运动信息(神),躯体运动信息(识神)则随起源于大脑的督脉“后出于项中”而主宰躯体筋骨肌肉视听言行之心理活动,内脏运动信息(元神)则随起源于脑心的足太阳经“气出于脑”、“阳气出于目,循项下足太阳”入五脏六腑之腧而主宰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1,6]。这是“入与出”的因果关系,是阴阳上下环转的循环运动,是自相似于天体圆运动循环往复的必然规律[16]。

1.3 脑神与心神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周德生认为:“藏于内者为神机,显于外者为神明”,而位于脑髓中心的丹田命门脑芯“为元神气化之所,神机化生之处”[17]。脑芯元精泥丸元神深藏于脑髓中心的中心,是阴阳之根、性命之本,有着先天固有的生物程序和内在机制,是先天之“神机”。神机为命门先天造化之机,为元神之使,为脑神之用,主宰着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和生命进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藏于内。神明以神机为本,为识神之使,为心神之用,主宰着躯体视听言行之心理活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显于外。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所谓神者,实有元神识神之别”“然其所注重者在脑中元神,不在心中识神。”“脑中元神,体也;心中识神,用也。”元神无思无虑藏于脑,显然应是指深藏于脑髓中心的泥丸脑芯,为脑中之脑。由于有思有虑的大脑隶属于心,由于生理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所以脑芯元神为体,心中识神为用,体阴用阳,脑神是本,心神为用。刘永明[18]指出:脑神无思无虑清静无为尊贵静处而为阴阳之根、百神之主的特性是生命的根本所在和最高主宰,心神有思有虑主动有为调控视听言行运动不已的特征是人体的次高级主宰,故心神与脑神并存不悖,相辅相成,但脑神地位高于心神,脑神为体主静,心神为用主动,心神是在脑神的基础上变化所生,为脑神所主。

1.4 命门与五脏 张景岳在《真阴论》中说:命门是“十二脏之化源。故心赖之,则君主以明……肺赖之……脾胃赖之……肝胆赖之……膀胱赖之……”,五脏包括心神在内的活动均依赖于命门的支持。赵献可在《医贯》中也说:“人之初生受胎,惟命门先具。有命门然后生心,心生血;有心然后生肺,肺生皮毛;有肺然后生肾,肾生骨髓;有肾则与命门合。”并指出:命门“为十二官之主”、是“真君真主”,所以“肾无此则无以作强……脾胃无此则不能蒸腐水谷……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心与五脏是同一个层次,都是在命门的主宰下产生和活动的。清·陈士铎在《辨证录》中直言:“命门为五脏之主……盖命门为十二官之主宰。”他又在《石室秘录》中指出:“人生先生命门,而后生心。心得命门而神明有主,始可以应物……(五脏六腑)无不借命门之火温养也。”命门先生为主,是五脏之主,心神只有在命门元神的支持下才可以有从“任物”到“处物”的神明活动,五脏只有在命门的支配下才能有它们的生理活动。元神与心神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脑神与五脏神的关系,说到底是命门与五脏的关系。陈根成[2]指出:脏腑的结构和功能是在命门的主导下,按照先天既定固有的生物程序有序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方向性,是不可逆的。五脏需借力命门元神的调控才能有正常的生理活动,而命门本身的动力机制则是在其自身内部,是自己发生、自己发展、自我消亡、而非外力所为。潘毅[7]指出:元神对生命活动的自主调控也包括其自动识别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和御邪于外或驱邪外出之功能,而元神来自命门,这实际上是命门“守邪之神”御邪防病的自主功能,所以“守邪之神”就是命门元神所为[2]。

脑芯是命门所藏的先天之精,是真精真阴,是人体生命之根,是人身之太极。张景岳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传忠录》)。所以张景岳又说:“所谓真阴之治者……故治病必当求其本。盖五脏之本,本在命门;神气之本,本在元精,此即真阴之谓也”(《真阴论》)。命门元神为五脏之本,而脑芯元精又为命门神气之本,是人体阴阳之根,所以,若命门真精亏损,元精不能化生元气元神,“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持,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这是“万物盛衰之理,盈虚在根”(《传忠录》)的本原之道。所以张景岳反复强调命门藏真精真阴而为“真阴之脏”,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故治阴阳病变必求其本当在命门真精真阴之谓也,这是“一生二”,“一”为“二”之本的本原之道。《黄帝内经》“生之本,本于阴阳”及“阴平阳密,精神乃治”和“治病必求其本,本于阴阳”,则是“二生三”的阴阳之道,故治精神病变必求其本,本于阴阳则是“二”为“三”之本的道理。所以阴阳病变治其一,此即真阴之谓也,本原之道也;精神病变治其二,阴平阳密也,阴阳之道也。

《寓意草》曰:“头为一身之元首,穹然居上,乃主脏而不奉脏者也。”居于丹田命门泥丸宫的脑芯泥丸不仅是主脏,而且与五脏之间是主与奉的关系[19]。五脏是在命门的主导下产生的,所以五脏之本,本在命门脑芯元精,而“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通过目系上奉于脑芯命门,肾藏五脏六腑之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芯命门[20]。张家玮[21]指出:命门与肾均为藏精之所,但命门藏先天之精化生五脏六腑,肾则藏五脏六腑后天之精主骨生髓通于脑。《素问·五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奇病论篇》:“髓者以脑为主。”《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内经》所述髓,主要是脑和脊柱之中的脊神经,而非现代医学所认识的骨髓,所以赵献可“肾生骨髓,有肾则与命门合”正是肾藏五脏六腑之精生髓通于脑,以后天之精奉养先天之脑芯命门,这正是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之道。

1.5 命门与三焦 《难经》指出:命门为“三焦之原”“守邪之神”,而“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三焦为命门原气之使,命门原气是通过三焦的上通下达而出入于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中藏经·论三焦》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惯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三元即元精元气元神也,三焦行使命门三元之气总领五脏六腑,起着导上宣下、周身惯体,和内调外的作用。命门脑芯三元之气需要借力三焦导上宣下的传导功能别入十二经脉而出入于五脏六腑,总领诸脏、和内调外、推动气化、腐熟水谷、运行津液最终化生后天之精以养先天之精。所以三焦应是命门三元之气升降出入的通路和气化的场所。

《类经·藏象类》:“然十二藏之中,惟三焦独大,诸脏无与匹者……三焦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三焦是包罗诸脏的一腔大腑,六腑之中惟三焦独大,心肝脾肺肾无与匹配。五脏六腑,五脏配五腑,但惟有命门太极至上“总领五脏六腑”与三焦相匹配,是为六脏六腑十二藏也。三焦与命门相表里,位于三焦之上的命门脑芯三元之气经足太阳之脉的运行入十二经之腧后必须经过三焦导上宣下的疏通机制方可“周身惯体”沟通全身气血津液,发挥其激发、温煦、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作用。

《难经·二十五难》曰:“心主与三焦相表里。”周德生认为:“心主”是神明之心“脑脏”的代称,脑脏与三焦相表里,而心主、脑脏、脑髓脏、神明之心等神脏与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类似,三焦则是导上宣下的神机通路[9]。高也陶[22]认为:“心主”是脑脊神经系统,相当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周波[23-24]认为:“主”最终的字义就是以脑为代表的中枢神经,“心主”就是大主、真主,是统领五脏六腑之外的实体性脏器,相当于以脑为主体的中枢神经,而三焦则是遍布于脏腑的周围神经及其神经纤维网,所以“心主”与三焦的表里关系就是中枢神经(脏)通过周围神经(脉)、神经纤维网(一腔之大腑)支配整个人体的关系,即“心主”与整个脑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类似,三焦则与周围神经系统相类似,二者为表里关系。

实际上,“心主”与三焦相表里,就应是独立于三焦之外的实体性之脏器,而非上焦之中的心或心包。三焦为“腑”而能“总领诸脏”是因其为“原气之别使”执行着命门原气主宰的使命,元精元气元神三元合一,故元气蕴含着元神主宰之功能而能“总领诸脏”。如此“心主”应是类似于能够总领五脏六腑生理活动的脑芯之功能,是脑芯高级中枢神经主宰功能的代称,等同于命门,命门为“三焦之原”,“心主”与命门同为一物,故又有命门与三焦相表里之说,而命门脑芯旗下的下丘脑——交感干——内脏自主神经纤维网则是三焦导上宣下、周身惯体、和内调外的神机通路。这也应是邢玉瑞太极命门“其腑三焦”和张敬文等太极命门“为三焦之源”的本质所在[25-28]。

陈士铎《外经微言》:“主者,命门也,命门为小心……所以为十二经之主也。主者,即十二官之化源也。”小心即命门,又是十二官之主,故小心为真主,称之为心主。命门、小心、心主同为一物。小心与心有别,王冰注曰:“小心,谓之真心,神灵之宫室”。“小心”藏脑宫神室,所处在上,在上丹田命室泥丸宫,泥丸脑芯脑心元神也,为脑中之脑,脑中之核心,是人体中枢的中枢、中心的中心,是神灵所在,是真正的心、真正的主,相对于血脉之心而言,称之为小心,但却是真心真君真主,故曰“心主”,与命门脑芯吻合。命门以三焦为别使,位居三焦之上,只有这样,命门脑芯小心之“真君真主”才能作为至高无上的“心主”而为十二官之主。

《素问·刺禁论》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刺中心,一日死。”“鬲肓之上”有心肺与“七节之傍”有小心具有对应关系,二者均在上焦的运筹范围之内。颈七、腰五、胸十二,膈上之心肺占据了整个胸腔,那么七节就应是指胸腔之上的颈七。颈椎的上端与延髓相邻,延髓是主管呼吸、心跳的基本生命中枢,与膈上之心肺直接相关,所以延髓就应当是七节所依傍的“小心”,“小心”是通过“七节”的周围神经之路而与心肺“其气相通”的。冯文林等[29]指出:只要确定了“七节之傍”的位置,就可推测出“中有小心”终究为何脏器。傍,非旁也。《说文》:傍,临近、依傍、凭借也;中,中间、中心也。根据脑脊从上而下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特点,颈七只能是“傍”上而不能“傍”下,程如海[30]据此认为“七节之傍”是指颈椎傍延髓而立,是“傍”有所依,而“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之后又紧接着有“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的记载,这是“小心”为延髓之佐证,王洪图[31]也持“七节”为颈椎、“小心”为延髓之观点。延髓是脑芯的组成部分[32],脑芯与鬲上之“心”相比,则称之为“小心”。颈椎上端风府穴之上临近的就是脑户穴,脑户与印堂相对应,其深中部恰是脑芯的区域,是七节所依傍的“小心”,故“刺中心,一日死”与其后的“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是同一个概念。脑髓之大脑和脑芯,惟脑芯之延髓稍受损伤即可引起心跳呼吸停止而危及生命,所以“小心”就是延髓之脑芯无疑,此乃生命之要害,人身之命门,符合本段经文“脏有要害,不可不察”的主旨[33]。

七节紧依“小心(脑芯)”之脏而立于上焦,是脑芯与膈上之心肺的神机通路,七节凭借脑芯之神机命门之原气总领膈上之心肺。所以吴崑的《素问》注:命门即“小心”,杨上善的《太素》注:“命門者,小心也”,而《针灸甲乙经》及《黄帝内经太素》又将“小心”作“志心”[34],王冰的《素问》注则“志心,谓之小心。”而“志心”在周德生的新论下又是位于脑髓中心的脑芯(脑心),为上丹田之命门[9],说来说去,“小心”“志心”“命门”“心主”同为一物,就是“脑芯”。所以,清·《吴医汇讲》说:“有误引‘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为命门者,至谓其形如胡桃,尤为荒诞!”七节之上形如胡桃泥丸的脑心命门在古中医是有解剖学认识的,是真实存在的。

《千金要方·三焦脉论》曰:“夫三焦者有名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还神道,周身贯体可闻不可见。”往还神道,就是三焦主领五脏六腑导上宣下、周身贯体的神机通路。所以命门脑芯与三焦相表里,许多学者力倡三焦就是周围神经、脊神经、脑神经、交感神经、植物神经、内脏神经等等,佐证了三焦周围神经系统与命门脑芯中枢神经系统的表里关系。脑芯高级中枢神经接受全身各处(三焦)感觉信息的传入(导上),经过它的整合、中转后再发出运动信息的传出(宣下):(1)整合后直接引发脑芯——下丘脑——交感干——内脏运动神经传出信息;(2)整合中转投射到大脑皮层后引发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躯体运动神经传出信息。所以高也陶认为心主(脑芯)相当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

周德生[9]指出:脑芯通过调控大脑的整个活动水平进而调控着全身的整体活动水平,命门脑芯是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的最高主宰,脑芯元神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机体内外,以适应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从而“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通过外周神经纤维网的调节以使腠理坚、皮毛固,从而御邪防病,这是命门元神“守邪之神”的职责。

三焦与脑脊周围神经相关,所以上、中、下三焦大致相当于颈椎段、胸椎段、腰椎段三个区域脑脊周围神经的神机通路,颈椎段(上焦)支配心肺以上,胸椎段(中焦)以脾胃肝胆为主,腰椎段(下焦)支配肾膀胱大小肠以下,这就是命门脑芯中枢神经“为三焦之源”的本质及其之下的三焦(周围神经)导上宣下、周身贯体、往返神道的神机(气机)通路。王静敏等指出:三焦与命门相表里,三焦有其结构基础,只不过是命门气机升降出入的一条道路而已,太极命门则是人体生命的源头和原动力,有其功能特点;三焦是气机、气化的主要途径和场所,太极命门则是气机的根源、气化的原动力[35],符合命门脑芯中枢神经与三焦周围神经的感觉传入(导上)和运动传出(宣下)及升降出入表里相合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结语

《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但也不是句句都真理,我们不能因“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囫囵其中而不能自拔。我们不能把“命门者,目也”这一重大理论命题置之度外,不能置“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元气之所系”三元之众于不顾,不能无视太极命门生命之根源的主宰地位。《黄帝内经》重思辨轻解剖,重功能轻形质,没有认识到神有元神识神脑神心神之分和脑髓有脑芯大脑高级低级之分,把脑神和心神混为一谈[36-37],所以后世对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之争,都不足以表述传统医学尤其是道家医学对“头有九宫、脑有九瓣、泥丸、泥丸宫、上丹田、方寸、脑心、天心”之脑髓的形态解剖学和元神识神之生理、心理学的认识成就。虽然道教是宗教神学,但不能轻视其养生之道的医学之理。结合道家医学探究《黄帝内经》“命门者,目也”和“精成而脑芯生”及其西为中用的形态解剖学和生理/心理学的本质关系则可以完全阐释《难经》命门、心主、三焦的所有生理功能及其关系的本质。如果源头上不厘清中医理论存在的这些重大问题,下游任何固守成规的研究都永远不可能有突破。

猜你喜欢

命门心神三焦
3个月建厂3座,再度刷新“渔美康速度”!80后集团掌门人亲授企业的“三重命门”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从三焦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理论探讨
中医命门学说在职业病预防中的应用
小朋友绘画作品展
土家族三元学说与中医学三焦学说之异同
抓住“命门”练太极
浅谈命门学说及其在肾脏病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