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2019-05-27王碧莹李国信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外科学泌尿系小便

王碧莹 李国信

(1 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2;2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办,辽宁 沈阳 110034)

泌尿系结石是临床上最常见、多发的泌尿系疾病之一,是指尿液中的盐类如碳酸盐、草酸盐、磷酸盐等与尿液中胶体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而沉淀下来的结晶,主要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结石。临床上经常可以引起肾绞痛与尿血的症状,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以并发肾积水和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此病归属于中医“石淋”范畴。中医药方法治疗该病具有疗效明显、创伤小和安全的特点。但是,通过考察权威文献与学术界中医辨证可以发现,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存在较大差异,极大地降低了中医辨证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因此,提出解决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的思路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 权威文献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标准分析

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标准权威文献包括《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简称《标准》)[1]、统编教材《中医外科学》(分别称李本、何本、陈本、喻本、翟本)[2-6]《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分别称孟本、何本、贺本、陈本、李本)[7-11]与《泌尿系结石》[12],通过对权威文献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情况的比较,即可发现各自中医辨证的差异性,揭示了权威文献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存在的基本问题。

《标准》与《泌尿系结石》除气滞血瘀证以外,其他证型完全相同;《中西医结合外科》孟本、何本与《中医外科学》李本、何本、陈本中医辨证同出一辙,《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贺本除肾虚夹瘀证以外,其余证型与其完全相同;《中医外科学》翟本有湿热下注、脾肾两虚、血瘀下焦证与《中医外科学》喻本湿热瘀滞、气虚瘀滞、阴虚瘀滞3证完全不同;《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陈本有肾气不足证与《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李本肾阳虚证不同,其余气滞血瘀、湿热下注、肾阴虚证完全相同;《标准》除与下焦湿热、下焦瘀滞证以外,其他证型与《中医外科学》李本、何本、陈本大同小异;《泌尿系结石》与《中西医结合外科学》陈本完全相同。这样一来,剔除重复,合并同证异名,12部文献,气滞血瘀证出现9次,肾气亏虚证出现8次,湿热蕴结证出现6次,湿热下注证出现5次,肾阴亏虚证出现4次,下焦瘀滞证出现2次,湿热瘀滞、气虚瘀滞、阴虚瘀滞、脾肾两虚、肾虚夹瘀、肾阳虚证各出现1次,总计12证。至于下焦瘀滞、湿热瘀滞、气虚瘀滞、阴虚瘀滞4证都是瘀滞,但其病因不同;肾气亏虚、肾阳虚、脾肾两虚证是否相互包含,尚待明确;湿热下注与湿热蕴结到底有何区别,难道是部位不同吗?事实说明,权威文献与标准文献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因此,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标准很多,但是却没有统一的标准,可想而知,临床辨证标准也杂乱无章。

表1 权威文献泌尿系结石临床中医辨证构成

2 学术界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综合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学术界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情况,分别以“尿石症”“泌尿系结石”“石淋”为主题词,检索了中国知网和重庆维普数据库近20年间的泌尿系结石相关文献,从中选取中医辨证明确的文献59篇,综合考察泌尿系结石临床辨证情况,结果显示,泌尿系结石临床辨证大致分为3类,第一类[13-16]是完全依从统编教材,如王丽霞设立的湿热蕴结、气血瘀滞、肾气不足证,与《统编教材》李本、何本、陈本完全一致。第二类[17]是在权威文献基础上有所改动,如闫秋玲等所辨下焦湿热、气血瘀滞、肾气亏虚证,是由《统编教材》李本、何本、陈本设立的湿热蕴结、气血瘀滞、肾气不足证变通而来。第三类[18-20]是与权威文献无关,自行推出的新证,如陈德全设立的肾虚腰痛、中气虚弱、肾络凝瘀证,偏离于各标准文献中医辨证之外。客观存在的3种中医辨证模式,促成了泌尿系结石临床中医诊断难以置信的现状。

2.1 学术界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情况分析 整理归纳59篇文献,共得泌尿系结石诸证66个。对诸如湿热蕴结与湿热、气滞血瘀与气血瘀滞,湿热下注、下焦湿热与膀胱湿热、肾气亏虚与肾气不足、肝郁气滞与肝经气滞等同证异名予以合并,仍得39证(见表2)。

表2 学术界泌尿系统结石临床中医辨证分布表

由权威文献所得12证,增加到学术界实际应用39证,学术界使用其中的8证,而湿热瘀滞、气虚瘀滞、阴虚瘀滞、肾虚夹瘀4证均未见使用,也就是未得到学术界认可。新增气滞、血瘀、肾虚、肝郁气滞、瘀滞、脾气虚、气阴两虚、阴虚、下焦瘀滞、石阻气闭、肾亏湿阻、阴虚湿热、气不化津、阳虚湿聚、肾络凝瘀、石滞血瘀、瘀水停留、热伤血络、脾肾阳虚、阴虚夹湿、脾阳不振、肾虚腰痛、肝郁脾虚、肝经湿热、阴虚津伤、气滞肾虚、虚实夹杂、阴虚火旺、绞痛、正虚、肾虚夹湿热31证。因此,泌尿系结石临床中医辨证潜在的问题均已显现出来。一是临床诊断标准极不规范,各取所需;二是作为诊断标准,没有约束性的要求,这是现代医学所不允许的;三是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标准具有高度离散性,导致临床辨证随意性、主观性很强的局面。

2.2 学术界泌尿系结石湿热蕴结和气滞血瘀两证症状构成分析 以学术界使用频次靠前的湿热蕴结证和气滞血瘀证为例,先将各自所属症状同症异名者予以合并(尿涩滴沥不尽与小便滴沥不断,畏寒发热与恶寒发热,小便红与尿赤,腰腹绞痛与腰腹剧痛,小便痛与尿痛,小便黄赤与尿色赤黄,恶心呕吐与呕恶,咽干与口干,舌质红与舌红),再按局部症状、躯体症状、舌象与脉象分为四类,考察症状构成存在的问题。

2.2.1 泌尿系结石湿热蕴结证症状构成分析 由表3可知,湿热蕴结证局部症状13种,躯体症状19种,舌象5种,脉象7种,症状共计44种,其中在局部症状,如腰腹部疼痛、痛连小腹、向大腿内侧放射、尿频、排尿困难、淋漓涩痛等都是本病的常见症状。至于小便浑浊、小便挟有砂石等躯体症状,本应该有更为规范的表述方式。

表3 湿热蕴结证症状分布

2.2.2 泌尿系结石气滞血瘀证症状构成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气滞血瘀证局部症状12种,躯体症状12种,舌象8种,脉象9种,症状共计41种。小便滴沥不畅、尿涩滴沥不禁、小腹膨癃应该表述的更为规范;小便黄赤与尿色暗红除了在颜色深浅方面以外基本重叠;舌质略红与苔白或厚与临床实际不符;其中舌象与脉象过于混乱,为临床带来很多不便。

表4 气滞血瘀证症状分布

通过对湿热蕴结和气滞血瘀两证的综合考察分析,发现各证所属症状之间矛盾显著,对应关系不明确,进而导致了各证之间的界限混淆不清;交叉重叠症状普遍存在,表述极为不规范,与疾病无关的症状繁多。泌尿系结石其他各证的情况大概也是如此,故而不一一列举。这些问题极大地降低了泌尿系结石临床辨证诊断水平,进而影响了临床辨证应用与中医诊疗经验的推广。

3 对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现状的思考

通过对权威文献和学术界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综合比较分析,可以发现(1)中医辨证标准极不规范,如《标准》《泌尿系结石》《中医外科学》与《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之间,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杂乱无章,数量繁多,临床辨证莫中一是;(2)临床辨证各行其是,随机性太强,离散性较高。同证异名与同症异名十分普遍;各证所属症状混淆不清,交叉和复合症状大量存在,使中医辨证标准形同虚设。建立规范的、客观的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标准已迫在眉睫,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规范症状,给证“瘦身” 症状规范化需要解决3方面问题:(1)合并同症异名者,如尿涩滴沥不尽与小便滴沥不断,畏寒发热与恶寒发热,小便红与尿赤,腰腹绞痛与腰腹剧痛,小便痛与尿痛,小便黄赤与尿色赤黄,恶心呕吐与呕恶,咽干与口干,舌质红与舌红等之间到底有何差异,这些都需要明确以后做出合并和取舍;(2)合并交叉重叠的症状,如小便黄赤与尿色暗红等;(3)剔除与疾病毫无相关的症状,如舌质略红与苔白或厚等。最后解决第四个问题,要明确症状之间的关系,是建立证与症状之间关系对立的基础,还应对舌象与脉象做出适当的取舍。只有较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使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标准化和规范化。

3.2 统一证名 规范辨证 在综合考察分析中,对湿热蕴结与湿热、气滞血瘀与气血瘀滞,湿热下注、下焦湿热与膀胱湿热、肾气亏虚与肾气不足、肝郁气滞与肝经气滞等同证异名予以合并。对湿热蕴结、湿热下注、阴虚湿热、肾虚夹湿热证之间的关系有待明确。像这样的关系,必须要做出取舍,规范证名,最终才有可能实现给证“瘦身”的目标。

3.3 开展泌尿系结石中医辨证规范性研究 确定一个好的调查量表,是实现前瞻性中医辨证的前提。每个领域条目设计既要参照前期报道的数据,又要对疾病诊断和临床实际做出必要取舍,并通过严密预调查把相关系数较高且符合统计要求的条目保存下来,最后通过聚类分析等明确各组症状集合,再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组症状集合证的属性[21]。

只有经过学术界的反复分析与验证,才能得到被普遍认可的中医辨证规范,进而上升为行业内的中医辨证标准。

猜你喜欢

外科学泌尿系小便
“顾氏外科”师承教育融于中医外科学住培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妊娠期泌尿系急腹症20例临床分析
如何预防泌尿系结石
泌尿系结石治疗的方法及最新进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行外科学系对外科类住培专业基地统筹管理的经验探讨
为什么人紧张的时候就想小便呢?等
大便便和小便便
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找棵树
X线与超声检查对泌尿系结石诊断价值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