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9-05-27李翔宇曹忠威
徐 江,李翔宇,曹忠威
(1.长春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2.吉林财经大学 应用数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一、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一)民营企业占比较大,数量不断增加,涉及领域不断扩大
吉林省民营企业占比较大,2014年民营企业法人单位数占企业法人单位数的比例为55.50%,2015年为56.43%(见表1)。吉林省民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6年底,全省实有个体工商户147.19万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8.05%;实有资金数额1062.1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0.26%。截至2016年底,全省实有私营企业28.43万户,同比增加10.07%;投资者人数506 377人,与上年相比增长3.69%;实有注册资本14 492.6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8.12%。在经营领域方面,私营企业经营领域逐步扩大。私营企业户数增长速度最快的前五个行业依次为:文化体育和娱乐、金融、卫生和社会工作、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教育,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54.01%、33.08%、31.30%、28.50%、25.32%。
表1 吉林省民营企业法人单位占企业法人单位比重一览表
数据来源:吉林省统计年鉴2016。
(二)民营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吉林省民营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地区GDP的50%以上,对吉林省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大。2017年,吉林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905.8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1.7%;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 499.8亿元,比上年增长7.0%。2014~2017年,吉林省民营经济实现的增加值稳步提高,从2014年的7053.7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7905.8亿元,四年间增加了852.1亿元。民营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吉林省GDP的比重也稳步提升,由2014年的51.1%增加至2017年的51.7%。此外,民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也逐年增加,由2014年的30 008.2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37 499.8亿元。虽然主营业务收入逐年增长,但增长率却趋于下降,2014年的增长率为10.3%,2017年已经降至7%(见表2)。
表2 吉林省民营经济各项指标一览表
数据来源:吉林省统计年鉴2015~2018、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2018。
(三)民营企业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
从产业分布来看,2016年吉林省民营企业从事第一产业的有29 618户,占全省民营企业总数的5.70%;从事第二产业的有108 208户,占全省民营企业总数的20.81%;从事第三产业的有372 047户,占全省民营企业总数的73.49%。个体工商户从事第一产业的有100 067户,占全省个体工商户实有户数的6.80%;从事第二产业的有70 571户,占全省个体工商户实有户数的4.79%;从事第三产业的有1 301 236户,占全省个体工商户实有户数的88.41%。由此可看出,吉林省民营企业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然而,近年来,在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大环境下,吉林省民营企业开始向更多的行业领域扩展,不仅在商业服务类行业独占鳌头,在新兴技术领域也崭露头角。例如鸿达电子、天药科技、修正药业等大型民营企业,不仅在国内负有盛名,在国际上也有一席之地。
(四)民营工业企业经营状况欠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2015年,吉林省民营工业企业存货余额逐年增加,且增速加快,2015年存货余额为342.37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77.03亿元,增速达29.03%,与上年相比增速提高134.9%。企业在负债方面的增速更为明显。2015年,企业负债为1611.15亿元,较上一年增加536.31亿元,增速达49.90%,而2014年增速只有12.56%。虽然从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指标上看效益有所好转,2015年企业营业利润为326.01亿元,比上年增加40.09亿元,2015年企业利润总额为315.09亿元,比上年增加37.47亿元,但企业经营不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亏损企业量大面广,亏损数额不降反升, 2015年亏损余额为7.91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了2.59亿元,增速达到48.68%。
二、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的问题
1.规模小,抵抗风险能力差。吉林省民营企业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大型企业较少。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成立时间较短,基础相对薄弱,社会关系简单,融资渠道有限。而且,由于中小企业通常存在规模较小、资金不足、产业链断层、管理松散等问题,导致其在面对政策变动、市场变化以及偶发意外事件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能力和资源抵御风险。同时,与南方沿海地区的众多民营企业相比,吉林省民营企业还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集群化发展滞后、规模经济和辐射效应难以有效发挥等深层次问题。商业模式的落后也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致使其在与大型国有企业的竞争中落于下风,容易发生亏损。此外,近年来吉林省民营企业负债不断增加,债务风险持续加大。债务风险的增加也造成企业抵抗风险能力差,当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时会加剧其风险程度,进而导致企业破产。
2.产业布局不合理。在产业布局方面,吉林省民营经济尚有进一步调整和改善的空间。根据吉林省2016年度市场主体发展分析报告,吉林省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以第三产业为主,其中第三产业个体工商户占全省个体工商户总数的近9成,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民营企业在第一、二产业占比过低、第三产业占比过高的产业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吉林省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据统计,吉林省市场主体数量居前五位的行业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以及制造业。这些行业大多以产品初级加工以及劳动密集型为主,对技术创新能力要求不高,产业链条短且商品附加值低,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有限。而目前有关孵化和培育民营新兴技术企业的有关政策措施尚未落到实处。因此,改变吉林省民营经济不合理的产业布局状况任重而道远。
3.人才匮乏,缺乏创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并不断发展壮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育至关重要。目前,吉林省民营企业普遍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科学技术人才,管理方式上过于注重传统的商业模式,而不是致力于人才的培养,在创新激励方面缺乏科学完善的机制。民营企业资金不足且多用于生产和流通领域,而在新兴技术、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等方面投入不足,以至于人才匮乏,主要表现为“招人难,高端人才少,人才流动快”。此外,家族式企业在吉林省民营企业中占据很高的比重。囿于成长路径和体制惯性,家族式企业通常思想观念陈旧落后,缺乏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不能充分重视和利用人才和资源,这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非常不利。对于吉林省经济发展转型而言,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基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转型的速度和效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吉林省民营企业的创新程度相对较低。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创新产品产值率平均水平为 9.8%,而吉林省的产值率水平仅为5.8%。吉林省大部分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其根源在于研发能力不足。
4.产品档次低,知名品牌少。吉林省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三低一少”的问题。 “三低”即下游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一少”即知名品牌少。吉林省民营企业以中小规模居多,由于体量小、实力弱,无力承担新品研发设计以及推广宣传营销等高昂成本,加之品牌意识淡薄、品牌建设滞后,直接导致吉林省大部分民营企业的产品仅限于本土化,而不能做到全国化甚至国际化。技术含量以及产品溢价低也使得吉林省民营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不强,即使原料上乘、做工精良,也难以赢得市场。例如吉林省服装出口企业,由于没有知名品牌,大量的出口服装只能贴上国外的商标,成为外国企业在华的加工基地,赚取少量的加工费,而大量的利润流入外国企业。
(二)问题的成因
1.管理方式及思想观念落后。第一,管理方式落后。吉林省民营企业以家族式经营为主。家族式经营一般是指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经营模式。一直以来,作为民营企业初创时期进行原始资本积累的重要经营方式,家族式经营对于民营企业度过艰难的创业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凭借着所有权和经营权一体的方式,管理者不用顾忌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可以适时地选择不同的经营策略,同时在企业人数少的时候也便于管理,一定程度上的利益一致性可以减少经营风险,从而实现企业的快速成长。然而,家族式经营的弊端也是明显的。首先,在许多情况下,管理人员在企业中的权力和地位不是与职位的高低以及能力的强弱直接相关,而是取决于与老板的亲属关系的远近、老板的好恶及其信任程度,这种体制模式很容易滋生企业内部腐败以及人才流失等问题。其次,管理缺乏有效性。执行力不是根据计划、指令而是取决于相互之间的辈分、关系和面子,人才提拔缺乏公正性和透明度,导致资源浪费,领导者下达的任务不能被有效地执行下去。最后,从企业文化看,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亲情文化、裙带关系、声望辈分、历史贡献等左右企业的经营和决策,企业的成败主要依靠最高决策者的智慧和判断力,集权化程度过高。这在企业规模较小时问题不大,但企业规模一旦扩大到一定程度,便会明显阻碍企业的发展。第二,思想观念落后。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既与外部的不利环境有关,也与企业自身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管理理念密不可分。在传统的中国民营企业中,听从指挥、服从管理是天经地义的,致使下级员工一味地听命于上级的指令和任务,缺乏自主性和能动性,缺少团结协作、集思广益的体制环境。现代管理理论研究表明,构建积极进取的学习型团队、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等制度环境,可以激励广大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交流而不断提高效能,增强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纽带和信任程度,使员工利益与与企业利益息息相关,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绩效。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不能与时俱进,是制约吉林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无形的束缚和藩篱,不可掉以轻心。
2.缺乏有效的市场主体。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深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衡量一个地区市场主体的发展程度,一是看市场主体的数量,二是看市场主体的结构状况,三是看市场主体的综合素质。与国内其他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相比,吉林省市场主体的发展程度明显较低,市场主体活力不足,难以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究其原因,一是市场准入难,民营企业进入某些领域还存在较多的限制;二是市场化程度低,市场主体活力不足且层次较少,结构有待改善。近年来,我国针对民营企业市场进入难的问题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政府的行政审批手续明显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为民营企业进入市场提供了便利。然而,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深层次阻碍尚未从根本上得以清除。市场准入难、市场化程度低对于吉林省民营企业市场主体的建立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3.融资难。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受到诸多掣肘和阻碍。尤其是民营企业在融资渠道、融资成本、信用贷款方面处于劣势,“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不断凸显。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大问题。融资不畅使得吉林省民营企业资金紧张,生产经营举步维艰,有的面临亏损甚至倒闭,也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研发创新内生动力的生成。[1]
4.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当前民营经济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改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但是在政策落实力度上还有所欠缺,亟待改进。比如政府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市场准入、财政金融政策、税收待遇、进出口审批等诸多方面仍然更加倾向于国有企业。近年来,吉林省出台了诸多旨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但落实效果却不尽人意,民营企业并没有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只有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让惠及民营经济的好政策变成民营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和真正可预期的结果,民营经济的内在潜力和内生动力才会被充分调动出来,民营经济的大发展才指日可待。
三、促进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经济建设和技术创新快速发展的今天,民营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的形势,民营企业只有加快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的优化和创新,以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才能取得竞争优势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展吉林省民营经济,就要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障碍,为民营企业营造适宜的发展环境。民营企业自身也应在企业内部的软环境建设以及企业文化的建设上有所作为。
(一)倡导创业文化,催生企业家精神
随着消费者观念的改变以及企业生产方式的进步,传统的企业运营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事实证明,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激发企业发展的活力,使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倡导创业文化,是民营企业软环境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创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开拓、冒险和创新,即鼓励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具有开拓向上的勇气和激情,直面和容许失败,拥有和弘扬团队精神,注重学习培训,把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精神与创业精神相融合。[2]
对于吉林省民营企业而言,培育企业家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家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力量。在一个企业中,企业家的战略眼光、知识结构、进取精神以及胆识与魄力,不仅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与盛衰成败,而且其个人素质、管理方式以及对待员工的态度也无时无刻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广大员工工作态度的养成。为此,加强企业的软环境建设,必须重视企业家精神的塑造,培养出一大批具有战略思维和知识内涵,懂经营、会管理,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企业家队伍。
(二)加强研发投入,以创新引领发展
创新作为新时代的主题,在知识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方向的今天,对于民营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相关研究表明,民营企业在研发经费上投入的增加能够有力地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提高市场绩效。因此,政府应重视构建民营企业科学技术和研发能力提升的激励机制,为其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尤其是加强对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以及创新研发的奖励制度。[3]同时,还可以通过对企业创新行为实施税收减免、优先贷款等优惠政策为民营企业实现自主创新予以大力支持。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加强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最可靠的保证,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紧跟市场和消费者的脚步。此外,还要加大、拓宽对现有技术的运用、升级、推广和传播,以技术赢得市场,以品质取悦消费者。
(三)改善融资环境,建立合理的民营企业创业税收制度
面对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以及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大等问题,政府应加大对于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改善融资大环境,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税收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民营企业合理权益、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针对民营企业经验不足、经营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政府可以通过组建智囊团队、建立智库平台等方式对企业提供行之有效的意见和建议。要按照“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的原则,简化办事流程,优化管理和服务,并建立针对政府部门的监督制约机制,为企业融资和减轻税费负担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力求简便、快捷、高效地为企业提供服务。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要逐渐减少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为民营企业的创新和发展、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创造有利的条件。破除市场进入壁垒,促进企业多元化和产品多样化,拓宽市场容量和可容纳范围,使得企业之间充分竞争。鼓励企业之间通过合作、合资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加强合作交流,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人才流动提供适宜的政策环境和通畅便利的渠道,并在政策待遇上对所有行业一视同仁。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并充分利用经济手段促进民营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使广大中小企业获得更加有利的生存和发展机会以及公平公正的生产经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