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村振兴视阈下的西藏农业现代化实证研究

2019-05-25杨阿维贾利乐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标度农牧业农牧民

杨阿维 贾利乐

(①西藏大学财经学院②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西藏拉萨850000)

一、问题的提出

2017 年12 月28 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并提出乡村振兴的“三步走”计划,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西藏全区对标今明两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要在2019 年底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到2020 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就必须确保“十三五”时期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在13%以上。西藏自治区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把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核心目标”,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增长13%以上。但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和区内有效增收空间的缩小等因素影响,西藏农牧民收入面临增长乏力、增速下滑和城乡绝对收入差距拉大的不利局面。2016-2018年,西藏农牧民收入增速分别为10.3%、13.6%和10.8%,只有2017 年完成了平均增速13%的预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力和动力依然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需要。

西藏作为国家重要的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农牧业、农牧区和农牧民问题是关系全区发展稳定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牧业、农牧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区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西藏“三农”问题的总抓手。[1]从2018年-2022年,是实施乡村振兴产略的第一个五年,从全国形势来看,随着西藏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乡村发展已经进入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

截至2018 年年底,西藏农村人口仍有236.75万人,占西藏地区总人口的68.86%;第一产业农业的生产总值为130.25亿元,仅占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的8.8%。[2]可以看出,西藏地区城镇化率非常低,大量人口生活在乡村,以从事农牧业生产经营为主,呈现出农牧业从业人口多、第一产业产值低的倒挂特点。由于城镇化、产业结构、农牧业生产条件等因素影响,西藏的农牧业发展缓慢,农牧民收入水平较低。与西部其他省份相比,农牧民收入处于低位,不利于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农业现代化体系,可以全面推进西藏农业绿色发展,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发展西藏乡村产业,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和实现西藏乡村振兴奠定发展基础。实施西藏乡村振兴,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乡村振兴视角下西藏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一)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生产主要包括光照、气温、水分、养分、土壤等自然条件,还包括农业基础设施等生产条件。由于自然、历史因素,经济发展起步晚、底子薄、发展慢,全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农田草场灌溉设施还不配套,旱涝保收农田面积仅占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2.8%,草场灌溉面积不到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中低产田面积大。加之现阶段,西藏仍有部分农村存在滥用化肥、地膜和农药的现象,未充分利用养殖牲畜的资源优势,对于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率相对较低;环保系统还存在人员紧张、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环境监察水平薄弱、检测设备过于简易等现实问题。与内地相比,西藏社会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的传统性和滞后性,农牧民生产生活沿袭着传统方式,加之环保法律法规及制度的不健全、监管能力薄弱和宣传教育不到位等问题,农牧区的生存环境状况仍不容乐观。部分农区还保持传统的“二牛抬杠”生产方式,播种收割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的粮食几乎都是用于自己消费,产品的商品率非常低。农具和牲畜生产使用率较低,每家每户都有耕地的犁和牛,但每年只有生产的季节才拿出来使用,资源闲置浪费严重。有限的土地上捆绑的农业劳动力人口较大,影响农业发展的产出水平与规模效应。牧业生产方面,牧民长期迁徙于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之间,生产生活较不固定,加之牧草质量不高,牲畜良种率低,降低了农牧业生产效率。

西藏农业基础设施方面主要选取有效灌溉面积率、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来进行说明。2008-2017 年西藏自治区有效灌溉面积率在66%-76%之间,劳动人口人均耕地呈减少的趋势。2008-2010 年劳动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为0.19 公顷,2011-2013 年劳动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为0.18 公顷,2014-2017 年劳动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为0.17公顷,关键在于乡村劳动力人口几何级增长数量高于耕地面积算数级增长数量,从而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现象。

根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数据,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见图1),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总体上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见图2)。2008-2009年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减少,2010-2015年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呈增长的趋势,2016-2017年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减少。

(二)农业发展水平

2008-2017年,劳动人口人均粮食产量在730-830 千克。2008-2017 年,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在5470-5620千克/公顷之间,呈先增加后减少又增加的趋势。2008-2017年,劳动人口人均农业增加值呈先增长后减少又增加的趋势,劳动人口人均农业增加值在230-400 元。2008 年劳动人口人均农业增加值235元,2017年劳动人口人均农业增加值397 元,与2008 年相比,劳动人口人均农业名义增加值增加了162元,增长了68.9%。

图1 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

图2 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

图3 劳动人口人均农业增加值

(三)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8-2017年农业从业人员比重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2008年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为70.38%,2009 年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为70.59%,2010 年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为70.33%,2011年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为67.95%,2012年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为63.31%,2013 年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为63.24%,2014 年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为62.6%,2015 年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为58.05%,2016年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为54.24%,2017 年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为53.2%。

图4 农业从业人员比重

2008-2017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呈逐年增长趋势。2008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88 元,到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增长7542元、增长2.71倍。

图5 农民人均纯收入

总体上,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呈减少趋势,农民人均纯收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说明农村经济有所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人们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目前,西藏农牧民除了从事传统的农牧业生产经营外,也有自发组织形成的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能够吸纳一部分当地居民就近就业,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则转向农牧业生产以外的其他行业,为优化农牧民收入结构,提高工资性收入比重,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奠定生产基础。

三、西藏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建立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为工业和服务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农业自身也需要向前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和西藏各级政府也非常重视农牧业发展,每年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农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为农牧业发展提供发展支撑。通过梳理农业现代化相关文献和理论,总结出影响西藏农业现代化的六类22 个指标,构成了西藏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3-6]。六类大指标为农业生产条件和手段指标(包含6个小指标)、农业组织的建设和经营管理情况指标(1个指标)、农民文化技能情况指标(包含2个指标)、农业发展水平指标(包含4个指标)、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指标(7个指标)、农业资源与环境指标(包含2个指标),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模型与数据的来源

1.模型选择

对西藏目前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评价选取了层次分析法,简称AHP 法。层次分析法是将复杂且多目标的决策项目或者问题看作一个整体的系统,再将整体系统分解成多个项目,进而将多个项目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个层次,然后运用定性、定量方法计算出各层次的单排序和总排序的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将决策的目标或者因素按照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为最高层、中间层、最低层,并绘出层次结构图。

(2)构造判断矩阵

在构造两两判断比较矩阵时,需要构建一致性矩阵,按照标度1-9的重要程度对各个元素进行赋值。标度1、标度3、标度5、标度7 和标度9 分别表示两个元素的重要性相同、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微重要一些。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两个元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极其重要;标度2、标度4、标度6、标度8表示的是与标度1、标度3、标度5、标度7、标度9相邻判断的中间值。倒数表示两个元素i和j的重要性之比为aij,那么元素j和i的重要性之比为1/aij。

(3)权重计算和一致性检验[7]

单一准则下,计算权重,我们采用根法,权重向量ωi及最大特征根λmax的计算公式为:;为了避免各要素之间出现矛盾,采用一致性检验检验各元素重要度之间的协调性,一致性检验的计算公式为:,一致性比率的计算公式为:

随机一致性指标R.I.,我们采用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见表2。

表2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4)层次总排序

总排序的权重需要自上而下进行,将单一准则下的权重进行合成取得总排序。我们设上一层为A层,A层的下一层为B层,其中A层有m 个元素,B层有n 个元素,则B 层的总排序的一致性比率为CR,其中当CR 小于0.1 时,B 层的总排序一致性通过检验。

2.数据来源

文中所涉及指标的原始数据来源与《西藏统计年鉴2009-2018》,经过整理与计算所得,另一部分数据来源于2009-2018年西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公报,或根据公报中的原始数据计算而来,见表3。

表3 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原始数据[8]

四、西藏农业现代化评价

(一)各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

利用yaahp 层次分析软件12.1,通过构造层次结构模型,求出原始数据的最大特征根,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得到西藏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权重,各指标的权重具体见表4。

表4 西藏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权重

(二)评价模型

依据层次分析法的相关理论,西藏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及具体的指标权重,构建西藏农业现代化评价模型为:,K 表示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数,Wj代表个主体的权重,Yj代表各具体评价指标的指标值,Yj=∑WiXi。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Z=(0.33Y1+0.03Y2+0.12Y3+0.2Y4+0.2Y5+0.12Y6)

其中:

Y1=0.17X1+0.11X2+0.22X3+0.22X4+0.17X5+0.11X6

Y2=X7

Y3=0.5X8+0.5X9

Y4=0.2X10+0.27X11+0.22X12+0.31X13

Y5=0.19X14+0.2X15+0.13X16+0.13X17+0.18X18+0.11X19+0.06X20

Y6=0.6X21+0.4X22

(三)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结果

根据所取数据和评价模型,得出西藏地区农业现代化综合评分为45.31,其中关于农业生产条件和手段、关于农业组织建设和经营管理情况,关于农民拥有的文化技能情况,农业发展水平,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资源与环境的评分分别分18.71、1.29、4.54、6.16、6.68、7.93。(见表5)本文评价结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关于《全国农业现代化评价结果(2016)》公示中,西藏农业现代化水平为46.7%非常接近,但有所降低。而2016年46.7%的西藏农业现代化水平层次倒数第一,证明西藏当前农业现代化水平仍处于落后地位。从评价综合得分可以看出西藏自治区的农业现代化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发展潜力大。

表5 西藏农业现代化水平测评结果

五、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助推西藏农业现代化发展

乡村振兴实现的关键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也会助推西藏乡村振兴,二者相辅相成。西藏农业现代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借助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大力促进西藏农牧民,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手段,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增加政府扶持力度,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水平。强化农牧业组织建设和日常经营管理,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以此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一)提升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助推农业现代化进程

强化基础改善,稳步提升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聚焦农牧区乡村发展,以长补短、以强补弱,全力补齐影响西藏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短板,着力解决乡村农牧业生产灌溉、防洪、防寒等生产问题,加快农牧区水利建设,突出抓好农网改造升级,解决农牧区产业发展用电问题,加快电信网络建设。坚持质量兴农,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激活农牧区土地资源资产,保障农业现代化发展用地需求。按照“生态、安全、优质”要求,重点开展优良植畜引进和排灌设施,土壤改良、土地整理、草场改良和围栏等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生产经营管理,改造中低产植畜业为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建立防灾减灾技术体系,提高植畜业总产量。

在发展目标上,围绕提高农业装备水平、优化农业发展环境、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把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与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战略相结合,与工商服务业发展相结合,构建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网络,将治水、改土、兴林、修路、办电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用工业化、产业化的思路和理念来指导农业现代化发展。一是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吸纳转移农牧民,通过减少农牧从业人员来富裕农牧民,重点抓好农牧民技能培训,抓好稳定就业;二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加强集约集中,加强新品种引进与创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养殖业,加强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及其配套技术研究创新,实施农畜产品品牌战略;三是加快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速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四是实现自然分散农业经营向集群式农业转变。

(二)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牧林产业,建立西藏现代化农牧业体系,推进农业绿色全面发展,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正确处理好农牧民提质增效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关系,让农牧民充分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统筹短平快产业和支撑产业,积极推进以青稞、牦牛、蔬菜、藏羊、藏猪、奶业和饲草为重点的七大产业,兼顾发展林果茶、藏鸡、藏药材、林下资源等点状优势产业,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就业创业。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乡村手工业,引导小农户与现代化发展有效衔接,引导一批龙头企业,合作社树“土字号”品牌、创“藏字号”品牌。健全发展农牧特色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和“互联网+”等农村产业,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工业地方化”,重点推进短期育肥项目、优质蔬菜基地项目、农牧推广体系与建设补助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一产比重。

强化农牧业组织建设和管理,重点加大在社区乡村网格和“双联户”、农牧民合作社、专业协会、各类农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牧业企业、农牧民聚居地组建生产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治理智能化水平。利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提高农牧民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经营技能,加强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合作化经营,发展具有特色的农村电商服务,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助推农业现代化。

(三)创新机制发展乡村社会

生产体系是现代化农牧业的动力支撑,核心是促进农牧业供给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更好适应资源环境条件。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较为丰富的农牧区村庄,坚持保护开发与适度开发并重,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藏民族特色村镇整体风貌,重点发展藏家乐、休闲农牧园区、美丽乡村、农耕文化深度体验等文化旅游项目;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商贸物流、生活服务、景观农业、草原牧业等传统产业有机结合;进一步发挥农牧业在稳增长、促销费、惠民生等方面的作用,真正把现代化农牧业培育成农牧业资源富集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富民产业。

强化农牧业科技创新,用现代化物质装备武装农牧业,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农牧业科技产业创业体系,不断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不断提升农牧业生产手段,不断优化农牧业生态环境,推动农牧业走空间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稳定的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农牧业绿色发展道路。[9]

猜你喜欢

标度农牧业农牧民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任意阶算子的有理逼近—奇异标度方程
基于改进AHP法的绿色建材评价指标权重研究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
无标度Sierpiński网络上的匹配与最大匹配数目
浅谈西藏农牧业信息资源管理
基于多维标度法的农产品价格分析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