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及其对西藏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
2019-05-25韩永楠周启清
韩永楠 周启清
(①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②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陕西西安710127)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做出了重要论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 年12 月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加明确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各方的协调与配合,从金融业来看,发展与深化金融,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新的经济实体形态,同时防范并化解金融风险,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新时代经济新常态对金融业提出的要求。
从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来看,金融与经济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实现资金的跨期配置的方式,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优势,在解决经济发展中资金缺乏问题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金融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的爆发对经济的打击越来越大。自20 世纪70 年代初期以来,金融界频繁运用“生成理论”,导致了金融衍生品数量激增,引起了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多场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作为西部贫困地区的西藏在金融业中实行一种政府推动为主的外生金融发展模式,这是为适应西藏政治、经济与社会制度需要而产生的。这种推动力为西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金融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到底有多大,理论界始终没有给出正面的结论。对于此类问题,一个普遍的认识是西藏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强财政,弱金融”的基本现象,即西藏的经济发展是财政推进的结果,金融部门的作用微乎其微;即使有作用,也认为只是在财政的影响之下展开的。
近些年来,西藏金融稳步发展,逐渐由外生发展向内生发展转变,其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也在稳步提升。测度西藏金融的发展水平并量化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于认识金融在西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环境背景下,补齐金融短板,发挥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采用熵值法测量西藏金融业发展水平,然后利用方差分解分析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项目研究的价值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通过对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对西藏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的实证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西藏金融发展状况及其对经济的支持情况,进而对西藏金融未来的发展和创新有针对性的改革和监管,以便更有效的实现西藏金融创新助力西藏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二是通过对西藏金融业发展水平的测度,可以有效检验国家和地方金融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数据支持。
一、文献回顾
国内外对金融水平的度量主要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内生金融理论和金融约束理论选取合适的指标,衡量某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金融发展理论的思想起源于Gurley(1955)和Shaw(1956)的著作,其通过建立金融发展模型,证明了越发达的经济体,金融发挥的作用就越强。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序幕便从此揭开[1]。Paul M.Romer(1986)和Robert E.Lu⁃cas Jr(1988)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得到启示,并尝试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金融发展理论结合,将金融因素引入内生增长理论模型,因此提出了内生金融理论[2]。Hellman, Murdoc 和Stiglitz(1997)对金融约束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建立了理论框架,他们认为,政府在金融发展中起到政策引导作用,如制定合适的存贷利率和汇率等手段引导金融发展,这样既能避免金融抑制,也能促进金融发展[3]。随后,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Goldsmith(1969)认为金融市场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经济的增长可以部分被金融服务解释。他通过对35 个国家的数据归纳分析,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两者实证研究的基石从此奠定[4]。Greenwood 和Smith(1997)则认为金融市场通过提高其专业化程度推动经济增长,开辟了分析经济增长动力的新途径,推动了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大发展[5]。Rajan 和Zinga1es(1998)通过研究认为企业外部融资成本在金融水平越发达的地区就越低,更有利于企业的集聚和创新,进而促进经济增长[6]。Rafael Cezar(2011)通过对135 个国家的实证分析得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还对经济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积极影响[7]。
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闫坤和孟艳(2009)从利率、汇率及流动性过剩等角度来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8]。武志(2010)采用戈氏金融发展指标通过实证分析探究金融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的结论[9]。徐淑芳和彭馨漫(2014)通过VAR 模型分析粤、苏、浙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因果关系,并提出促进广东金融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建议[10]。赵予新,马琼(2015)认为金融业对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11]。戴伟,张雪芳(2017)通过实证分析得出,金融市场化显著优化了我国实体经济资本的配置,但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提高的促进作用有待提高[12]。于成永(2016)通过对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方程实证检验发现,银行的发展和金融的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但是,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效应会随着时间的递延而减弱[13]。
以上学者从多个角阐述了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定量或定性分析了前者对后者的带动作用,但较少从区域的角度微观分析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实证研究明显不足。本文选取西藏自治区1991年至2016年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比值和股票筹资额、保费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业增加值、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与贸易总额分别占GDP 的比重作为衡量指标,从而构建起熵权法测算模型,计算出1998 年至2016 年西藏的金融业综合发展水平和各指标的权重,然后选取西藏1998 年至2016 年的GDP 的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运用Eviews8 软件,通过ADF 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和格兰杰检验进行计量检验与实证结果分析,明确西藏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得到有关结论,提出适合我国国情和西藏地方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二、西藏自治区金融发展现状
(一)金融发展规模显著增长
在与本项目前期的相关研究中,我国大多数学者也采用金融相关比率来衡量金融发展规模。由于我国其他各种金融资产的统计资料较为缺乏,因此学者们在计算金融相关比率时通常用各地区的存贷款总额代替金融资产的价值,用各地区的GDP代替实物资产的价值。
图1 表明西藏自治区金融发展规模在1991-2016 年内发展非常迅速,存贷款余额规模增长了180 倍,同时一直表现为递增形式。图1 也表明,1991 至2000 年之间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处低位运行状态;而在2001年及之后,西藏自治区的金融发展速度开始提速,特别是在2009年以后,西藏自治区的金融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图1 西藏自治区1991-2016年金融相关比率
(二)社会融资规模逐年增长,但波动较大
社会融资规模指的是一段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简单的说,就是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输血了多少钱。表1 说明西藏自治区在2007 至2016 年期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增速波动非常大,这表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尚未形成一个稳定的支持体系。
表1 西藏自治区2007-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
(三)金融业增加值逐年增加
金融业增加值是指金融业从事金融中介服务及有关金融附属活动而创造的新的价值,是一年内金融业生产经营活动最终成果的反映。图2表明,1991年至2016年之间,除1992年至1999年之间金融业增加值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以及2008 年至2012 年受金融危机冲击外,西藏自治区的金融业增加值一直是逐年增加的,特别是近4 年以来,金融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有进一步提升趋势。同时,根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产业经济与区域金融协同创新中心李虹含研究员的观点,“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说明金融脱虚向实已起到一定的成效,实体经济将逐渐成为支撑GDP 增长的主力。”表明西藏自治区金融业发展有脱实就虚的趋向。
图2 西藏自治区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四)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低
图3 说明,从规模上看,西藏自治区银行不良贷款规模较2003 年出现大幅度的减少,但近3 年,不良贷款规模有轻微的反弹迹象。从不良贷款率来看,西藏自治区银行不良贷款较2003 年情况明显好转,近几年的不良贷款率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
图3 西藏自治区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五)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集中于首府拉萨
本研究以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的年末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占整个西藏地区的占比为指标研究西藏地区金融资源分布情况。图4表明,西藏自治区金融资源分布非常不均衡,首府拉萨市的年末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占到了整个自治区的60%至70%。
图4 西藏自治区金融资源分布情况
(六)金融市场化比率低
金融市场化比率反映金融市场竞争程度。本项目用人行、中行、农行、建行、工行、国开行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之和同本外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比值代表国有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再用100%减去国有银行的市场占有率表示金融市场化比率。图5说明,西藏自治区金融资源主体仍集中于中农建工等国有大型银行,金融市场化程度低,加强金融创新正当其时。
图5 西藏自治区金融市场化比率情况
以上研究说明,西藏自治区的金融业发展较以往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总体上西藏自治区的金融体系运行状况良好,如较低的不良贷款率表明西藏自治区银行业发展健康。但同时,西藏自治区的金融业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西藏自治区的金融市场主体活力不足,市场化程度低,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金融体系有脱实就虚的趋向,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波动大等,这说明西藏自治区的金融业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需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加以克服。
三、西藏自治区金融发展水平测度
在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上,学者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戈德史密斯创造的戈氏指标,即金融相关比率(FIR),戈德史密斯以某一时刻的金融资产与国民财富的比值,反映金融在经济中的深化程度;另一种是麦金农提出的麦氏指标,即货币存量(M2)与GDP 的比值,反映了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但这两种方法都不太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如图1 表明,金融相关比率(FIR)在1991 年至2016年一直是上升且波动不大,不符合西藏经济发展实际,同时我国现行的金融统计数据对新兴金融业态统计不到位,与实体经济关联度有待提升。为更准确地度量西藏自治区金融业的发展水平,探析西藏自治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在借鉴严武军[13]、熊晓炼和周迎丰[14]等人研究的成果基础上,选取1991 年至2016 年的本外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比值以及本外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保费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金融业增加值、社会进出口总额分别占GDP 比重作为衡量指标,数据均来源于《西藏经济金融统计汇编(1959-2016)》、《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2017》。为客观地测量西藏自治区金融业的发展水平,采用熵权法测算西藏自治区金融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具体步骤为:
第一步,先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其中,Aij,Pij表示第i 年的j 项指标值和该值的比重,Ej表示第j项指标的熵值(i=1991,1992,…,2016;j=1,2,…,7)
第二步,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权Gj:
第三步,计算西藏自治区金融业的综合发展水平Fi:
将选取的指标数值带入以上公式,可以计算出1991年至2016年西藏自治区的金融业综合发展水平和各指标的权重,分别如图6和表2。
由图6知,西藏自治区金融业水平总体上快速增长,26 年来金融发展水平增长了3 倍多,但发展过程中存在波动趋势。
图6同时表明,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西藏自治区金融发展的冲击不明显,同时借助4万亿刺激计划加快了金融发展水平。而2011年以后,4万亿刺激计划的后遗症开始显现,西藏自治区的金融业发展水平开始放缓,这可能是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形势。
图6 西藏自治区金融业发展水平
由表2 知,金融业增加值的熵权最大,但本外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GDP和本外币金融机构存款/本外币金融机构贷款的熵权排名非常靠后,说明西藏自治区的金融转化效率有待提高。其次,保费收入/GDP的熵权远远超过本外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GDP和本外币金融机构存款/本外币金融机构贷款的熵权,说明西藏自治区直接融资效率较高,间接融资效率低下。下面从实证角度出发探究西藏自治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表2 西藏自治区金融发展各指标的熵权
四、实证分析与计量检验
(一)指标的选取与处理
对于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增长衡量指标,本研究选取地区生产总值(名义GDP)的增长率来反映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记为Y。西藏自治区的金融发展水平直接使用以上算出的测量值,记为F。本文选取1991 至2016 的指标数据均来源于《西藏经济金融统计汇编(1959-2016)》《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2017》,数据保留小数点后四位。
(二)计量检验与实证结果分析
1.ADF单位根检验
由于某些随时间变化的经济变量可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所以本文先对Y与F进行平稳性检验。只有两者在同阶单整平稳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本文用Eviews8 软件,采用ADF 单位根检验对两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从表3中可以看出,原时间序列ADF检验值和P 值均较大,不能拒绝5%显著水平下的原假设,可以认为原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但对其经过一阶差分后再检验,均拒绝1%显著水平下的原假设,因此一阶差分后的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平稳序列,说明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
表3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2.Johansen协整检验和格兰杰检验
由以上研究可知,DF 和DY 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对两者进行Johansen 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
由表4知,原假设中“一个没有”的P值较小,在5%显著水平下被接受,表明不存在协整关系。
表4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由以上协整方程可知,西藏自治区的金融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缺乏联动效应。
协整检验只能说明DF 和DY 长期内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不能对两者间短期内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西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传导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
由表5知,DF与DY二者互不为格兰杰原因,说明西藏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表5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五、原因探析
(一)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首先,同内蒙古自治区等其他自治区相比,西藏自治区成立时间晚,发展时间更短。1951年5月23 日,西藏和平解放;1959 年,西藏进行民主改革;1965 年9 月9 日,西藏自治区才正式宣告成立。其次,西藏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前,仍然处于农奴经济阶段,经济底子薄弱。最后,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的是从东向西的“梯度发展”战略,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向东部地区转移,在政策倾斜的同时,加大对东部地区的基本建设投入,中西部地区的投入相对减少,而西藏自治区恰好处于我国的西部边疆地区,改革开放的时间迟,投入不足。经过近几十年的长足发展之后,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同东部沿海相比差距甚大,距全国平均水平也存在一定距离。经济发展上的落后,使得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联度较低。
(二)西藏自治区的工业化水平较低
在考虑我国民族地区的工业化道路之时,出于民族资源禀赋和国防工业安排的需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道路走的是一条传统资源型重工业化道路。这样一条工业化道路使得工业体系游离于区域经济体系之外,工业部门与经济中其他部门的关联度低。特别是因为西藏自治区地处西藏高原,空气稀薄,环境恶劣,就算是这样的重工业安排的也很少。总体来说,西藏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经济处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化时期,工业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深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表明,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金融发展水平高于处于农业发展阶段的金融发展水平,西藏自治区尚处于刚刚进入工业化的阶段,所以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没有形成协调发展机制。
(三)西藏自治区城镇化水平相对低下
一则,西藏自治区是游牧经济与定居经济的混合体,居民居住相对分散,分散的居住情况制约了金融发展,部分居民户较少的定居点甚至没有大的金融机构。二则,实践经济表明,大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高于农村地区,城镇地区的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度比农村地区更高。而西藏自治区城镇化水平相对低下,主要的大城市只有拉萨、日喀则、昌都、林芝、山南、那曲、阿里等地区。所以,西藏自治区的金融与经济发展未能形成协调发展机制。
(四)西藏自治区的金融发展相对滞后
一个普遍的认识是西藏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强财政,弱金融”的基本现象,即西藏的经济发展是财政推进的结果,金融部门的作用微乎其微,即使有作用,也认为只是在财政的影响之下展开的。从量上说,西藏自治区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在1978 年西藏自治区的本外币存款余额只有7.06 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只有1.61 亿元,同时1980 年以前西藏自治区的金融业增加值一直低于0.05 亿元,1959 年及以前甚至只有0.01亿元。从质上说,西藏自治区的新型金融业态发展滞后,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等金融业态发展缓慢。
(五)西藏自治区金融与经济发展的不完全同步
图6 表 明,1991 年 至1995 年 以 及2009 年 至2016 年,西藏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发展趋势是一致的。而在其余时间段,金融发展一直呈现上升态势,而经济发展却出现了几次比较大的下滑,特别是几个拐点与金融发展明显不一致。一是1997年到2000年,因为我国实行出口导向性发展策略,可能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影响,这几年的经济发展出现明显下滑;二是2004年到2008年,这几年西藏自治区接连遭受了非典事件、次贷危机、拉萨“3.14”事件,特别是2008年的拉萨“3.14”事件给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打击,有关统计显示拉萨市直接财产损失达24468.789万元之巨。
图6 西藏自治区金融与经济发展情况对比
(六)西藏经济与金融聚集情况差距较大
图7表明,拉萨市经济体量约占西藏自治区全区的40%,拉萨市金融体量约占西藏自治区全区的70%。虽然二者都大量聚集于拉萨市,但是金融聚集情况要超过经济聚集情况的30%,差距过于悬殊。这个金融聚集与经济聚集的不一致性或巨大差异性,是导致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长效机制未能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7 拉萨金融与经济占比情况
六、西藏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长效机制选择路径
(一)加快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
在经济处于极度欠发达时,是谈不上经济与金融发展的相互促进的。我国民族地区历史上一直以来是以农耕畜牧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西藏自治区刚进入工业化初期,经济发展模式正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故在如此的经济水平下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长效机制无法形成。因此,必须为区域经济的起飞提供准备条件,为工业化的深入准备好市场条件、人力资源条件和技术条件,以便在经济发展中推动金融业的发展;金融总体规模的增加与质量的变革又会反过来推动经济的进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会助力金融发展,如此形成一个螺旋式的前进。
(二)密切西藏自治区经济与金融之间的联系
1.深化金融业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发展科技金融。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动发展相当一部分要落脚于制造业上,科技成果具有专属性、依附性、虚拟性、垄断性、溢出性、期权性等特点,融资需求大、经济效益显著,只要在二者之间形成一条稳定的互动发展路径,就能实现共赢。
2.发挥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物流金融、PPP 项目融资等新型金融业态,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含量。通过供应链金融、物流金融等金融业务,一方面可以将金融融入整个经济运行过程,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见的资金难题,降低经济运行成本,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金融业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进一步加快金融业的发展。
3.建立健全金融驱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大多数国内外学者对金融驱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都能达成共识,金融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可以通过经济增长、城镇基础投资和房地产建设等对资金的需求得到发挥。目前,西藏自治区的城镇化主要依托于基于行政干预的土地扩张模式,城镇化的核心驱动力不足,建立健全金融驱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能够实现通过金融驱动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化进程又反过来推动金融业的发展。
(三)深化西藏自治区金融体制改革
1.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信息服务能力。西藏地区分散的居住情况是在西藏金融体系发展中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所以西藏自治区的金融业应该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金融信息的可获得性。
2.提高西藏金融主体活力,提高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目前,西藏自治区的金融业市场活力不足,金融市场化水平低,需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引导非正规金融与微型金融向正规金融转化,激发金融业的市场活力,形成有序竞争。
3.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现阶段,西藏自治区的金融发展是以间接融资为主,股票、债券虽有所发展,但影响力还较低,如中国人民银行拉萨中心支行主持编撰的《西藏经济金融统计汇编(1959-2016)》就对西藏的股票融资情况加以统计,同时借助新浪财经查询得知,西藏自治区的上市公司较少,只有西藏发展、西藏矿业、西藏药业、西藏城投、西藏天路、西藏珠峰等几家。故西藏自治区应该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通过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市场间的竞争与互补,形成促进金融业协调发展。
(四)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西藏自治区目前存在一定的金融错配问题,集中表现在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金融聚集强而扩散弱、存在脱实就虚倾向。
1.西藏自治区的金融体系应该推动金融资源合理分配。既要积极提高拉萨市的金融资源配置水平,纠正可能存在的制度偏小造成的资金约束,将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努力使拉萨的金融发展体系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相一致;又要在发挥拉萨金融聚集功能的基础上,适当推动金融扩散,让西藏的其余区域,特别是边境贸易区能够享受到金融的支出作用。
2.加强信贷政策的指引作用,稳定社会融资规模波动水平,形成资金向实体经济流动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