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用主义价值观下的中国居民垃圾分类意愿分析

2019-05-25葛思陇黄鹏

大众投资指南 2019年23期
关键词:实用主义研究者民众

葛思陇 黄鹏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商学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有了质的飞跃,随之而来的垃圾处理问题也日益严峻。依据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城镇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2.1亿吨(如图1),农村生活垃圾平均量达到0.57万吨;2016年底城市垃圾未处理堆积量近90亿吨。约三分之二的城市已经面临垃圾填埋场地饱和的问题。因此以垃圾分类为代表的环境保护发展策略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图1 中国城市垃圾清运量(2006年-2017年)

由于中国民间普遍存在的“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中国居民表现出对垃圾分类的不理解。有研究者通过对先行施行垃圾分类强制政策的试点城市居进行研究,发现居民基于法律强制力的而进行垃圾分类,并未形成主观意愿,甚至出现垃圾私自遗弃的现象(宋怡,2019)。因此,如果未来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的实行垃圾分类制度,除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还需要一条能够引导居民垃圾分类主观意愿的方法。

在行为学研究的一般范式中,通常把相对稳定的价值观作为个体做出某种特定行为的最基本内驱力(Rokeach,1973),通过对价值观集合的研究,可以预测出个体一系列的绿色态度及行为(SternandDietz,1994),且不同的价值观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与行为,如当个体倾向于“理想主义价值观”而非“理性主义价值观”时,更容易受到参照群体的影响(何平,2018)。这种价值观有对绿色态度及行为的差异化作用,在目前的绿色理念传播和绿色行为引导工作中,民众在绿色行为方面所表现出的“实用主义”倾向与主管部门偏向于道德引导的工作方式之间存在矛盾。郭赟(2019)认为消费者在进行绿色行为决策时,首先考虑是其是否符合自身的经济和实际利益,而宋怡(2019)在分析上海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时,发现以绿色知识教育、绿色观念传播及法律强制要求等无形手段,导致民众虽在法律强制约束下履行了部分垃圾分类的绿色行为,但并没有真正形成绿色理念和绿色行为的内驱力。因此需要从民众的价值观切入进行对绿色环保行为内驱力培养的研究。

二、理论基础

实用主义价值观分为左、右两种流派,其价值观内核存在很大差异,左的流派表现为个人的、主观的和唯意志的价值观;右的流派表现为社会的、理想的和功能性的价值观(Nicholas,2000)。如果从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首先应该弄清中国人的实用主义价值观是更偏向于“左”还是偏向于“右”,对于这一点中国的部分研究者进行了尝试。素颜(2016)认为中国人趋向于左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具有“重物质轻精神、重个人轻集体、重局部轻全局、重近期轻长远和重变通轻法治”的特点,认为需要采用底线思维重建中国人的实用主义价值观;而盛光华(2019)等人则认为中国人的价值观特点更趋向于“右”,表现为“社会定向类价值观显著高于个人定向类价值观”;同时基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结论,王径开(2019)认为实用主义价值观不应当局限于“绝对真理”,而应该引入到方法论的讨论,虽然方法论的实用主义存在某种内部割裂,但方法论的引入对于构建社会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有助于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这一点与中国绿色行为的研究不谋而合:一方面中国民众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客观存在,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另一方面绿色可持续发展又是当务之急。从目前的研究前沿来看,中国人的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流派在学术界还存在较大的争议,但实用主义的方法论可以帮助研究者在研究相关问题时找到更合适的切入点。

自20世纪70年代绿色消费研究体系建立以来,有关绿色行为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不同的研究者分别从价值(Value)、知识(Knowledge)、信念(Beliefs)、态度(Attitudes)、意向(Intentions)、动机(Motivation)、社会确认(SocialConfirmation)等中观层面对绿色行为进行了论述,出现了诸多被广泛接受的理论,如计划行为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利己/利他价值观理论、理性行为理论、环境控制点理论、绿色知识-意愿与行为理论等。这些西方绿色行为理论可以分为“行为意图”和“实例导向”两大类,行为意图类理论可以帮助解释非经济因素如何影响绿色行为的问题,实例导向类理论有助于进一步解释如何引导消费者进行实际的绿色行为,两类理论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2008年之前,大多数的西方研究者都认为依赖完全自由的市场是解决绿色行为问题的唯一途径(Marques,2008),但从最新的发展趋势看,有些西方研究者开始认为虽然市场依旧是引导绿色行为的最主要途径,但政府及政策制定者在消费者形成绿色行为的信念、态度和意图方面有着重要的外部影响作用(Marques,2008;Groening,2017)。

虽然中国研究者在原创理论方面的研究方面还有所欠缺,但在西方理论在中国的应用还是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也有研究者认为中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愿受其认识水平决定,而道德规范又是决定消费者认识水平的关键要素,政府在绿色信息及政策的推广则是重要的外在动力(潘娅,2019)。从目前的研究前沿来看,结合中国实际、发挥主管部门作用来更好地引导民众产生绿色行为内驱力,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的基本共识,同时也是绿色行为研究未来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三、实用主义价值观与垃圾分类行为

在价值观与绿色行为关系的研究方面。Chen(2001)证明集体主义价值观与个人主义价值观会对消费者的绿色购买行为产生正向与负向的影响;Jansson(2010)证明规范意识对绿色消费行为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虽然这些研究并未直接分析实用主义价值观与垃圾分类等具体绿色行为之间的关系,但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可以视为实用主义价值观的特例和内涵,因此可以作为对价值观和绿色行为之间关系的部分验证。另外,周文斌(2017)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理想信念关系时,认为价值观与信念之间不仅具有高度内在统一性,而且还存在着相互引领和推动的关系,同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指导,信念通过个体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控制对行为意愿产生影响,进而对具体行为产生影响。

中国民间所普遍存在的实用主义价值观会给垃圾分类的推广工作带来两方面的影响:

在个人层面,实用主义价值观驱使民众在进行垃圾分类时会考虑垃圾分类行为是否可以为自己带来实际收益,如经济收益、社会声誉收益等。对于经济拮据或已经养成较为节俭生活方式的民众而言,自行贩卖塑料瓶、废纸等行为使其获得经济收益已经相对普遍,若返还部分经济收益给予民众,在很大程度上激励民众履行垃圾分类行为;垃圾分类的另一个作用在于对环境的优化,在未进行垃圾分类的社区,垃圾的混装倾倒必然会带来污水、气味、蚊蝇等污染源,进而对生活环境的破坏,将厨余垃圾、有害垃圾等容易带来污染的垃圾进行分类投放与回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垃圾对社区环境的污染,如果民众可以直观感知由垃圾分类所带来的居住环境的提升,其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的意愿将会得到促进。

在社会层面,实用主义价值观还体现在普通民众“天下观”的思想之中。伴随着漫长的历史文化传承,即使是最普通的中国民众,其心中的“天下观”往往是超越自身、超越政府甚至是超越国家的存在,“善己且平天下”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中国民众的日常行为。就是这样不同于西方实用主义的价值观,中国民众看待以垃圾分类为代表的环保行为时,往往用其独特的视角进行分析。如果垃圾分类等环保行为可以让民众切实感知到这是一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那么民众为了子孙后代的长久发展会让渡自身的部分利益,使垃圾分类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实用主义研究者民众
实用主义电动车 体验一汽丰田BZ4X&BZ3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现实与虚拟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经典实用主义的要义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