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探究据互联网支付方式对货币使用利率的影响
2019-05-25田志强伍培
田志强 伍培
(西华大学西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一、引言
互联网支付是指一种网上交易形式,主要表现形式为网银、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进步,互联网支付技术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在随之而来的还有“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人们的支付方式对比以前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互联网支付不同于使用现金支付,互联网支付可以不用发生实在的货币转移便可以完成购买、消费、支付等行为,现金并没有出现在现实领域中,价值符号的转移就只是一串数字发生变化。对于这种实在的货币没有出现并虚拟化和资金并没有退出媒介领域(银行、支付平台等)的现象对于社会的总体货币供求是怎样的呢?如果有对货币供求发生改变,那么涉及货币的使用价格——利率是怎样的呢,以及是怎样影响的呢?甚至传导在金融市场上效果应当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二、互联网支付的广泛使用
(一)硬件、技术支持
通信技术、互联网网络、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为互联网支付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在现阶段,通信设备越来越普及化、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和智能化,使用起来越来越便捷,智能设备的出现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是将通信设备的功能扩大化、延伸化并且将原来遥不可及的设想变为了现实,比如:网上购物、在线聊天、互动分享,如果说交通工具上的进步缩小了出行的距离,那么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就是减少了获取信息的时间差距;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给互联网支付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支撑,现在计算机技术运算速度越来越快,储存空间也越来越大,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越来越智能化,这无疑给互联网支付的广泛使用提供必要的现实可能。
(二)互联网支付规模
从官方半官方发布的数据来看,互联网支付的规模正在扩大,并且占整个无现金支付的比重越来越大。从中国支付结算中心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清算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来看,2012年互联网支付规模达到829.89万亿元;2013年互联网支付规模达1069.7万亿元;2014年规模达1393.07万亿元;2015年互联网支付规模达2042.39万亿元;2016年达到2139.2万亿元;截至2017年互联网支付规模达到2113.82万亿元,互联网支付发展迅猛,年增长比率高,到2017年已超过整个无现金支付的55%。
(三)人们支付习惯
从人们的支付习惯上的改变来看,无现金使用的支付的频率正在逐步高于现金支付,特别是互联网支付的支付方式。根据现实中的情况来看,若不是对使用现金支付特别说明,现在较少使用现金支付;就接受人群来看,大多是80后及以后的人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的人群不能使用互联网支付的方式,对于70后及以前的群体正在接纳这种新型的支付方式。所以说人们的支付习惯正在发生调整,并且互联网支付方式逐渐成为主导的支付方式。
三、理论解释来源
(一)流动性偏好性理论
根据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即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具有宁肯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因此人们在一定的条件下,愿意持有现金。但在互联网支付发生的条件下,人们为了满足日常的开销和为了使支付方便的偏好,会将现金转化为支付账户上的货币数字资金,因此互联网支付方式的存在减弱了这种以现金的方式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二)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根据可贷资金理论的利率决定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贷资金的增加,会使得可贷资金的利率下行,即利率降低(如图1)。
图1
四、影响利率分析
(一)银行资金
互联网支付的发展使得现金使用频率减少,同时资金回笼银行、支付媒介等,使得资金漏损率(又称提现率或现金比率,是指客户从银行提取一些现金使得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出现现金漏损会减小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降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以及满足银行风险控制的前体系会提升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也意味着银行系统(支付媒介平台)的资金更加充足。
(二)资金流通方面
从资金的流通方面来看,互联网支付方式使得消费者支付结算更加便捷,这无疑是满足消费者的一些消费欲望也刺激消费行为的发生。互联网支付方式支付结算便捷,资金的流动性增强,流通速度加快,因此,在现有的资金条件和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货币在账户上的供给是庞大的。
(三)货币统计
从货币统计口径上来看,在其他货币类别不发生变化的状况下,当没有发生消费时互联网支付能够使得M0下降,M1减少,M2变化不明显,其中M2无较大变化是由于人们为了使得方便支付,将现金转化为M2中的居民活期存款,因此M1的数量下降,但整个M2变化不大;在发生消费时,互联网支付方式使得M0转化为M1中的企业各项存款,资金回笼于银行体系。
(四)资金使用
对于社会资金来说存在两大主体,一是盈余者,二是需求者,中间的连接是资金中介,在这里可以将众多的资金中介看作是一个整体。因此,对于资金需求方来说资金中介方是资金的供给方,银行就是很好的例子;企业、政府等是需求方主体。企业扩大再生产而需要资金,银行作为重要的资金媒介,很容易就被企业视为资金来源考虑。在各项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银行愿意将资金贷给企业,在使用互联网支付的方式,将资金划转到企业账户。企业将这笔资金投资生产、支付成本等(大部分采用互联网支付方式),那么资金没有超出银行的监管范围。
综上,在由互联网支付方式带来的货币需求与供给的多边互动下,将刺激货币的短期利率产生下行的压力。
五、机遇与挑战
(一)货币形式种类发生变化
通过互联网支付进行货币资金转移,现金会被人们减少使用,现实中也正在发生。从货币统计口径上来看:M0减少,M2可能不会有显著的变化,但人们为了方便支付或者为了使支付方便,M0转化为活期储蓄存款,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资金的流动性,方便监控市场上的资金变化状况,也对能否有效监管提出了挑战。
(二)更多的金融产品出现在市场上
更多的金融产品出现在市场上主要是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互联网支付带来的利率下行,中介机构为有效地筹措资金的来源会设计更多的金融产品让资金的最终提供者选择;二是由于资金的供应方(货币资金媒介)强大,其为吸引资金需求方的客户资源,开拓客户市场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三是资金需求方在数量和单个规模的扩大,在筹资方面有多样的需求,反倒要求货币资金媒介方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以满足需要。
(三)系统性危害传播更快,波及范围更广
由互联网支付工具的使用带来利率水平的变化,依托大数据分析和便捷的支付清算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对市场有效运行的支持是有效的,市场参与者的数量也会增多,金融市场比较活跃,因此参考某一中心汇率对于指导市场主体的活动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市场参与者也会寻找参考指标如:LIBOR、SHIBOR等。市场主体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一旦有市场信号反映失真,该信号就能够迅速传播,并且还可能引起由利率变化所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比如像2008年金融危机那样。
(四)银行贷款的质量更高、规模扩大
互联网支付手段出现,支付工具发生变化,利率下行趋势刺激了货币资金的使用者(需求者)扩大生产或建设新企业,企业群体扩大生产所需要的资金也不是一个小数目,银行(资金媒介平台)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优中选优,从而提升贷款的质量,适当的扩大贷款规模。
(五)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完善考核指标
现阶段的社会是一个信用社会,也是一个信用经济时代,个体的信用状况对于社会整体系统运行好坏来说至关重要。一直以来信用都是作为金融活动的重要基础,无信用难金融。利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评价信用好坏的价码,信用差意味着使用的利率较高甚至还不能够获得资源的使用权,反之利率水平较低。在货币资金供应充足下,寻求资金的良好使用出路,信用指标作为其重要参考,所以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使考核指标科学化、合理规范化从而使货币资金获得良性循环。
(六)市场建设应更加充分、和谐、有序
市场化建设坚持市场主体平等的原则,在互联网支付方式对利率水平的冲击下,应当适度放宽各金融子市场的参与主体限制,使得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增强,如果市场之间存在壁垒与较大差异,那么往往会造成资金流向的失衡,破坏市场对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比如对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方面,这两者都是企业,政府筹资融资的重要渠道,但它们之间的一个明显区别在于筹融资期限长短的划分上。货币市场融资的期限较短,其能够较迅速的反映市场上的资金供的变化状况,资本市场融资期限较长。两者有相互补充的地方,资本市场上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依赖于货币市场上的行情变化,比如说资本市场上的金融资产的定价、一天当中的价格走势的等。整个资金市场建设越完善、越充分,各个子市场的反应就越迅速,市场的联动性也更好。
六、结语
互联网支付工具的出现与使用,方便居民,方便企业,方便各种单位之间的经济往来,不必担心假钞威胁、携带安全、换钞不易等问题。互联网支付带来的刺激利率下行,方便企业拓宽筹融资渠道,也降低企业营运上的有关财务成本。
互联网支付是对支付工具形式的重大变革,是信息技术与货币的深度融合,其改变了货币资金的使用形态,影响货币资金的供给端,从而对利率水平的状况发生改变,加之现在信息化建设、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正在形成,市场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市场化建设也越来越完善,这些加速了互联网支付的发展以及其对利率水平的刺激。互联网支付发展也倒逼着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职能部门建设、基础设施、人才设施建设等的改革,并促使其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